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財經綜合訊 據南華早報網報道,中共調整經濟模式的意愿日趨強烈,計劃摒棄嚴重依賴投資的經濟模式,轉型為更開放的市場,因此未來幾年內地最高經濟規劃機構──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很可能經歷重大變革。
幾十年來,發改委由于權力遠遠大過其他政府機構,可以批準或否決重大工業項目,因此一直被稱作“小國務院”。不過,目前看來發改委很可能將失去大部分監督職能,未來工作重點將為制定中長期經濟戰略。
此外,根據三中全會后中共領導人發布的決議,中共計劃成立一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可能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牽頭,負責監督協調各領域改革,包括財政、金融、文化、社會、政治及環境等方面。
中央政府正在探索如何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因此未來幾年要將經濟增速維持在約7%的水平。要達到目標,這些領域的改革十分重要。內地當局已意識到,投資過快擴張不可持續,而且造成各行業產能過剩,引發金融風險,并加劇了國企壟斷的局面。
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共三中全會將以生產為導向的宏觀戰略,調整為更為均衡的消費主導戰略。以生產為導向的戰略原是為發改委量身定制,要做出改變,必然會出現新的政策。
羅奇曾任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也是資深中國觀察家。他表示,出于上述原因,一個新領導機構將會崛起,而且可能令發改委邊緣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預計,發改委部分改革職能或將轉移至中央領導層。
遲福林是內地著名研究員,曾長期參與制定國內改革政策。他說,目前發改委不僅管理宏觀經濟政策,還負責實施改革措施。這樣一個機構將很難推行損害其自身利益的改革政策。但目前還不清楚發改委各部門是否會裁員。
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本周早前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發改委將主要負責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落實和綜合協調”,具體包括研究對外開放等重大問題、指導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及發展試驗區。
連維良說,需要中央直接核準投資的企業,其規定投資量將逐步減少,最多可能削減六成。
他說,除了關系國家安全、生態安全,或涉及戰略性資源開發的項目外,其他項目應一律由企業自主決策,無需遞交發改委審批。
發改委的全稱有“發展”與“改革”兩詞,其職能之一是監督水、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和電力價格。不過,長期以來發改委一直被批只重視發展,在改革方面卻進展緩慢。
去年年底,向來敢言的內地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表示,發改委的存在扭曲了資源分配,對發展市場經濟有害無益,因此呼吁政府直接解散發改委。
內地國企的議價能力超過民企,效率卻遠遠不如。但在現行體制下,資源大多以有利國企的方式分配。
發改委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計委負責管理中國當時仿蘇式的計劃經濟模式。1998年,國家計委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3年又與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和國家經貿委部分機構合并,發改委由此成立。
盡管過去幾年政府一直致力簡化行政程序,但發改委仍保留鋼鐵、鋁、信息技術和能源等重大投資項目的最終審批權,對國家經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以《中國新聞周刊》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為例,去年4月19日至今年3月21日,發改委合共批準近1500個項目。
過去十年內地投資無限制增長,已導致很多經濟和環境問題。許多鋼鐵廠和鋁廠出現產能過剩,而地方政府大肆借貸為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因此背負巨債。一些內地城市的空氣質量已在全世界墊底。
過去數十年,內地經濟一直保持著年均約10%的增速。但隨著政府收緊信貸,緊縮資產泡沫,加上外需疲軟,去年內地經濟增速降至13年來最低點7.8%,預計今年仍將保持在8%以下。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袁鋼明認為,發改委負責實施的這一輪改革不會成功。
他說,三中全會文件提到的措施中,最令人興奮的就是減少投資審批程序。但審批權是政府最不愿放棄的權力,因此他認為這項政策無法兌現。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指出,發改委改組后仍需承擔改革規劃重任,因此認為其影響力不會減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