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獲得了社會的好評。腐敗是社會的毒瘤,任其蔓延,會危害社會肌體的各個方面。要實現“中國夢”,必須有效治理腐敗,否則,腐敗將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反腐應該怎么進行,中央自然有它的部署。民眾、輿論能否參與反腐?我認為是應該的,反腐需要全社會的合力,這也是中央在反腐的同時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原因。然而,在全社會參與反腐的活動中,有一類反腐值得警惕,需加以仔細辨別,這就是媒體參與反腐。
從理論上說,媒體反映的是社會輿論和廣泛民意,因此,理論上要求媒體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行使所謂“第四權力”,實行輿論監督。然而,這僅僅是理論。在商業化時代,在媒體的市場生存成為第一要務的前提下,媒體能否保持客觀公正,媒體如何行使“第四權力”,媒體為誰實行輿論監督,已經成為必須重新認識的問題。
當今中國社會已經形成各種利益集團,各種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都需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利益集團的這種需求與媒體的商業生存需求一拍即合,因此,媒體往往成為各種利益集團的代言,尤其是商業利益最強大的利益集團。有錢就有話語權,沒錢就沒話語權,在媒體市場化時代幾乎成為必然。再加上國外勢力在中國國內的利益需求,媒體被國內外資本勢力主導的趨勢,在中國已經不是可能,而是事實。國內外強大的資本勢力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還必然會染指、涉入政治,試圖通過影響、改變中國政治,維護或擴大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存在。這種局面造成部分媒體喪失或放棄客觀公正的立場,打著民意的旗號,推行國內外資本勢力所需要的利益訴求和政治訴求。
由此我們再來觀察媒體參與當今中國的反腐,就會發現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首先是部分媒體通過有意識地誤導,形成選擇性反腐的輿論環境。利益集團在中國的形成,本身就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腐敗甚至可以說是利益集團形成的重要原因和推動者,是利益集團的“恩人”。對于國內外資本勢力來說,中國有些腐敗使他們大為受益,有些腐敗則成為他們的阻礙和威脅。因此,媒體充當國內外資本勢力的馬前卒,對于有利于他們的腐敗現象,或他們參與、涉入很深的腐敗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掩蓋;對于不利于他們的腐敗竭盡所能地造勢渲染。這種雙重標準的選擇性反腐已經顯露出明顯的跡象。尤其是,部分媒體為國內外資本勢力服務而推動的選擇性反腐,與其政治訴求相結合,也值得高度重視。對于不利于他們的政治方向及其陣營,用放大鏡來尋找腐敗,用擴音器來渲染腐敗;對于有利于他們的政治方向或陣營,要么歌功頌德、掩蓋腐敗,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次是媒體推動反腐擴大化。當今中國政權在維護全民共同利益和中國國家利益時,與國內外資本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有時候會妨礙它們維持或擴大其特殊利益。包括十八大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不為某些勢力所接受。為此,國內外資本勢力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由他們主導,影響或改變中國的政治環境,最終形成中國政治為他們服務或被他們操縱的局面。出于這種目的,借助反腐,推動反腐全面擴大化,將當今中國政治環境描述為一片黑暗、無官不貪,造成民眾對當今中國政權的全面反感和抗拒、抵觸,通過操縱民意,達到他們改變中國執政黨的目的。這種跡象在十八大前就已經出現,十八大后,借助中央政府的強力反腐,依然在延續。
如果說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的反腐是為了治病,為了更加健康地發展,那么,媒體配合國內外資本勢力推動全面反腐擴大化,目的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盡快宣布死亡,盡快發出死亡通知書。中央政府提出反腐既打蒼蠅也打老虎,實際上蘊含了對于腐敗標本兼治的要求。尤其是針對蒼蠅,光靠蒼蠅拍或噴灑滅蠅藥,只能治標。要治本,還需要從治理環境入手。這一環境既有制度因素,也有觀念因素。國內外資本勢力長期提倡的價值觀實際上正是導致腐敗滋生的思想環境。因此,媒體充當資本勢力的代言人,在反腐問題上興風作浪,他們只是在反腐治標方面與中央政府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但在反腐治本方面,常常南轅北轍——中國政府反腐的根本目的是恢復執政黨的健康肌體,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媒體反腐的根本目標是改變中國的現行體制,引入西方所謂民主體制。葉徒相似,實則不同。
應該聲明的是,本文所稱的媒體,只是因行文方便的略稱,并非指所有媒體,而是指一部分媒體。在網絡已成最方便快捷傳播手段的當今中國,這部分媒體以網絡媒體為突出代表。如果說傳統媒體在上述方面還存在羞羞答答、欲語還休的現象,那么,網絡媒體則要露骨得多。某種程度上說,受國內外資本勢力操縱的網絡媒體,早就試圖在中國推動各種“顏色革命”或“花朵革命”。近幾年來,這一內外結合的潛在趨勢和圖謀,最多只是有高潮和低潮的消長起伏,并沒有消失。如今,借助中國政府的大力反腐,借助某個政治事件的紀念日,部分媒體公開上演“項莊舞劍”的戲碼,目的就是渾水摸魚,與其引發顏色革命的企圖相呼應,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值得高度警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