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記領讀《為人民服務》
□本報記者臺建林
□本報通訊員王利
10月24日,陜西省漢中市委大院,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雁毅的辦公桌上,一本《毛澤東選集》翻在第334頁,《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空白處,寫著大段心得體會。
“開卷有益,受益匪淺!”張雁毅感慨。今春,陜西省委政法委部署開展“學憲法、學黨章、讀經典”活動。時至金秋,“兩學一讀”活動如火如荼。
“一生寶貴的記憶”
“安書記在張思德像廣場逐字逐句領讀《為人民服務》,令我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對我一生都是寶貴的記憶”。這是陜西省佳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強建國工作筆記中的一段話。
9月初,陜西省委政法委在安塞縣舉辦全省三級黨委政法委書記理論研討班。9月1日早晨,陜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安東帶領學員們,乘大客車從安塞縣出發趕到延安市寶塔區。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園,安東和學員們佩戴小白花,神情凝重,心懷敬仰,向“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安東與學員們滿懷深情唱起《南泥灣》“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悠揚的歌聲在紀念館里回蕩,許多游客驚奇地為這感人的場面用手機拍照。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安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劉春雁等學員,不時用手機拍攝那些珍貴的資料、圖片和文物,把延安精神銘記心中。
在延安棗園后溝口,當年毛主席發表《為人民服務》演講的講話臺前,在矗立著為人民服務的典型人物張思德的巨型雕塑像下,安東帶領大家集體誦讀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雄渾的集體朗誦聲,在山溝溝里蕩起,激勵起學員們濃濃的情思……
“不做模板套用”
10月20日9時05分,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亞軍辦公室。
《法制日報》記者在一沓筆記本中隨機抽出一本,翻開來,是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手寫讀書摘記。再隨手撥動幾本,皆如斯。
相比以往活動,陜西政法系統此次“學憲法、學黨章、讀經典”活動少了形式束縛,沒了條條框框的“規定動作”。各地結合地域實際,開展微型課堂學憲法、自學法律參加考試等活動。
“我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沒有死任務、硬指標,不講究繁文縟節,不做模板套用,學習工作開展得風風火火。”李亞軍娓娓道來。
“理論活學貴在運用”
西安雁塔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解寧元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寫道:“政法工作難干,政法書記難當也曾是自己的口頭禪。但從學習中,我越來越覺得政法工作者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經過學習,我靜下心思考,認識到勤學習、多讀書對一個人、一個黨員領導干部的極端重要性。”涇陽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峰感慨。
安康市紫陽縣委政法委書記謝成彥在工作會上坦言:“紫陽全縣21個鎮,1名干部包聯100戶左右群眾,與7萬左右農戶結成‘對子’。以前,我們一直在為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但效果如何,換句話說有沒有正確的群眾工作方法,看來顯然大打折扣。以后,我們要在群眾工作考核上上條‘硬杠杠’。”
安東在多個場合強調:學習,不是死記硬背理論條文,得將學習內化于心,外用于日常工作,為百姓辦實事。
寶雞市扶風縣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中,韓某砍斷他人3棵即將掛果的獼猴桃樹,被訴賠償2000元,而韓某只愿賠償樹苗費100元。糾紛越拖越大。最終,法官老王出馬讓被告購買3棵同樣大小的獼猴桃樹補栽,調解結案。老王有心得:“以前有個老法官告訴我,辦案要從馬列主義中找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了解當事人的真正訴求,才能解決糾紛,讓群眾滿意。”
附:毛澤東《為人民服務》全文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