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領導層上周五公布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幾乎囊括全部改革領域,包括一項重塑經濟的詳細計劃。《決定》承諾將放開金融行業、放寬其他一些行業的外資準入限制、讓市場決定資源價格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多項經濟領域的改革。
《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16日文章
幾天以來,外媒對《決定》的進行了熱議。從美國權力中心華盛頓,到偏遠州的農業地帶,從各國金融中心的經濟精英,到韓國的嬰兒用品制造商,都有人在探究這場改革會帶來什么影響。改革最直接影響的當然是中國自身,透過15個領域的60項具體任務,分析人士看到一個大國進一步崛起頗具細節的路線圖。
深化改革的全景式描述 改革太快反致失敗
“中國幾十年來最大膽的改革”,這是路透社16日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改革方案的“定性”。對戰略人士和更了解中國的人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中國改革的“全景圖”。
《聯合早報》稱,《決定》從十余個方面,展開了對深化改革的全景式描述。一般以為《決定》可能會講較宏觀、大原則的內容,但公布的內容有不少具體細節,出乎意料。而且范圍之細致與針對性,也獲得學者贊賞。
《紐約時報》11月17日說,北京承諾60項改革任務,其中一些將極大改變中國。這些措施包括限制適用死刑,允許私有投資者設立中小銀行,給予農民更大的靈活性出租土地,通過稅收和更嚴格的規章制度治理污染。中國還將成立兩大小組,一個負責推進改革,另一個監管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
《經濟學家》11月16日以“黨的新藍圖”為題稱,在中國媒體報道中,它被稱為“改革2.0”。中國領導人不得不戰勝一些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甚至城市中產階級對改革的抵制,他們雖然喜歡強調社會公平,但并不希望看到農民工享有同等的醫保和教育權利,使自己的優勢被削弱。正如中國所說,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披露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路線。
臺灣“中央社”援引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的話說,中共成立改革領導小組,對全面性改革下了決心。改革本來就是逐步推進,“太快叫革命,不叫改革”,大陸有自己的步調,避免改革太快太急,反致失敗。
“新中國”,這是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月16日的標題。文章稱,鄧小平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崛起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35年后的今天,中國領導人要在2020年帶領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海灣新聞網11月16日說,中國領導人似乎令人信服地診斷出中國政府治理的問題所在,并合理地制定出應對戰略。有足夠理由相信他們正在建設兌現諾言的基礎框架。
“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將發生深遠的變化”
彭博社11月16日報道稱,“中國領導層宣布擴大經濟自由化”,從賦予農民更多土地財產權,放開鄉鎮和小城市的戶口限制,到鼓勵私人投資,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最大的經濟自由化舉措。
“德國經濟歡慶中國改革承諾”,德國《明鏡》周刊11月16日以此為題寫道,更開放的金融部門、更透明的匯率、更多的民營經濟、更規范透明的預算和稅收制度、更堅決的反腐斗爭……中國的一攬子改革方案將大大改變經濟。德國經濟學家和商界領袖對中國改革表示贊賞和歡心。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國問題專家霍斯特·洛謝爾表示,“這是大膽的前進步伐。”
《馬來西亞星報》11月17日以“中國走在改革路上”為題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讓中國觀察家忙了起來。中國國內事務得到全球密切關注,這反映出中國崛起的國際地位,其他國家得不到如此待遇。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0年內將達到全球經濟總量第一的水平。放眼未來,發展轉型中的中國選擇了改革。北京正堅實穩定地推進歷史性發展使命。
“中國的經濟改革規模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廣泛”,《時代》周刊網站以此為題稱,中國承諾的改革比此前的任何設想都更飽滿,最重要的是討論改革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國有企業。這些龐然大物往往效率低下,占據國家資源,排擠民營經濟。北京承諾結束某些領域的壟斷,加強國企管理,并允許民營資本投資國企。這些措施將提高國企競爭力,并為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空間。
路透社16日稱,中國15日拉開近30年來最大膽的經濟和社會改革序幕,放松獨生子女政策,進一步加強市場作用,以鞏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基礎。在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出現疲軟跡象之際,這些徹底的變革驅散了外界對領導層改革熱情的質疑。
《紐約時報》引述康奈爾大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中國處處長埃斯瓦·普拉薩德的分析說:“如果這些改革得以成功推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將發生深遠的變化。”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三中全會的《決定》看,這次會議的成果超過我的樂觀預期。”他說:“《決定》打開了向‘下一個中國’激烈轉型的大門。中國經濟將變得更加均衡、更加穩定、更加和諧,最終更可持續。”
羅奇表示,三中全會《決定》推動解決許多造成中國百姓經濟和財務不安全感的因素,這些舉措的推出,極有可能推動中國實現結構性變革,轉向一個更強勁的由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
不過,羅奇也指出,盡管已經公布一長串改革清單,現在的關鍵是要制定透明的執行戰略,確保三中全會公報中強調的2020年轉型目標既可信,又能夠實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