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3年財經界最熱的名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不僅引發各家機構的命名爭奪,對于其核心與內涵的詮釋權也引發諸多討論。那么,李克強經濟學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當英國《金融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吉密歐(Jamil Anderlini)在FT 2013中國高峰論壇把這一問題拋出之時,也強調“李克強經濟學”被媒體“瘋狂”報道。對這一概念,不同經濟學家給出不同反應。
投行巴克萊最早提出李克強經濟學三大關鍵詞,諸位經濟學家也給出不同的關鍵詞。經濟學家、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華生認為這一概念有兩大支點,第一是瘦身放權,比如注冊資本放松,但目前勝負難料,很多重要的審批還在;這一支點的改革重點在于程序公開,門檻準入。第二支點是人的城鎮化,這比第一個支點更難,它也是李克強經濟學的最大考驗。當前問題是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脫節,中國如果再沿著土地城鎮化道路走下去將會是“死路一條”。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則總結李克強經濟學為三要點:一個不刺激,二是簡政放權,三是要素市場改革。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則認為李克強經濟學核心有三條:一是強化市場經濟的概念、二是放寬管制、三是改善供給。
除了或多或少的重復關鍵詞描述,“李克強經濟學”也有不同評價與定義。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從市場、供給等來看,李克強經濟學沒有太多特殊之處。從學術角度而言,李克強經濟學不存在,但從傳媒詞匯可以接受,比如已經有“里根經濟學”之類先例。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軍認為,李克強經濟學的關鍵在于認識中國經濟問題,以及這能否與李克強思路能否對接。他提到6月在FT中文網專欄《李克強為什么按兵不動?》,強調李克強上任之后,沒有用沿用上屆凱恩斯主義,而是結構調整思路,可見他對中國經濟的理解基本是對的,“和當年里根經濟學、供給經濟學有所類似,克強經濟學其實是一個結構經濟學。”
對比“安倍經濟學”,朱海濱認為,考察“李克強經濟學”有兩個標準,一個除了判斷長期政策,也應該注重短期經濟政策;二是外界不僅需要關注改革期待,而是關注哪些改革能先行先做。
經濟就是最大的政治。李克強經濟學的熱度,同樣也表現在對于中共三中全會無處不在的討論上。年復一年,各界對不同的時事名詞投注熱情背后,事實上映射出公眾對于未來改革議程的關注以及焦慮。不過,值得重視的是,當大家都在談論改革重啟之機,或許也意味著改革的動力不足。
更有趣的是,盛洪提出一個新問題:為什么沒有“溫家寶經濟學”?作為上屆中國總理,溫家寶也極力主張打破壟斷,也提出“三十六條”等,但是最終沒有實現。因此,盛洪并不看重克強經濟學,而看重克強的政治經濟學,以及其背后的政治結構分析,“改革除了看是不是主張市場化和民企進入等,更看重勇氣和智 慧。”
從李克強經濟學到李克強政治學,從經濟建議到改革措施,中間存在理念與執行力的不菲鴻溝,歷史會再次重復么,時間會證明一切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