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破獲了某特大傳銷組織,涉案人數高達7300余人,而在警察偵破之前,竟無一人報案。他們注重文化教育,要求參與者愛國,甚至每天早上開早課,齊聲朗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典。
國學熱已經從殿堂普及到了傳銷分子,可見已經熱過頭了。
近年來,從高等學府到市井民間,從大學課堂到幼兒讀經,從電視講壇到簽名售書,所謂的“國學”現象在我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一些諸如《弟子規》等國學經典也成為傳銷者們的“洗腦”新利器。
為什么傳銷的喜歡國學呢?為什么中國的老板也喜歡國學呢?今天壹讀君就來扒一拔“國學”的事。
實習壹讀君:欣悅
備受推崇的《弟子規》是本什么書?
國學熱興起,最熱的書除了于丹老師的著作之外,莫過于《弟子規》。有黨校教授專門寫了《大家都學弟子規》,各級干部都組織學習;許多企業老板愛讀,也推薦給員工讀;各種國學少年班,它也是必讀經典。現在,傳銷組織也在推崇它。
2010年,第三屆全國企業家論壇現場,300多名嘉賓學員一起誦讀“儒學經典”《弟子規》。
到底《弟子規》是本什么書,這么有魅力呢?
《弟子規》誕生于清朝康熙年間,其作者李毓秀是一名山西的私塾老師,一輩子沒考上舉人,就是個秀才。他還寫過不少關于“國學”的著作,比如《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這些書由于水平相當湊合,基本上沒怎么傳世。
不過李老師在寫兒童讀本上還是有一套的。
因為當時清朝的幼兒教育讀本,語言大多艱澀難懂,于是李老師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精神,在借鑒前人所著蒙書的基礎上,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編撰出了這本《訓蒙文》,后經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
此書因為語言較為活潑簡潔,也備受當時老師和學生們的青睞,成為私塾和義學的童蒙德育課本,設于《小學》、《孝經》、《論語》等蒙書之先學習。如梁家園的《習字館義學條規》中規定:“初學幼童,讀《弟子規》后,即讀《小學》、《孝經》,再讀《四書》。《四書》概讀朱注,以為將來上進地步。”
也就是說,這就是一本清代的“幼童行為規范”,給沒上小學的孩子看的。
由于作者本身水平相當有限,加上所處時代是專制集權最為鼎盛、精神壓迫最為空前的時代,《弟子規》里有很多對儒家經典的曲解。比如“號泣隨,撻無怨”,只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順從,與健康人格相逆,更無獨立意識可言。而儒家真正的經典《論語》里,孔子說的是:“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如果父母做錯事,孩子要和顏悅色地勸說,即便勸不了,也得恭恭敬敬,不要抱怨。孔子從來沒有說,挨爸媽打就是活該。
“上下尊卑”適合傳銷洗腦
人們通常把傳銷術稱做“洗腦”。對“一夜致富”的神話,從一無所知再到深信不疑,甚至不到最后絕不死心,這其中究竟有何奧秘?
這個得從傳銷組織的整體架構上來看。傳銷組織實質上是一個層次分明、等級森嚴、行為有序的群體組織。而有權威也就會有順從者。社會心理學認為,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而在傳銷組織中,對于權威的尊重會演變成必須“聽話”。同樣,在單位、企業之中,中國的領導和企業家也特別喜歡“聽話”的下屬。這就《弟子規》讓他們特別喜歡的地方。表面上讀《弟子規》是為了學會感恩,實際上是為了灌輸“聽話”。
正因為如此,《弟子規》中被傳播最廣的,就是那幾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總而言之,就是上面說的話,你一定要聽,要積極,不然就是不懂得尊卑上下。
而對中國的家長來說,這種教育“聽話小孩”的“國學”,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傳統觀念。
于是近年來,諸如國學夏令營、國學速成班之類的講座等遍地開花。國學越來越被國人當做了一種精神信仰,成為了企業主提升企業文化,提升凝聚力,乃至家長管教小孩的法寶。大家統一穿上唐裝,跟著“國學大師”,讀讀《弟子規》、《三字經》,就成了國學修行,洗滌心靈。據媒體報道,在全國很多幼兒園專門開設國學班,根據課程設置不同,學費從600元至2000元不等。
至于這些“國學大師”的成色,壹讀君只好說“呵呵”了。那幾位經四處招搖,講授“國學應用”、“國學管理”的“大師”,壹讀君就不一一點名了,不服來辯。
(敬愛的翟大師我不是說你喲還給你打碼了喲,所以不要生氣喲么么噠)
是“國學”,還是“雞湯”?
其實,要揭開“國學熱”的畫皮,最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國學。
上世紀初,國學大師章太炎給國學下了一個定義:“國學即國故,就是本國固有學術的意思。”
晚清民初,西學東漸,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為了跟西學對抗,維護傳統的學者于是祭出了“國學”概念。
章太炎指出,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的總稱,它包括“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內容博大龐雜。而今天讀過《弟子規》、《三字經》這些給小孩看的讀物,就膽敢妄稱國學,實在讓先賢笑(lei)掉(liu)大(man)牙(mian)。
錢穆曾經推薦七本國學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朱子《近思錄》和王陽明《傳習錄》。大部分鼓吹國學的領導、老板和“大師”,恐怕都沒有讀完過。
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國學是我國兩千年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需要了解并接受它,才不至于和這個社會產生隔閡。因此,國學的學習不應是僅僅停留在讀經吟誦、琴棋書畫這種技藝的層面之上,還應當繼承“國學”中的道德觀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與治國方略。國學中所蘊含的絕非是簡單的“子曰詩云”,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既是國學的價值主題,亦是國學學習的精神要義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