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轉載馬丁沃爾夫的文章《中國不應再拖延改革與調整》,意在最后呼吁最高決策層關注已然成型的巨大經濟風險。沃爾夫對中國經濟的判斷是清晰而精準的,我們確實沒有時間了,不能再拖了。
我們十分憂慮。我們憂慮的不是經濟風險,而是最高決策者對經濟風險的完全無知。我們不敢確定,是否在此千鈞一發的時刻,我們的最高決策者是否真的走神了!我們不懂心理學,不知道如何轉移一個興奮孩子的關注焦點。我們只能說,中國經濟正在拋物線頂端滑翔,它正在失去動力,它將會突然墜落。
沒有什么事情比這件事情更重要了。搞砸了經濟,也就搞砸了一切。換句話說,其他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一定要平穩地降落,一定要平安著陸。著陸以后,一切都還有機會。內政外交都是皮毛,經濟才是筋骨,強筋健骨才能皮滑毛順。梳理皮毛的工作很重要,但那畢竟不是根本!不要再浪費時間了,真的不能再拖了!
沃爾夫用詞并不精確。中國經濟面臨的不是如何“改革與調整”,而是誰來“改革與調整”。泡沫就要爆破了,中國經濟面臨后泡沫時代的緊縮難題。神志正常的人應該清楚,挽救中國經濟的絕對不應該是“無形的手”,我們必須重建中國政府駕馭經濟的能力,我們不能允許中國經濟變成自由落體。我們希望盡早重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讓忠誠的舵手駕馭中國經濟。主體性才是根本。有了主體性,就會有適應性和創造性,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
失重的剎那是如此美麗,以至于以國家集體沉陷于神奇的夢境。然而,夢中才是最危險的時刻!國人醒來!回到現實,回到崗位上去,接續完成自己的使命!
中國不應再拖延改革與調整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中國有什么不一樣嗎?還是中國的借款熱潮必然會像其他多數國家那樣以眼淚收場?這是現在人們展開激烈辯論的一個話題。一方預測中國將出現“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預言,這是信貸周期中恐慌占據金融體系的時刻。另一方則堅持表示,中國的巨額債務不會對計劃中的經濟增長構成任何威脅:中國政府表示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過7%,那就一定會超過7%。哪一方說的對?我的答案是“都不對”。中國不會出現金融危機。但“信貸癮”的戒除將使增速放緩,節奏更穩。
有關中國最近經濟發展的三個事實似乎相當明顯。
首先,如果你從表面上看官方數據的話,中國的凈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8.8%下滑至2011年的2.6%。此消彼長,同期投資占GDP的比例卻在上升,從42%(已經非常高了)升至48%。我們有理由質疑已公布的投資水平,但我們沒有那么多理由質疑投資比例的突然上升。
其次,與投資比例上升相聯系的是信貸和債務的激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到去年末季,中國“社會融資總量”(按照中國政府的說法)達到了GDP的200%,全球危機前僅為125%。另外,很多新增融資來自傳統銀行業渠道以外。“具有中國特色的影子銀行業體系”(人們可能會這么叫它)出現爆炸性增長。中國影子銀行業的增長,并不依賴于如今在西方臭名昭著的復雜證券化或者金融批發市場,而是依賴于信托等金融媒介以及“理財產品”等創新工具。根據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的數據,中國私營部門未償還貸款與GDP的比率,現在與2007年的美國相當。
第三,中國的經濟增速已從過去10年的10%或更高放慢至2012年和2013年的7%左右。這一增速仍然很高。但已經不像以前那么高了。
假設有人告訴你,在一個無名的經濟體,投資和信貸飆升,但增速放緩。越來越多的投資活動依靠債務融資,同時回報率下滑。你肯定會預測到一個不幸的結局。
一些人辯稱,“這次不一樣”。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指出,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全球危機前有幾點不同的情況。中國國內的借款行為是為投資(而非消費)融資;企業是主要借款者;中國不依賴外國銀行;另外,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為外幣。
前兩條理由說服力不夠。實際上,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理論便是圍繞企業財務展開論述的。另外,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額債務,主要也是企業債務。關鍵在于投資質量,在這方面有很多理由提出質疑。最近IMF人員在一項研究中提出,中國一直以來的過度投資規模可能達到GDP的12%至20%。有些投到房地產和工業產能中的資金可能打了水漂。
后兩條理由的說服力較強。中國不但是一個凈債權國,也施行外匯管制。國內債權人不能把資金帶到境外。如果他們從金融體系的某個領域撤出,就不得不再投資于境內其他資產。中國央行(PBoC)有能力應對任何擠兌事件。此外,據IMF估計,甚至中國“調高后的公共債務”(包含官方數據并非總會披露的地方政府債務),在2012年與GDP之比不過為45%。只要中國政府愿意,它無疑就能承受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損失,尤其是中國與1990年的日本不同,經濟相對尚不發達且仍具有很大的長期趕超潛力。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局面一片大好。已故經濟學家、前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經濟顧問赫伯特•斯坦因(Herbert Stein)有個著名論斷:如果某趨勢不能一直發展下去,它就將停下來。信貸增長不能永遠快于GDP增長,即便中國也不例外。問題不是信貸增長是否會停下來,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停下來。信貸增長持續得越久,未來出現措手不及惡果的可能性越大。更重要的是,中國近期經濟增長中的某些部分幾乎肯定是一種幻覺:不能帶來回報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是浪費,而不是有價值的產出,不論它刺激短期需求的好處看來有多么大。
隨著增長逐漸放緩,債務積累的結局可能不是金融危機驟然爆發,而是陷入長期的悲悲戚戚。IMF人員表示,中國銀行體系向家庭儲戶支付低利率,每年由此對投資的補貼幅度達到了GDP的約4%。由于大型企業享受貸款優惠,中小企業不得不承受更高的資金成本。倘若投資繼續維持在當前這么高的水平,這種對家庭和中小企業的隱性稅收可能將上升,對經濟構成傷害。
這把中國政府置于一個顯而易見的兩難處境:要么任由債務繼續積累,在未來釀成更大問題;要么現在執行快速改革,風險則是投資減少,增長出現更大的出乎計劃的放緩。必須采取折中解決方案:加快調整與改革,同時中央政府要通過貨幣與財政政策維持總需求水平。
中國推遲危機爆發的能力,可能會導致當權者更傾向于拖延調整。那可能會鑄成大錯。中國不可能通過無限提高負債來維持增長。必須施行改革與再平衡。根據我在上個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China Development Forum)上的所見所聞,中國當局了解這一點。實際上,不進行必需的改革,放開資本賬戶的計劃可能帶來致命后果。中國能夠避免一場金融危機。這是好事,不過,這也可能降低改革壓力。但中國必須改革,而且是越快越好。
譯者/何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