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央視新的策劃“家風”播出,在坊間引起很大討論。晚上我們家人團坐著看電視,也閑話家風。我媽媽說,我們灣子家風最好的,要屬醉次家。醉次是個16歲的大男孩。我和弟弟妹妹都很詫異,為什么是醉次家的家風最好,醉次在我們的印象中不一直是個吊兒郎當的孩子嗎。媽媽接過話一本正經地說,醉次年底還背著菜刀追趕他外婆,嘴里還喊著“殺掉她老娘再殺掉她女兒”。醉次之所以嚷著要先殺掉自己的外婆,再殺掉自己的母親,是因為他外婆將他在農村做的各種丑事、壞事都打電話告知了他遠在廣東的母親,讓他挨了一頓臭罵。就這事,他要報復自己的外婆,把外婆追得東躲西藏,最后逃到人家的樓上才躲過了砍殺。我們才知道媽媽在這里是反話正說,意思是家風不好就會出敗家子。而“殺掉她老娘再殺掉她女兒”也在我們當地“跌了古”,幾近成了新的古話俗語,用來戲說和教育那些調皮搗蛋的子弟,嘲諷這樣的家庭。
醉次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可能他長到十六歲,也沒有跟父親真正地呆上個一年半載。醉次的父親年輕時也調皮搗蛋,在社會上溜達,常因小偷小摸進派出所,但在村里卻一般不干這活,對父母還蠻孝順,也尊重遠近的家門。到外邊混了多少年,三十幾歲才結婚,總算是安分踏實了。醉次的母親跟我在學前班和一年級時同過學,后來她父親喝藥自殺就輟學了。到十六七歲的時候被說媒給了醉次的父親,十八歲生下醉次。因為是個男孩,當時計劃生育管得嚴,而且家庭條件也不算好,所以之后一直沒有打算要第二胎。醉次生下來不久,他父親就南下打工了,后來學了廚師,最近還在廣州開了家餐館,今年過年仍在做生意。在外邊一呆就是十幾年,中間過年偶爾回家,總會到我家來串門聊天,我有機會也會跟他寒暄幾句。醉次頭幾歲,母親沒有外出打工,而是跟婆婆一起帶醉次。
我記憶最深的是,醉次小時候,她的母親和奶奶總是在人家面前夸醉次聰明,尤其是記憶力好。因為在他兩三歲時,就能夠叫得出灣里每個人的名字。并且,他母親見人教他一遍,就記住了,以后碰碰見了,他就知道大聲地叫出來。且慢,他母親教他叫人的時候,從來不是我們那邊禮貌懂事的叫法——見到輩分相同的,應該操教“哥姐弟妹嫂”,輩分高的應操“教公婆叔伯審”。而他母親則教他叫人家的“野名字”,也就是綽號。在當地,野名字包含著諷刺、罵人的味道。醉次母親在不正經地教小孩子叫人野名字時,醉次聽出是在罵人,在調侃,在挖苦,就叫得很歡快,很勤快,也容易記住,再次見到時就直接叫人家的野名字。當時灣子里就有很多人對這種沒教養教德的做法提出過看法,但他們家卻對此頗為歡喜自得,認為小孩子很聰明,長大肯定有出息。但是,醉次慢慢長大,唯一的出息就是從來不知道尊卑長幼,在灣子里盡是討人嫌。
四五歲之后,醉次的母親也南下打工了,他就跟著奶奶生活。他奶奶今年八十歲整,有三個兒子,醉次的父親是老三,老大老二很早就分家出去,老三沒有分家。老太太一直就心疼自己的小兒子,對這個孫子也就溺愛有加。留守老人帶留守兒童,除了教育跟不上潮流以外,溺愛是個大問題。另外奶奶帶孫子,無論如何都隔了一層,不敢打,也不敢罵,說話大聲點都怕傳到兒子媳婦那里去就變樣了。同時,老太太還是個只希望人家說自己家好,不喜歡人家說壞的人。人家給她提意見,她就不高興,就會數落人家;更見不得人家直接批評、教育自己的孫子。所以,一般人也就不說她家孫子怎么怎么樣。于是乎,醉次越長越歪瓜劣棗,不僅調皮搗蛋,不好學習,而且不聽奶奶的話,動不動就對奶奶大聲吼叫。六七歲的時候就常到大伯父、二伯父家偷錢買東西吃。到了七八歲,醉次奶奶就對三兒子說,我實在是帶不了你們家這崽了,你們帶下去吧。但帶個小孩下去打工費用太高,負擔不起,所以醉次還是留在奶奶身邊。
到了十歲,醉次的脾氣就更大了。在學校打架招惹是非,外邊偷東西挨打,家里向奶奶騙錢。奶奶不給錢就罵娘,砸東西。奶奶只得哄著、供著,什么都依著。后來小學畢業,上了中學一年多點,就沒上了。去年的時候我碰到他,問怎么不讀書了,回答說不想在學校浪費青春。之后跟著一群同齡人在附近鄉鎮打遛,不干正經活。去年向母親要了點錢買了輛摩托車便到處飆車,令旁邊走路的人個個心驚肉跳。
每次他母親回家看到醉次這個樣子,除了罵“死崽”、“短命崽”之外,也沒有什么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前年醉次父親回家,父子倆在家里爭吵了起來,醉次一氣之下用斧頭將家里的大門小門給劈了個稀爛。父母親皆拿他沒辦法。據我媽媽說,醉次的父親為了不中用的兒子都哭過好幾場。醉次的父母都覺得這個兒子以后是指望不上了,什么時候死在外邊都不知道。于是他們又開始計劃生一胎。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就看到他們夫妻倆又抱了一個兒子外出拜年,現在差不多兩歲了。那次,醉次的父親對我說,醉次那個短命崽冇得用,再生一個要好好養。這一個生下來就沒再放在醉次奶奶身邊了。他們知道,再放在老人那里,又會毀一個。
灣子里人說,要是人懂事,像醉次這個年齡,不讀書了,也應該到廣東去給爸媽幫忙,或者進廠打工,而不是在家無所事事,到處惹是生非。醉次去年去了廣東他母親所在的廠里打工,打工也不正經,不僅不好好上班,工資都用去上網了。他母親為了不讓他上網,就讓他把工資都上繳了。醉次就不愿意上班了,又跑了回來。跑回來之后,在二伯父家吃住。二伯母看他整天打遛,光吃飯不干活,就說了他,他破口就罵,還揚言要打,二伯母從此不敢惹他。于是,即便醉次沒趕上吃飯,他都可以自己到二伯母家做飯,而且要做就做最好的,雞鴨魚肉蛋,二伯母家都省著吃,他從不省著。他奶奶在上山摘野果子,一塊錢一斤賣出去,太重,讓他騎摩托車去山上接,他直接開價二十元接一趟,否則就不接。他爸回家讓他去接,他也明碼要價,把父親給氣得半死。去年年底,為了管束醉次,他母親回來接他到廣州過年,還特意給他買了件羽絨服。醉次不愿意被管束,死活不去。他媽說,你不去,這件衣服就不給你。醉次一聽就火了,拿把菜刀就把嶄新的羽絨服給砍了幾刀大口子。他媽沒敢再說話。后來他爸回來才把他接過去。
醉次已經成了我們那邊家喻戶曉的人物,尤其是他那句“殺掉她老娘再殺掉她女兒”,堪稱經典,不斷地被人援用。我便問我媽媽,醉次為什么會成這個樣子?我媽媽的回答是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操教。這是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親都多少年沒在兒子身邊言傳身教,耳提面命。尤其是父親,無論是嚴父還是慈父,其責任都沒有盡到。而醉次的母親也不是個會教育的人,在小孩很小的時候就往歪的地方操教,到兒子大了以后,除了罵之外就找不著其他更好的方式。對醉次影響最大的是他奶奶,奶奶的教育是“順著”他。“順著”小孩,就是順著人類的本能,而放棄基本的社會和家庭規訓。由此看來,在留守家庭這樣的殘缺家庭,要談“家風”是很困難的事。
我又接著問我媽媽,灣里人怎么也不說說管管?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幾乎灣里所有人都會操教我們,說話、行事、喊人都被操教得規規矩矩的,我還被灣里的伯娘伯父打過手心呢。哪個小孩做了錯事,甚至是見人沒尊稱,除了第一時間被糾正教導外,很快就傳到父母那里去了,之后免不了一頓訓斥一頓打。那個時候誰都可以說別人的事,不會顧及人家愿不愿意聽,大家都明白話糙理不糙的道理,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子女好,明事理的人還會感激他人對自己子女的點撥和教育。我小時候常看到灣子里有婦女提著籃子到人家家里去道歉,去表示感謝的。這是社會風氣好,也就是“世風”好。世風好,能讓家風不好的往好的方面轉。
我媽媽說,現在誰管人家的閑事,管了還惹人家生氣,招人記恨。各人過各人的生活,何必去討這個嫌呢。因為怕人家記恨,怕管別人的事自己吃虧,而不說人家的事了。即便是兄弟、家族里,也懶得去操這個閑心了。我媽媽提到,去年年底一群婦女在曬太陽,醉次的奶奶也在那里,她在縫補醉次砍破了的那件羽絨服。有人說到醉次背刀追趕外婆的事,醉次的奶奶仍然護著自己的孫子,說親家的不是。其他婦女立馬石化。我媽媽看不過去便說,也是你家醉次不懂事啰,要是懂事,做外婆的會去告狀?醉次的奶奶頓時一臉黑線,連說也是這個短命崽不懂事。后來其他婦女對我媽媽說,是你說她(醉次奶奶),她不敢說什么,要是其他人說,她還不把天給頂破。我媽媽在灣子里算是還敢講真話、公道話的人,不怕得罪人,一般人遇到這些事都躲著了。
人們越來越不敢說公道話,越來越不敢說人家的事,這是當前農村正在上演的最大的變化之一。也即社會生活和交往的公共性的喪失。公共性的喪失就不僅僅是家風的問題了,而是世風問題。所謂世風日下便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如果在醉次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灣子里的人也能出來管管事,說說話,不怕得罪醉次的父母、奶奶,那么他們家人也不會如此放縱,如此嬌慣,醉次的行為也會有所收斂。現在是,醉次不僅不把父母、奶奶、伯父母放在眼里,村里人他也不放在眼里。去年年底他父親來接他去廣州,父子兩在家里又吵起來,灣里很多人去湊熱鬧。按人之常情,人家來圍觀,指指點點,家丑外揚,肯定不好意思,會有所收斂。但是醉次卻對著圍觀的人大吼大叫,說我不怕你們來看“(猴子)把戲”。也就是他不怕被看笑話。一個人不在乎灣里的評價,不要灣里人給的面子,也就說明灣子對他的影響很小,也就是世風不起作用了。世風不起作用,家風就會有選擇性地起作用:家風好的起好作用,家風不好的起壞作用。
家風再好,也是個體性的,無法溢出為公共事件。家風在于每個家庭都做好其本分,難以或可以不顧及其他人家,不對其他家庭構成壓力,這只是一種自覺罷了。而世風則不一樣,世風是所有家庭、所有人必須如此行為的一種風氣,一種氣候,它可以滲透進家庭,影響家庭的行為,重構家風。世風好了,家風必然會好;家風好,并不必然帶來世風好。古時崇尚家風,是因為有好的世風。世風不好,家風必然敗壞。所以,央視策劃“家風”節目,看到了世風日下的社會瘡痍,希圖從個體的家風入手解決這個問題,卻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根治。根治在于世風、家風齊頭并治,世風是關鍵。
2014年2月14日上午
楊華,教師,湖南宜章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