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起底裴敏欣
4月15日,參考消息網報道,香港中美聚焦網4月11日刊登題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進入關鍵階段》一文,作者為美國克萊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
文章稱:
——反腐運動的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但這場戰爭遠未取得勝利。實際上,它正進入一個關鍵階段。
——不實行市場化改革、減少權力濫用的機會,就不可能根除腐敗。同樣,持久的反腐運動是經濟改革取得成功的政治前提。
——因應對危機和取得成果能力卓著而在中國以“救火隊長”著稱的王岐山,沒有讓人失望。
美國“友邦人士”對中國的反腐敗斗爭贊賞有加,看樣子反腐形勢確實令人鼓舞啊。
那么這位友邦人士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裴敏欣其人其事
裴敏欣
據維基百科介紹,裴敏欣是一位美籍華人,美國政治學家,專長是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系及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季刊》、《今日中國》、《外交官》、《外交雜志》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他也為許多報刊撰寫評論,為CNN等媒體提供專業意見。
比如,2013年1月12日,新華網曾報道,就是這位裴敏欣給奧巴馬對華政策支招,稱奧巴馬總統“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取得了極大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強硬宣示領土訴求的災難性政策,這種政策因為讓鄰國受到驚嚇而不得人心。”裴敏欣稱“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政權理應得到寬容對待。此時此刻主動與他接觸,將不僅能贏得某種寶貴的親善,而且還能暫時阻止因為日益增長的互相猜疑而引起的美中關系不易察覺的螺旋式惡化。”
美國對外政策中一向有遏制派和接觸派之爭,這位裴敏欣大概是屬于接觸派,似乎對華比較友好。但是且慢,裴敏欣在文中稱奧巴馬需要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需要變得強硬起來,以彌補在安全方面立場的軟化。美中戰略競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持續的一黨統治。促進民主和人權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其美國立場昭然若揭。
再比如,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2月15日發表裴敏欣的文章,直斥北京的形象是恃強凌弱。
綜上,作為美國的智囊人物,裴敏欣對美國可謂盡心盡力。
維基百科還仔細搜集了裴敏欣的一些重要觀點,茲摘引如下:
——中國以漸進改革拋棄共產主義優于蘇聯的快速革命。
——中國崛起的黑暗面:中國的經濟繁榮伴隨著猖獗的腐敗,巨大的浪費,無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不政治改革,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是腐爛。
——因薄熙來事件質疑北京政權,第一,為什么這樣一個明知有問題的人被委以如此大的權力,卻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制約?第二,在領導層換屆時,黨如何更好的處理在高層的權力競爭?第三,在互聯網和微博時代,黨如何更好的應付政治危機?
此外,裴敏欣的名著是《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從改革到革命:共產主義在中國和蘇聯的消亡》。
當然,裴敏欣最著名的言論是中國崩潰論。據維基百科介紹,長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不斷上升,裴敏欣卻不停地預測其即將崩潰。2012年5月9日,香港信報曾報道,裴敏欣稱中共最多再當權15年。
毫無疑問,這是一位堅定的反共人士,這樣一位友邦人士的贊賞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值得深思。
附一 港媒:中國“反腐戰爭”進入關鍵階段
2014-04-15 09:15 來源:參考消息網
核心提示: 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但遠未取得勝利。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道 香港中美聚焦網4月11日刊登題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進入關鍵階段》一文,作者為美國克萊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文章稱,自從2012年11月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習近平把很大一部分新獲得的政治資本用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雄心勃勃、影響深遠的經濟改革計劃,另一方面是力度很大的反腐運動。
文章稱,雖然嚴格說來,這兩方面是分開的,但實際上又密切相關。不實行市場化改革、減少權力濫用的機會,就不可能根除腐敗。同樣,持久的反腐運動是經濟改革取得成功的政治前提。
迄今為止,習近平政府在反腐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反腐斗爭持續的時間超出預期,而改革才剛剛開始。最重要的是,習近平的反腐運動是一場集中的、自上而下的運動。利用黨內反腐機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來調查和懲治腐敗官員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經濟改革需要不同利益攸關方之間進行談判,也需要地方政府和各個政府機構來執行——這是一個復雜得多、緩慢而不確定的過程。
文章稱,習近平反腐運動的力度能保持至今,出乎大多數觀察人士的預料。許多人一開始猜測,中央會利用短期的反腐行動來清理隊伍、爭取民眾支持。但是自習近平就任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只“老虎”(高級官員)或幾只“蒼蠅”(中低級官員)落馬。
文章認為,習近平在這個問題上作出的最關鍵決定是任命精明強干的高級官員王岐山擔任中紀委書記。因應對危機和取得成果能力卓著而在中國以“救火隊長”著稱的王岐山,沒有讓人失望。
文章稱,過去一年,王岐山實行了兩項措施,顯著提高了共產黨發現地方官員違紀行為的能力。一是向各省和大型國企派出大量“巡視組”。巡視組在巡視期間會私下與地方官員談話,收集關于其同事不當行為的信息。這樣,地方官員要掩蓋罪行或互相保護就變得更困難了,因為一些同事會因為害怕或出于惡意而向巡視組告發。
王岐山帶來的第二個重要變化是要求腐敗調查必須上報給上一級反腐機構。過去,地方官員比較容易掩蓋同事的不良行為,因為這類調查無需向上級報告。現在向上級報告的要求大大增加了這么做的難度。
文章稱,盡管習近平反腐運動的初步成果令人鼓舞,但這場戰爭遠未取得勝利。實際上,它正進入一個關鍵階段。
文章稱,習近平打擊黨內和國內腐敗的決心得到了公眾的極大支持。習近平面臨的一個更艱巨的挑戰是如何使反腐運動持續下去。迄今為止,這場運動一直是自上而下發動的,屬于典型的集中模式。繼續這樣的運動,成本會越來越高,而效果會越來越小(因為地方官員將很快懂得如何適應)。實行法治,以及借助媒體和公民社會的力量,這是能夠為良好治理奠定堅實基礎的更有希望的做法。這種做法將提高透明度,降低官員監督的成本。當然,這在政治上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會遭到害怕不穩定的人的反對,但是習近平及其同事如果想要表明建立廉潔政府和良好治理的決心,除此之外可能別無選擇。
(原文鏈接: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415/375320.shtml)
附二 維基百科:裴敏欣
現為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
出生: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籍:美國
教育程度: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學碩士;匹茲堡大學英文寫作藝術創作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文系
職業: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教授
裴敏欣(Minxin Pei,1957年-)是一位美籍華人,美國政治學家,專長是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系及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季刊》、《今日中國》、《外交官》、《外交雜志》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他也為許多報刊撰寫評論,為CNN等媒體提供專業意見。
目錄
1 教育
2 職業
3 觀點
4 著作
5 參考資料
教育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裴敏欣在20歲生日那天參加考試,考上了上海外語學院。他于1982年在上海外語學院取得英文本科學位后,曾留校任講師兩年。后赴美國匹茲堡大學深造,于1986年取得寫作藝術創作碩士。由于對政治有興趣,再赴哈佛大學進修,于1989年取得政治學碩士,1991年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
職業
1991年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衛生學院(Davidson College)訪問助理教授。1992年至1998年間,任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9年間任職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項目的高級研究員;2002年1月—2004年3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共同主任;2004年4月—2008年3月,中國項目主任。2009年7月起任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1]。
觀點
認為中國以漸進改革拋棄共產主義優于蘇聯的快速革命[2]。
中國崛起的黑暗面:[3] 中國的經濟繁榮伴隨著猖獗的腐敗,巨大的浪費,無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不政治改革,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是腐爛。
腐敗威脅中國的未來:[4]未能遏制中國官員貪污成風,是對國家未來的經濟和政治穩定的最嚴重威脅之一。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中國歷史變化最快的30年。中國改革開放基本上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權力格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維持高增長最重要資源的“人口紅利”,將在未來五年、最多十年之間消失。勞動成本的增加,醫療、失業等保險費用的增加,將給未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增加巨大壓力。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與低成本未必能繼續[5]。
長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不斷上升,裴敏欣卻不停地預測其即將崩潰。但在2011年,人們開始同意他的意見[6]。
中國2011年坎坷的前景: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在2010年變得急轉直下,中國的領導人需要改變心態[7]。
中國地方政府與房地產開發商勾結,從蓬勃發展的住宅市場榨取最大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和北京之間的默契,中國各省,直轄市獲得近一半賣地的財政收入。換句話說,高房價是當前中國財政體制的必然結果,因為高房價即是變相的稅收。使普通中國人負擔得起的住房的手段是降低稅收[7]。
因薄熙來事件質疑北京政權,第一, 為什么這樣一個明知有問題的人被委以如此大的權力,卻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制約?第二,在領導層換屆時,黨如何更好的處理在高層的權力競爭?第三,在互聯網和微博時代,黨如何更好的應付政治危機?[8]。
中國共產黨處理薄熙來事件的笨拙方式,顯示它沒有能力應對互聯網時代一個快速發展的政治危機。共產黨在國內不能容忍和平異議,并對信息革命有莫名的恐懼。也顯示黨內領導人的權力斗爭和不和[9]。
2012年5月,裴敏欣提出(1)非產油國一旦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依購買力調整后達到6000美元以上,專制政權就無法維持;(2)歷史上,連續當權最久的政黨(蘇聯共產黨)也只有74年(1917-1991);(3)中國大陸每年約有七百萬大學畢業生,其中只有一百萬左右精英獲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特權階級。遭排斥的六百萬有才華,有雄心的大學畢業生無法享有黨員才有經濟機會,勢必會覺得挫折。在未來十年內,這些人增長到幾千萬,成為將來政治反對黨的儲備人才庫。由以上三點論證:中共已執政62年,如果歷史可供借鏡,中共即將進入危機的10年,它執政的時間可能最多只剩10到15年(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overned for 62 years. If history offers any guidance, it is about to enter its crisis decade, and probably has at most 10-15 years left on its clock.)。在北京那些的官員想無限期地保持現狀的機會并不大。他們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優雅地及和平地轉移權力。中共需要立即做的一件事是停止迫害將來可能是反對黨的領導人,像陳光誠和目前在中國監獄里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最終開始向民主過渡時,中共需要他們作為談判的對象[10][11]。
著作《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從改革到革命:共產主義在中國和蘇聯的消亡》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中國被困的轉型:專制制度發展的限制》
《Looming stagnation (The Color of China)》 《迫在眉睫的停滯 (中國的特色)》, 2009
《My Trip to Asia》 《我的亞洲之行》, 2011
參考資料
1.^ 1.0 1.1 CV of Minxin Pei.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2.^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The Dark Side of China's Rise. 外交政策. 2006年3月/4月.
4.^ Corruption Threatens China’s Futur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2007年10月.
5.^ 華盛頓智庫裴敏欣:中國改革開放改變了世界格局. 人民網. 2008年10月29日.
6.^ Dan Harris. Minxin Pei. I’m Starting To Buy It.. 2011年2月18日.
7.^ 7.0 7.1 China'a Bumpy Ride Ahead. The Diplomat. 2011年2月.
8.^ Three Questions for Beijing. 《華爾街日報》. 2012年4月15日.
9.^ 中國政治的妄想癥. 聯合早報. 2011年4月19日.
10.^ Minxin Pei: Communist China's Perilous Phase -- Disunity among the ruling elites and the rising defiance of dissidents signal that one-party rule could be nearing its e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2, 2012.
11.^ 大陸旅美學者:中共最多再當權15年!.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2012年5月9日.
附三 美學者給奧巴馬對華政策支招
2013年01月12日 11:27 來源:新華國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1月1 0日文章】題:給奧巴馬的備忘便條―――如何處理中國問題(作者美國克萊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
閣下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在中國問題上開局不利,原因主要在于您以為只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就可以獲得北京的合作。但是您的主動示好―――請允許我們這么說―――卻獲得了令人失望的結果。您在任期中途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取得了極大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京強硬宣示領土訴求的災難性政策,這種政策因為讓鄰國受到驚嚇而不得人心。您把中國完全置于了戰略守勢。
您在第二個任期中也許會情不自禁力爭更多的地緣政治優勢。但是東亞的形勢正在發生變化,作為您總體外交政策的一個關鍵支柱,您的中國政策也必須因此微調。
首先,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政權理應得到寬容對待。此時此刻主動與他接觸,將不僅能贏得某種寶貴的親善,而且還能暫時阻止因為日益增長的互相猜疑而引起的美中關系不易察覺的螺旋式惡化。您在2010年以來對中國問題的成功處置并不是沒有損失。廣泛的中國精英階層現在正在達成這樣一種危險的共識,即美國的安全政策意在遏制中國。改變這種看法并非易事,但是避免與中國的不必要戰略沖突符合美國利益。從長遠來看,通過竭盡所能推動中國的民主轉型,美國將能最大限度促進自己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因此只要中共看起來是在把中國帶往更加開放的方向,稍稍放松對中國的安全壓力并沒有壞處。
于是便有了第二個要點:怎樣才能把過去兩年中您中國政策的成功發揚光大?
最迫切的任務是利用美國的影響力化解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尖閣諸島的愈演愈烈的危機。不管這場危機的過錯在誰,美國的利益都在于該地區的穩定。中國已經向華盛頓發出了促請其干預的信息。美國可以為緩解局勢發揮調停作用。
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轉移對南中國海的關注。盡管美國的政策有效地孤立了中國,但需要切記的是,戰略目的不是讓中國難堪或孤立中國,而是幫助解決一個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海事爭端。因此下一步將是推動外交解決。在這方面的政策調整需要進行試探性努力,以便為爭端各方尋求體面的退路,從而至少避免局勢在近期出現惡劣的升級。
最后,您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需要變得強硬起來,以彌補在安全方面立場的軟化。美中戰略競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持續的一黨統治。促進民主和人權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12/c_124222050.htm)
附四 外媒:中國如何化解“周邊關系困局”
2012年12月18日 來源: 新華國際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2月15日文章】題:北京的恃強凌弱:中國的形象問題(作者美國克萊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
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當你已經身處洞中,就不要再挖掘了。但是,依據其最近的行為判斷,北京的外交政策顯然違反了這條原則。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領導集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中國從當前的地緣政治大洞中“解放”出來。中國現在處于最糟糕的地區環境,與日本的關系處于歷史最低點;中國與東盟關系也因為南中國海糾紛和中國粗暴使用其影響力分裂東盟的舉動而遭到類似惡化。中美關系日益轉向一種戰略對抗關系。
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北京和東京的關系。北京對東京對于東海有爭議島嶼的聲索采取的對抗行動充滿了令事態激化的風險。盡管其初衷可能是想迫使日本人坐到談判桌前,中國政府仍需加倍小心以避免危險的對峙和激化。
中國政府應當明智地向新的日本自民黨政府發出安撫信號。雖然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在競選期間對中國采取了一種強硬路線,但是他應當被賦予一個展現其理智和實用主義態度的機會。中國率先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靈活性和愿意妥協的態度無損于其自身利益。如果日本拒絕了這樣的友善示好之舉,中國也還有足夠時間來玩一場“以牙還牙”的游戲。
與穩定中日關系并行的北京的第二個政策重點是化解與東盟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緊張關系。中國的決策者必須首先認識到,其在南中國海的海事糾紛上的立場已經將北京逼入一個死角。歷史上的所有權越來越難維護。堅持雙邊協商而不是多邊協商,看起來則過于自我。利用柬埔寨這樣的代理國來破壞東盟內部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團結或許是一個暫時的戰略成功,但是,卻要為此付出長期的戰略代價,并將最終證明是徒勞的。
新一屆中國政府應當采取的果敢之舉,是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實現一個徹底的逆轉。可以通過宣稱愿意在一個多邊場合展開協商以及遵守當前的國際法而不是堅持聲稱歷史上的所有權來實現這一點。這種政策上的劇變未必會產生一個對中國完全不利的結果。因為根據當前的國際法,越南和菲律賓的大部分聲索理由同樣蒼白無力,中國轉變立場未必一定會增強它們的立場。實際產生的效果將是談判時間延長,可能會就此化解危機———并且修復中國恃強凌弱的“野蠻國家”的形象。
將美中關系置于一個更加堅實的立足點、逆轉危險的戰略競爭動力學則更為困難。驅使美國和中國走向戰略對抗的因素不難發現:互不信任、相對均勢的轉變、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中國缺乏透明度的國內政治體制。中國領導人將會看到,令中美關系能夠立即得到改善的關鍵,并不蘊涵于中國對美政策中,而是蘊涵于其鄰國政策中。是中國在鄰國中引起的恐懼情緒賦予了美國與中國打交道和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戰略杠桿。因此,只有中國成功地安撫其鄰國以及美國———不是用言辭,而是用實實在在的政策轉變———才能將中國從當前的地緣政治大洞中解脫出來。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8/c_124109434.ht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