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憲政是個“化”的過程
中國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秋風
中國是否應該推動憲政轉型?本來,這不應該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就在憲政化。
難道不是嗎?容我舉出幾個例證:
二十世紀中期,農民被剝奪了自由遷徙的權利。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農民可以離開家鄉,到城鎮打工。接受過很好教育的青年人也可以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尋找滿意的職業,盡管戶籍制度仍給他們帶來很多麻煩。
八十年代初,伴隨著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人民公社解散,政府推動村民自治。九十年代以來,在社會生活各領域中,也涌現并活躍著大量非政府組織,在政府之外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公益活動。
文革一結束,眾多深受文革之害的黨政高級干部皆強烈要求建立法制。2004年,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法治就是憲政的基礎;執政黨和政府也反復提出,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民主當然是憲政的基礎。
今天,在中國人大、政協會議上,雖然不乏只舉手不發言的奇葩,但畢竟已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發出與政府不同的聲音,表達公眾的意見。
2004年修改憲法,第十三條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國家對國民的一個自我約束的承諾,是憲政的重要基石。
今天的媒體,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都可以討論民主、法治,可以維權,可以批評領導人,這在四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FT中文網的存在本身,就是憲政化的象征。沒有最基本的言論表達空間,怎么可能有這樣的媒體聲音?
在上述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治、民主、法治、權力的分立,它們共同構成憲政。當然,這幾個領域的制度都不完善,但你不能說中國沒有憲政。
或許可以引入一個概念:憲政性,用以刻畫制度憲政化的程度。一種制度的憲政性可以用從零到一百的刻度來標記。在當代中國,有些領域的憲政性已到60%,有的領域只有40%,或者更低。但不容否認,各個領域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憲政的安排。由最初的沒有到現在的有一些,這就是憲政化。
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在憲政化之路上走了三十多年。我們經常用“改革”這個詞來形容中國之體制變革。略加考察即可發現,改革就是憲政化。改革前的制度,完全沒有憲政性。經過三十年改革,也許具有了50%的憲政性,中國部分地建立了具有一定憲政性的制度。正因為此,才有三十年的繁榮。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70%的自由遷徙權,怎么可能有東南沿海的“世界工廠”?
從這個角度看,前一陣關于憲政的爭論,甚無謂也。
公然反對憲政的人,無視中國已在憲政化進程中的事實,閉著眼睛指點江山。問題是,執政黨本身就內嵌于這個憲政化過程中。很多憲政化措施是中共提出的,并且經由它的決策,變成政策、法律,乃至憲法。中共過去三十多年執政的正當性,也來自于憲政化所帶動的經濟增長。
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國民、尤其是中產階級對憲政化過程將會持續的預期。國家秩序之穩定主要依靠國民的希望,尤其是居于主導地位的階層的希望。中國過去三十年社會結構最大的變化在于中產階級異軍突起,成為主導階層。他們因為憲政化過程而崛起:企業家群體受惠于私有產權承認與保護制度,白領群體受惠于自由遷徙制度。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由言論表達自由、法治等等制度所塑造。雖然這些制度不完善,但他們還算滿意。更重要的事,他們相信,制度在漸進地變革。他們總還有希望。
現在,個別官方媒體高調地反對憲政,也就讓中產階層的希望迅速幻滅。他們陷入嚴重的焦慮不安之中。這就是大半年來,中產階層的普遍心態。當主流社會心態如此,秩序的根基也就十分脆弱了。
不過,在反對這種愚蠢而危險的政治宣傳時,也有些人把憲政神化,而從另外一個方向堵塞了憲政化之路。依據這種憲政理念,仿佛憲政可以一夜之間如神跡般地降臨,普照人間所有角落,人間因此將舊貌換新顏。在他們的心目中,憲政不是全,就是無。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今日中國的憲政性不到一百分,所以就是零分。中國要建立憲政制度,必須全盤從頭開始。此種激進主義深植于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中。這樣的激進主義者懶得思考如何在現實中推動憲政化,而是呼喚和等待神跡的降臨。
這是兩種異曲而同工的激進主義,其共同特點是孔子所說的“固”,意識形態支配其心靈,而無視現實。中國人始終是要追求有尊嚴的生活的,所以,憲政化在中國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憲政只能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展開的“化”的過程。這個時代的治國者和知識分子之明智必體現為,明乎憲政化之大勢,順勢而為。若能如此,則中國幸甚。任何方向上的激進,都會釀成大禍。
這個時刻的中國,需要社會各群體、尤其是精英群體有一個共識:果斷地拋棄各種意識形態,保持憲政化過程之連續性,務實地追求低調的理想。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兼容各方利益,以較低成本完成憲政化過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