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開展了兩次大規模集中淘汰落后產能行動,涉及數萬下崗工人,引起社會關注。這些工人生存現狀如何?淘汰產能的企業如何轉型?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近日在河北鹿泉、平山和武安等市縣對此進行了調查。
下崗職工生存艱難
河北省平山縣西焦村58歲農民齊滿倉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低谷——他失業了。名字中的“滿倉”對他來說,仿佛成了一種諷刺。
在水泥廠工作了30余年的齊滿倉,不掌握其他技能,已很難再找到工作。作為一個普通農民,他沒有社會保險,“原來一個月兩三千元的收入,這下全沒了。”
記者來到齊滿倉家時,他的愛人肖梅書正捧著一碗棒子面粥在吃,粥上只有幾片腌的咸菜,這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肖梅書對記者說:“齊滿倉失業回來那天就哭了,沒法弄了,怎么辦?家里就3畝地,水源條件差,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
“我小兒子在南京念研究生,一年學費生活費1萬多元,都快供不下去了。給二兒媳婦看病花了10多萬元,現在外債欠了7萬多元。都這把歲數了,上哪找工作?誰還要咱啊?”她說。
與齊滿倉的狀況相似,在河北省鹿泉市宜安鎮東焦村,記者見到了46歲村民喬淑梅,她和丈夫在家附近的水泥廠干了十多年了。“歲數大了沒人要了,我去市里找工作,找不著。”
喬淑梅說:“我們這一撥人都傻眼了,除了水泥這一行,別的什么也不會。我們也沒有社會保險,以后該怎么生活?”
齊滿倉和喬淑梅的生存現狀是河北淘汰落后產能導致工人失業的一個縮影。
位于河北省中西部的鹿泉市、平山縣隸屬于石家莊市,蘊含著豐富的石灰巖資源,當地的水泥業在全國久負盛名。水泥產業帶來顯著規模的GDP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兩次集中整治,無疑也砸掉了工人們的飯碗。
平山縣工信局局長范世雄說,平山兩次拆了18家水泥廠,涉及1766人,加上相關產業有六七千人。鹿泉市工信局局長張振平說,兩次共拆除企業24家,包含了這個市所有水泥粉磨企業,涉及水泥廠職工和運輸、編織、機械、服務等相關產業2萬多人。
在“鋼鐵大市”河北省武安市,2014年2月當地共拆除了6家企業的8座高爐。市人社局局長尹長興說,這涉及7110名職工轉崗或失業,相關上下游產業加起來2萬多人。“這個人數還僅是初步摸底的數字,最后肯定比這個數字大。”
鹿泉、平山、武安位于山區,屬典型“靠山吃山”,也是河北省兩次集中拆除行動的重點地區。“中國網事”記者走訪發現,拆除和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工人基本都是農民工,多數沒有入社保,年齡多在四五十歲,家里有孩子上學,有老人需要照顧。失業后,幾乎沒有收入來源。盡管是農民,但山區地少,水源條件差,只能種一季玉米。由于長期在工廠工作,不掌握其他技能,很難再找到工作。
根據相關規劃,到2017年,河北省要完成6000萬噸鋼鐵壓減任務,這就涉及60多萬直接或間接的從業人員需要妥善安置。
失業保險基金使用受限
記者在武安采訪裕華、烘熔、文安三家鋼鐵企業了解到,員工都是周邊村莊的。企業為了穩定員工情緒,出錢給他們發了生活費。但是他們表示,這種支出太大,企業挺不了多久。他們希望失業保險在企業和工人最艱難的時候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邯鄲市人社局社保中心副主任楊建新說,目前由于壓減產能,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困難,影響了職工就業崗位穩定,而現行的失業保險制度在預防失業促進就業上沒有明確的支出渠道,只停留在終止職工勞動合同后保基本生活的層面,嚴重制約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的發揮。
尹長興說,2013年武安市征收失業保險費4791萬元,支出失業金僅為406萬元。失業保險支出渠道窄,失業基金積累較多,而參保單位長期參保繳費,卻很少或得不到失業保險基金的支持。同時,2萬多人失業人員培訓任務重,而現有的技能培訓場地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建立一處規模較大的失業人員培訓基地迫在眉睫。
楊建新、尹長興等人建議有關部門采取積極的失業保險政策以化解壓減產能帶來的失業問題,拓寬失業保險基金支出渠道,從失業保險金中劃出專項資金穩定就業崗位,減少企業負擔,延緩工人失業,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引導企業積極開辟就業門路,逐步使工人轉崗走向社會。
企業轉型不能一頭霧水
企業轉型升級是解決這些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根本出路。記者采訪多位企業和工信部門負責人了解到,目前他們對轉型升級也一頭霧水,一些轉型升級的政策沒有可操作性,招商引資存在困難,元氣大傷的企業資金困難。他們盼望出臺統一規劃,得到項目、財政、土地等政策的扶持。
武安市裕華鋼鐵公司副總孫學兵說:“武安搞冶煉全國聞名,說到轉型,政府怎么指導?怎么支持?我們從哪里來錢轉型升級啊?怎么轉,往哪里轉?這些都需要政府引導,否則一窩蜂上了之后,產能又過剩了。”
平山光建水泥廠負責人王曉江說,雖然企業被拆除了,但租的地還有十多年才到期,當務之急,引進資金、轉型上項目。但是,光靠自己跑項目不行,有的不適合發展,有的財力達不到,高端還投不起,沒有核心技術,轉型成了瓶頸。我們想創業,但很難找到適合發展的產業。
張振平說,當前轉型升級并沒有時間表,光靠企業自己跑。希望由國家牽頭,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因為靠市縣和企業的努力,時間緩慢、效果不好,集群形不成。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口頭政策多,但實施中操作性不強,需要國家財政、稅收、土地、用工等一攬子政策支持。
河北省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呼吁,國家要盡快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產能退出機制。對化解產能過剩產生的失業、生活困難問題兜底,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強化再培訓、再教育以及就業指導。在控制債務風險方面,盡快研究退出產能的金融政策,適當給予支持。此外,建議中央財政對退出產能集中的地區給予財政扶持,妥善處理好大規模產能退出期間的地方發展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