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農業部實施良種招標補貼項目以來,媒體曝光好幾百件貪腐案例,縣農業局長(及以下)接連丟官。2009年以后,根據國家指令,很多省都取消了良種補貼招標過程,把現款一卡通直接發給了農民。但有些省級官員堅持實行小麥良種招標辦法,揭露出很多縣農業局長貪腐幾千萬元的大案要案。
有基層干部說:人在河邊站,怎能不濕鞋?良種補貼實行招標那么多年了,要這么認真地追查下去,恐怕有不少縣級農業局長都能挑出毛病來。有位高級領導人說:“失控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感受不到腐敗的加速而疏于治腐,一旦腐敗發展到某個臨界點,無論是運動反腐,還是法治反腐,都再也不可能挽回了。”更多的人認為:紀檢部門嚴厲打擊,懲一儆百,敦促醒悟,迷途知返,這是國家在拯救縣農業局長啊!
縣級農業局長存在“50歲現象”——有關部門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縣以下的正職(科級)農業局長、鄉鎮長52歲退居二線;副職50歲退居二線。卸去實權,可來上班,也可賦閑,直到60歲再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為的是為后面的年輕人“讓路”。這種干部任免年齡上的“一刀切”,導致出現“三十當官、四十轉圈、五十靠邊”。沒有了“前程”,就籌劃“錢程”,于是就產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在位時撈一把”的心態。從小貪小腐到最后晚節不保。這就是基層官場的“50歲現象”。
現實的故事往往比連續劇還精彩:某省暴露出多起小麥良種補貼貪污索賄大案,省農業廳緊急召開全省縣農業局長會議,通報某些貪污索賄案例,共商改進良種補貼方案,實際就是給個滑梯趁勢出溜下去吧。出乎意料的是,竟然多數縣的農業局長依然要求維持原有招標補貼辦法。他們心中的算盤珠子滴溜轉:只要鈔票分配合理,避免發生“窩里訌”,決不會露出來破綻。
一位官員嘆息:“真是見怪不怪!偷吃蜂蜜不怕螫,甜透心窩里去了。這些身居廟堂的農業局長,面對每年過手的真金白銀,就好象與一絲不掛的美人兒共處一室,那才是赤裸裸的挑戰人性呢。勇往直前,前赴后繼!都五十出頭的人了,這樣的好機會不多了啊!”
“拯救縣農業局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取消層層招標補貼,把良種補貼款直接發給農民。”一位知情人實話實說:“省農業廳糧油處的官員才是策劃貪污小麥補貼款的后臺老板。是他們堅持采取招標辦法,有目標地讓哪些個小麥品種中標,讓哪些家種子公司進檔,由哪幾家種衣劑廠提供包衣,甚至還指定配用什么品牌的化肥。全省小麥面積按5 000萬畝計,每畝補貼15元,有7.5億元補貼款要由省農業廳官員拍板,哪一位官員不肥得嘩嘩流油!讓這些部門主動放下到嘴的肥肉不是容易的事。縣農業局長都說好,我也就順坡下驢,彼此心照不宣啊!”
中央掀起反腐風暴以來,抓出了大“老虎”,一些原中央級官員、部長、省長、局長先后落馬。從“頂層人士”眼中,基層官員貪腐就是不起眼的蒼蠅,可在村民看來,那才真是從自己嘴巴刨食的最可恨的“老虎”。由于縣級農業局長出現“50歲現象”,閉著眼就能抓出幾十上百貪污索賄上千萬元的“蒼蠅”。
一位基層官員感嘆:什么是政治?正則治。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官場風清氣正,社會和諧穩定;官場作風歪邪,社會豈能和諧?正人先正己,治國先治吏。自己不正焉能正人?吏治腐敗焉能有凝聚力、向心力?
怎樣拯救縣級農業局長?小麥良種補貼是繼續招標采購?還是把補貼款一卡通直接發給農民?是有關部門認真做出決定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