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昨天發表評論,提出應先從經濟著手,逐步引入黨內民主,然后更深入地推進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政治協商制度的改革的政改路線圖。
蔡永偉 北京特派員
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昨天發表評論,勾勒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提出應先從經濟著手,逐步引入黨內民主,然后更深入地推進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政治協商制度的改革。在當前人民日報等官方喉舌大力捍衛現狀的宣傳陣勢中,《學習時報》的文章,凸顯了中共體制內對政改意見的不同調。
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李良棟撰寫的文章《執政黨應該善于領導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目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著極強的現實緊迫性”,中共要善于領導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要加強對政改的“頂層設計”。
他建議將政改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推進。首先,從現在起用約三年時間集中解決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例如加緊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區劃改革、盡快建立健全的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等。
與此同時,中共應形成黨管干部與人民選擇相一致的民主、科學、公開、透明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和管理考核機制,并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化的體制機制,在黨內民主、國家民主與社會民主之間形成互為促進的聯動機制。
在第二個政改階段中,中共應再用約三年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包括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選舉、組織、運行、操作程序各方面的真正民主化,并將政治協商真正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
最后,從2020年起至本世紀中葉的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中,中共應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
李良棟也指出,中共應在政改實踐中處理好幾個問題,包括反對盲目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但對于合理做法可批判吸取;在擴大公民政治參與過程中,注意維護社會穩定等等。
在中共機關報刊近月接連發表“反憲政”文章的背景下,《學習時報》昨天刊登文章明確政改的路線圖,格外引起關注。
中共高層近年來多次提及“政改”,但也同時強調中國“絕不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模式”。而自今年5月以來,官媒更是接連刊文,反對憲政,并批判主張加速改革的知識分子,引發輿論界圍繞政改與意識形態問題進行激烈論戰。部分自由派知識分子甚至認為,不應再對實質政改抱有幻想。
《學習時報》評論反映出體制內對政改意見分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受訪時分析指出,《學習時報》的評論恰恰反映出體制內對政改意見的分歧。
汪玉凱說,憲政民主是政改的關鍵內容,這方面若沒有改革,那政治體制改革就走不遠。
不過,官媒中的反憲政的聲音依然不斷。就在《學習時報》刊文的同一天,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昨天也在封面刊登題為《“憲政”本質上是一種輿論戰武器》的署名評論,重申“憲政只屬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無法兼容”的觀點。
作者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馬鐘成還在文中指出,今天中國社會所出現的憲政呼聲不是自發形成,而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輿論“滲透”所致。
馬鐘成認為,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有效服務于美國資本的全球化,美國情報機構以民間組織名義開始大規模對外輸出特定意識形態,即實現美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和法學的全球化,包括推動全球憲政進程。
他寫道:“中國的憲政思潮,也是在美國情報機構扶植的各種基金會的資助下產生并發展壯大的(例如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當代世界比較憲政史研究”)。這不能不讓人警醒。”
不同官媒發出不同的聲音,讓外界產生疑問,何者才更能體現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意志?
對此,獨立時評人士鄧聿文認為,《學習時報》與《人民日報》兩篇文章同時發表,“只是個巧合,完全沒有關系”,但這肯定凸顯體制內對憲政的看法不協調。
他又解釋,《學習時報》一般來說比較開明,因此不時會發表關于民主改革的文章。他強調,該文完全是學者個人的意見,不能代表中共高層的看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