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訪黨史軍史專家、后勤學院教授邵維正 ■
邵維正
●學習毛澤東是對毛澤東的最好紀念
●毛澤東群眾觀的主要觀點可以集中到“根”“線”“本”三個字上
●毛澤東對群眾路線情有獨鐘,既有深刻闡述,又能付諸實踐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毛澤東同志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激勵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奮力前行。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同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就這一問題,記者訪問了著名黨史軍史專家、后勤學院教授邵維正。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記者:再過幾天,就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作為軍隊資深的理論工作者,您覺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怎么紀念毛澤東、學習毛澤東?
邵維正:學習毛澤東是對毛澤東的最好紀念。毛澤東思想十分豐富,博大精深,要學習的內容很多。當前學習的重點,我建議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
這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一個權威性的歷史文獻,其中專門論述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由此可見群眾路線的分量和地位,而群眾觀則是對人民群眾的基本看法,是群眾路線的認識基礎。二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軍陸續展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抓好部隊的作風建設,實現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重要舉措。學好毛澤東的群眾觀,能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和思想武器,即使已進行過這一教育活動的單位也能得以加深和提高。
記者: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是一個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命題。毛澤東關于群眾路線的論述十分豐富深刻,可以說都很精彩,您認為應該如何抓住學習的重點呢?
邵維正:毛澤東有關群眾和群眾路線的論述,內容很豐富、很精彩,我感到主要觀點可以集中到“根”“線”“本”三個字上。
一是“根”——“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結果”。
毛澤東一貫強調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人民群眾比喻為土地、根基、源泉。他要求共產黨人不論到什么地方,都要與那里的人民群眾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結果;不論在什么時候,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在群眾斗爭中經風雨,在人民實踐中見世面。
20世紀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已經趨于成熟,而貫穿于其間的是群眾路線。毛澤東總結了正面和反面的歷史經驗,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深刻指出:“二十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度等項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這類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為它們脫離群眾。”這里點出的七種弊病可以說是切中時弊,在黨內都是實際存在的。毛澤東認為堅持群眾路線不僅是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還關系到黨的根本宗旨。
二是“線”——“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之所以說它是“根本”,是因為群眾路線體現于我們黨一切工作、一切任務、一切領域的全過程。從決策、運行、監督到檢驗都離不開群眾路線。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作路線,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正如毛澤東所說:“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出發點是始,歸宿是終,他強調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是一時,也不是一事,而是貫穿于整個革命過程的始終。
毛澤東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是領導藝術的大師。他創造性地歸納出堅持群眾路線的實現途徑,精辟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毛澤東把辯證唯物論與領導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于群眾路線的實踐操作之中,對全黨起到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三是“本”——“兵民是勝利之本”。
毛澤東對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有深切的體會:“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中國革命戰爭的顯著特點之一是長期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況。革命力量開始總是弱小的,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艱難環境中拼搏,只有也只能依靠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來推動戰爭。正是因為“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以我之強,制敵之弱,才贏得革命戰爭的勝利。
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前線,并不是自發產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各級黨組織和根據地政府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的結果。實行群眾路線不是自然主義,更不是尾巴主義,而是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滿足群眾迫切要求。群眾工作與群眾支前是因果關系,沒有前因就不會有后果。只有自覺地從關心群眾做起,就能取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毛澤東的群眾觀最顯著的特點是身體力行
記者:您概括的三個主要方面,突出了重點,對大家領會毛澤東的群眾觀很有啟發、很有幫助。您認為毛澤東的群眾觀有什么特點呢?
邵維正:毛澤東歷來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素有創造精神。他的群眾觀也頗具特色,我感到最顯著的特點是身體力行,嫻熟運用。
青年毛澤東懷著滿腔熱情,尋找各種機會,自覺扎根于群眾之中,投身到實踐中去,傾聽工農大眾的心聲。1917年7月中旬,毛澤東利用暑假,以“游學”形式,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了九百多里,游歷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的不少鄉鎮。每到一處給農民作詩、寫字,吃住大多在農民家里,結識了許多農民、船工,把沿途所見所聞寫成筆記,并記下自己的感想。事后,他對同學說,我們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把深入群眾當成課堂之外的學習。這些活動使作為青年學生的毛澤東與人民群眾貼得更近了,有利于把握國情、社情、民情。正由于有這樣的觀念和基礎,后來他在大革命高潮中發起兩湖農民運動,內戰初期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也就十分自然了。
毛澤東對群眾路線情有獨鐘,既有深刻闡述,又能付諸實踐。早在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特別注意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的調整和重建,將其作為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標志。他把紅軍士兵當成人民軍隊的群眾基礎,戰士是扛起槍的農民。《古田會議決議》明確規定,紅軍官兵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也是平等的。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紅軍建立起與一切舊軍隊完全不同的新型官兵關系。在此基礎上,紅軍普遍建立起士兵會,實行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使群眾路線在人民軍隊的建設上發揮重大作用。
難能可貴的是,毛澤東能從群眾過激言行中傾聽群眾心聲,反思、調整黨和政府的政策。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布置公糧征集問題。當天正打雷下雨,延川代縣長李彩云突遭雷擊身亡。有個農民借此咒罵毛澤東,被邊區保衛部門抓起來。這件事傳到毛澤東那里,他一邊叫放人,一邊調查事情的緣由,原來是征糧過多引起的。毛澤東立即與邊區政府商量,把應征公糧數額減少20%,接著又抓了兩件大事,一是積極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二是實行精兵簡政。經過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實現生產自給或半自給,減輕了群眾負擔,得到了邊區人民的擁護。
對毛澤東的群眾觀要學以致用
記者: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是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原則,怎么使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收到成效呢?
邵維正:毛澤東曾經說過:“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我們學習毛澤東,就要遵照他的教導去做。
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牢固確立群眾觀念。牢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歷史唯物論觀點,重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扎根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使群眾觀念在思想上打下烙印,并在人民群眾實踐中磨練、發展、提高。
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遵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結合軍隊自身特點和建設規律,以整風的精神,扎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官兵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在落實行動上見成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為民務實清廉的純正風氣,形成和發展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關系,鞏固和增強軍政一致、軍民一致的外部關系,以好的作風促進軍隊的全面建設。
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為實現強軍目標作貢獻。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也是黨對軍隊的總要求,軍隊現階段的一切活動和工作都必須圍繞強軍目標來進行,聚集到提高戰斗力上,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努力實現強軍夢,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貢獻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