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趙愛明(中)在調研中。資料圖片
破解組織工作一些老大難問題的“金鑰匙”是什么?基層群眾對組織工作意見和建議有哪些?引領組織工作創新發展的“風向標”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結合省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五訪納諫”的安排,見縫插針,到部分地市、縣區和省屬企業進行專題調研。一路看一路問,一路聽一路想,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創新不是提口號,更不是玩文字游戲
革命搖籃井岡山是這次調研的第一站。參觀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聆聽革命烈士事跡,給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課,內心深處受到極大的震撼。特別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容——“實事求是、勇闖新路”這八個字,讓我醍醐灌頂、深受啟迪。
來到江西工作,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崗位、全新的目標,如何開局、從哪入手、怎樣做好?井岡山精神讓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走好群眾路線,善于改革創新,推動全省組織工作邁上新臺階。
在調研座談中,一些基層同志反映,現在上面抓工作存在“求首創不借鑒、重創新不繼承、樹典型不推廣”現象,口號多、花樣多、抓手多,基層有點應接不暇,而像“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這些長期以來實踐證明了的好制度、好做法反而堅持得不夠。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對處理好繼承與創新關系的深入思考。
我想,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延續性,創新并非要重新洗牌、轉換頻道或者推倒重來。一些干部到了一個新地方,就熱衷于提新口號、出新思路,喜歡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覺得這樣自己才有水平。其實這不叫水平,這叫折騰。我們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創新而創新,更不能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要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傳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賽”,久久為功,鍥而不舍,著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借鑒中完善、在突破中提升。
結合這次調研,我也在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工作中的一些創新得不到基層的認可,往往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玩文字游戲,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不求實際成效。事實上,創新不只是一種創意,關鍵是要強化問題意識,樹立問題導向,注意總結經驗,搞好頂層設計,防止“盆景效應”,真正達到以點帶面、推進整體的目的。這樣的創新,群眾才會打心底里歡迎和支持。
沒有私心,再復雜的問題也會簡單
如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真正把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是組織部門的重要責任,也是這次調研的重點內容。各地在這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上饒市推行部長約談制,主動接觸干部、了解干部、識別干部、關心干部,使跑要之風得到有效遏制;南昌市采取“四看一聽”的方式考察干部,對干部的德才和業績掌握得比較清楚;吉安市實行“先推后考”的方式,較好解決了“會干不會考、會考不會干”的難題,等等。這些舉措,都實在管用、也有成效。
有人說,選人用人對組織部門來說,壓力大、難度大、風險大。的確,要做好這項工作不容易,關鍵是看有沒有私心作怪,能不能做到公道正派。有了私心,再簡單的問題都會復雜化,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沒有私心,再復雜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調研時,有的市、縣領導反映,現在用一個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多少都會有些議論。這實際上是個公認度和公信度的問題。要做到大家都覺得一個干部放的位置合適,都對這個干部的使用滿意,難度很大。因為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看干部,就會產生不同的公認度。公信度的高低則主要取決于操作規范、工作透明、群眾參與、決策公正的程度。只要我們心底無私、公道正派、敢于擔當、勇于負責,堅持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不搞暗箱操作,把操作曬在陽光下、擺在桌面上,經得起別人說,我們的工作就自然有了公信度。
當前,全省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組織部門服從全局、服務大局不是一句空話,而要按照習總書記講話要求,緊扣實現江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堅持公道正派,樹立崇尚實干的用人導向,把那些踏實苦干、不事張揚的干部選拔上來,不讓“默默無聲”的干部長期“默默無名”,努力打造江西干部實干品牌。
不能只出題目不做作業,只壓擔子不講關愛
人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這次調研過程中,看到基層黨建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老大難”問題,如,基層黨組織覆蓋不廣、活力不足,村級活動場所簡陋破舊、經費緊張,黨員隊伍年齡老化、黨性淡化、作用退化等等。面對這些難點問題,我們不能只出題目不做作業,只提問題不找辦法,而要下大功夫研究,下大力氣破解。
問題出自基層,問計源自基層。井岡山市推出“黨員網絡號”,組建黨員網絡“紅色根據地”;九江縣沙河街鎮東風村推行村民事務理事會,有效破解了“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無處議事”的難題;旭陽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黨支部建在車間班組上,展示了“黨建出生產力”的新成效。我們破解組織工作中的難題,就需要這樣勇于正視難題,保持一種韌勁,善于抓住切入點、找準突破口,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服務發展的“主心骨”和服務群眾的“頂梁柱”。只有這樣,黨的建設的高樓大廈才有更深、更牢、更扎實的根基。
基層干部負擔重、壓力大、待遇低,也是困擾多年的老問題。一些鄉鎮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反映,現在基層干部有“幾憂幾盼”,憂的是社會不理解、群眾不信任、上級不關心,盼的是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應該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層干部的心聲。我們既要嚴格管理基層干部,又要關心關愛基層干部,只要基層干部不是因為以權謀私造成的失誤,不是因為工作不負責任、責任心不強造成的問題,不是因為違法亂紀、瞎干蠻干導致的問題,就應該給予寬容、理解和支持。要堅持“好事要讓基層干部做、好話要為基層干部說”,為基層干部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做到工作順利時不攬功、工作困難時不推責、工作失誤時不諉過,緩解基層干部的壓力和焦慮,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的瑕疵,也會毀掉99%的努力
在基層調研時,經常聽到一些地方領導反映信訪維穩的壓力很大,“怕出事”的心態很強烈。我覺得,一些地方之所以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群體事件、惡性事件,從根本上來看,還是由于我們的干部作風不夠實、不夠細,工作沒有完全做到位。因為一項工作如果做好了99%,還有1%的瑕疵,就很可能前功盡棄,有的甚至還會釀成大事。
改進作風無小事,群眾利益是大事。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就要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干事情。特別是要把那些群眾最期盼、最緊迫的利益問題,一個一個看在眼里,一樁一樁記在心中,一件一件抓在手上,做到細而又細、實而又實,不留“尾巴”,真正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從調研情況看,各地在發揚蘇區干部好作風、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上,探索了一批有特色的載體,如南昌的“民情家訪”、贛州的“干部三送”、上饒的“百姓檔案”、宜春的“金牌調解”等,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我們要結合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這些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完善起來,堅持下去,擴大實效,鞏固長效,真正把教育實踐的答卷寫在大地上、寫在群眾的心坎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嚴謹細致的作風,也是組織部門的優良傳統,是做好組織工作的重要保證。要帶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自己擺進去,認真查擺“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不因細微而不屑,不因細節而不顧,不因細小而不為,見微知著,由小見大,精益求精,做到標準更高、要求更嚴、效果更好,始終走在教育實踐活動前列。(江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趙愛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