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1月16日文章,原題:平衡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
根據本次三中全會公報,中國依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但市場將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一種原則性聲明,并未提及具體政策措施,但只要密切觀察,仍能從中看出中國正在形成中的政策走向。
首先,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可能設立更多私營銀行并允許外資擴大在服務業中的作用;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將被打破。
其次,政府將從經濟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監管者。直到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仍局限于充當本地的開發公司。未來它們將承擔更廣泛的社會管理職能。
第三,在國內大規模人口遷徙背景下,中央政府還將在社會服務中發揮更大的融資和協調作用。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增長的做法,也將受到不再那么聽命于它們的司法系統的約束。
第四,私營企業將獲得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還有可能更容易籌集資金并面臨較少歧視。
最后,民眾將實現更自由的遷徙。城鄉分化向來是中國最嚴重的不公現象之一,但隨著時間推移,出生對社會福利的限制將逐漸被放寬。
改革的關鍵目標之一是提升公平和公正。為實現這一目標,地方政府終將受到北京和更強有力的司法體系的嚴密監管。立法機構可能將在預算等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總而言之,北京正進一步復制新加坡模式。一個服務導向型政府將更加奉行法治。像新加坡一樣,中國可能會允許更多對創新不可或缺的學術自由并嚴加約束媒體。因中國有新加坡沒有的、正經歷迅速社會變革的多級地方政府,在更復雜的中國采取一個城市國家的模式將面臨艱巨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國企能否像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新加坡發展銀行等企業那樣實現高效和專業化經營;能否通過卓越的教育和各級培訓培養高素質勞動力;以及能否提供充分的社會福利,這并非僅限于教育和醫療,還包括為其龐大人口提供優質社會住房。(作者溫斯頓·莫,王會聰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