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商場如戰場。俗語不俗,其實很有道理的。市場競爭,殘酷無情,失敗就破產,其凄慘可能甚于戰敗。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到企業背后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利益,也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爭”。
日前有媒體報道,中國政府已經下令國有企業禁止與美國咨詢機構發生業務關系。這則消息至今尚未得到有關方面的證實,但考慮到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國圍堵日亟;新華社播發《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指美國針對中國的竊密行動觸目驚心,包括把中國領導人和國有企業列為目標等。
美國對中國竊密,這一消息并非空穴來風。而如果真有這樣的禁令,筆者認為無論是從國企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都是好事。
從國企發展角度看,隨著近10年來國企“做優做大做強”戰略的實施,中國國企已經成為美國跨國公司的強勁對手,引起美國高度警惕。相較國內業界在這個問題上的天真爛漫,美國業界的認識倒是極為清醒冷峻。早在2011年5月中美戰略會談前夕,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就宣稱將注意力集中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是“危險的”,中國國有企業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美國商會主席狄安華也曾直言不諱地說,中國許多國有企業的規模已經大到可以在海外擴張,不僅能夠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業務中都可以從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手中奪得項目,特別是在電動轎車、清潔能源和高速鐵路等一系列領域,對美國公司形成了極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很顯然,在美國已將中國國企視為“最大威脅”的情況下,國企向美國咨詢企業敞開大門,這簡直等于在戰場上向敵手“單向透明”。近年來,一般央企在收購國際企業、礦產、金融公司時,通常都要找好幾個美國咨詢公司做咨詢,結果卻是屢遭敗績,也證實了人們的這種擔心并非杯弓蛇影。比如中鋁收購力拓,雇了四家美國咨詢公司,每家支付幾千萬元人民幣咨詢費,結果還是沒有成功。中國平安在進行咨詢后收購歐洲富通公司也慘遭失敗,并且損失了10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航空業與高盛賭燃油,由于高盛暗地里是國際石油期貨的的牽頭炒作機構,結果也落入陷阱。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由于中國國企不僅是中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杠桿,是中國國防和軍事工業的主要支柱,如果在尋求咨詢的過程中受到美國公司的蓄意誤導,或者將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信息泄露出去,那后果就更不堪設想。
也許有人會擔心,沒有美國的咨詢公司,國企的國際化問題怎么解決?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這些年來,國企利用美國咨詢公司也沒有促進國際化。國企的國際化,一方面要更多地依靠中國自己的咨詢公司,另一方面還是要靠在國際競爭的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著名經濟學家楊斌曾經推薦過一本名為《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的書。這本書的作者約翰·珀金斯依據親身經歷,披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操控國際咨詢公司,蓄意誤導其他國家的經濟改革和經濟政策,以滿足美國自身利益的大量事實。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國企中斷和美國咨詢公司的關系,很可能是遠離經濟殺手的正確選擇。(原載《國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