1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將在巴西福塔萊薩拉開帷幕。今年的會晤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當前,世界經濟正出現一些新的變化,發達經濟體復蘇力度有所增強,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西方媒體趁機大肆渲染“金磚失色論”、“金磚破裂論”。在這種背景下,本次金磚峰會將正式宣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成立,對于鞏固金磚國家合作,尤其是在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設方面將發揮歷史性的作用。
二戰結束以來,由美歐日等西方大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主要國際經濟機構,片面強調在發展中國家推廣以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所謂“華盛頓共識”,這實際上反映了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和壟斷性權力。1964年,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77國集團”宣告成立,正式提出了“建設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發展中國家建設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貿易上發達國家開始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優惠待遇等,但總體而言,發達國家仍然操控著世界經濟的命脈,尤其是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發達國家更是牢牢地把持著“一票否決”的權力。當發展中國家需要貸款時,經常被附加苛刻的“貸款條件”,被迫進行各種經濟政策乃至政治體制的調整,這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有了明顯提升。據IMF統計,上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2.1%,發展中國家為2%,而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明顯快于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達到6.8%,是發達國家的3.1倍。其中金磚國家更是表現突出,在全球GDP總量的占比中迅速超過了21%。但從國際經濟治理的角度看,發展中國家這種經濟實力的提升并沒有能夠反映在國際金融治理機構的話語權上。在IMF中,美國仍占有16.77%的投票權,跟隨其后的是日德法英,這5國共控制著38.73%的投票權。與此類似,5國在世界銀行中也占有37.29%的投票權。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從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地帶——美國開始爆發,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顯得束手無策,充分暴露出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亟待改革。為借助新興經濟體的力量來應對金融危機,美國倡議召開了G20峰會,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第一次以平等身份共同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隨后,2010年在G20首爾峰會上,發達經濟體歷史性地承諾向發展中國家轉移6%的IMF份額和3%的世界銀行投票權,被譽為“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話語權轉讓”。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發達國家做出了改革的承諾,新興經濟體也多次對IMF和世界銀行進行了增資,例如,2012年G20墨西哥峰會期間,中國對IMF增資430億美元,俄羅斯、印度、巴西各增資100億美元,南非增資20億美元。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發達經濟體逐步走出了金融危機最困難的階段,開始以各種理由拖延改革方案的落實,導致迄今為止改革國際金融機構的承諾仍停留在紙面上。在此背景下,金磚國家一方面繼續推進IMF和世界銀行等傳統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另一方面也開始籌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完全由發展中國家自主商議決定的新型國際金融機構。
2012年德里峰會上,金磚國家領導人共同探討了建立一個新的開發銀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013年德班峰會上,領導人指出創建一個新型多邊開發銀行是可能和可行的,并強調銀行的初始資本應該是實質性和充足的。2014年的福塔萊薩峰會,根據主辦方巴西的日程安排,領導人將簽署《金磚開發銀行協定》,這就標志著醞釀兩年之久的金磚開發銀行“正式落地”。作為二戰結束以來首個不是由發達國家牽頭成立的重要國際金融機構,金磚銀行采取“等額出資”的方式,也不會對借款國的國內政策進行干預,從而將更加符合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與此同時,金磚開發銀行的建立,也將會對IMF和世界銀行等傳統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發揮催化劑的作用。在7月10日剛剛結束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國承諾將繼續推進G20框架內的國際金融治理改革進程。在IMF改革上,美方承諾盡快完成對2010年IMF份額和執董會改革方案的國內審批,確保完成IMF第15次份額總檢查并形成新的份額公式;在世界銀行改革上,美方承諾要逐步推動實現世界銀行公平的投票權,提升世界銀行的資金動員和貸款能力,并對世界銀行的股權結構進行定期審議,從而進一步提高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金磚開發銀行的建立將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