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學術評價以西方的標準為標準,還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這是近兩個世紀以來學術界陷入的一個誤區(qū)。誠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因此我們無須逃避與國際接軌,但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全面接軌。
在2013年上海書展學術論壇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在會上說,“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有95%以上不在國內發(fā)表”,而“借助國外同行把它發(fā)表出來,同時,國家每年還要花很多外匯把這個成果買回來用于支撐我們的科研教育”。不僅如此,當前,在國內有許多學術機構把在國外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作為重要的學術評價指標,甚至在外發(fā)表一篇可以抵得上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幾篇。在某些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者如果沒有海外經歷,職稱評定、課題申報、經費待遇、學術聲譽等也會受到重大影響。
學術評價以西方的標準為標準,還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這是近兩個世紀以來學術界陷入的一個誤區(qū)。誠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因此我們無須逃避與國際接軌,但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全面接軌。接軌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注意區(qū)分相同和不同、精華和糟粕、適用和不適用、具體做法和價值理念。我們要汲取外國經驗中的精華,但也不是一切精華就能原封不動地照單全收,還要看適合不適合我國的情況;即使是適合我國情況的,也要看是具體做法適合、價值理念適合還是兩者都適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學術評價不跳出西方理論框架, 不跳出以西方為中心的話語體系,就必然會由“師夷長技以制夷”變成“以夷變夏”,“解放的目標”就會變成“解放的陷阱”。
人文社會科學由于所涉及的研究主題、內容具有本土特殊的經驗,因此,其意義詮釋也必然具有民族性。如果一切評價以西方為標準,無疑就等于放棄了學術自立、放棄了本土精神、放棄了拿來主義,而只是拾撿起了西方學者不屑親為的殘杯冷炙,去研究那些迎合外國人獵奇心理卻對中國人毫無益處的東西,以期獲得學位或者謀求論文在西方刊物上發(fā)表,賺取經濟的實利或者西方學者的“承認”。但這只是西方價值中心的承認,卻不一定能夠代表真的國際水準。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學術期刊會發(fā)現,相當部分的理論依據都來自西方,言必稱希臘,離開西方概念,似乎瞬間被拋棄在理論荒漠。越來越多的“海歸大家”,對西方理論照抄照搬、亦步亦趨,還自以為站在學術前沿。他們用西方概念來裁剪中國社會現實,削中國之足來適西方之履。在與業(yè)績掛鉤的獎懲制度的“促逼”之下,每個學者都變成了不停下蛋的“老母雞”,在缺乏積累,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缺乏現實材料的情況下,催生出來的只是越來越多的“軟皮蛋”。比如,凡是在有外國人參加的“國際會議”上提交了論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獲得了外國人肯定、稱贊的論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國人的著作和觀點的論文,水平就一定高,等等,這類怪事不一而足。
唯洋是崇的學術評價固然與某些科研人員理論素養(yǎng)不足有關,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論自信。當學界對中西關系的認知是中國仰望西方、崇拜西方時,中國學術的中心任務就是研究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中國怎么學習西方。當學界對中西關系的認知是洋為中用,是以夷制夷,中國學術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的經驗作為主體,把西方的經驗作為理解中國的一個有效資源。要變前一種情況為后一種情況,改變理論自信不足的問題,應在構建中國氣派話語體系的偉大實踐中,從改革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入手。
改革和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遵循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可喜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教育部不久前也發(fā)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在評價機制方面,這次改革的重點是建立開放評價和長效評價機制,完善公平、公正、透明的評價規(guī)則。
現在已經到了重新審視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重新審視這套學術評價體系內的中西關系問題的時候。倘若中國學界能夠在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面前,反思、探討、構建出一套適合中國學術情況的科學的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則中國學術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