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分析顯示,在學術研究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57%的學者認為形式主義最為突出,32.7%的學者表示官僚主義對學術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57%的學者認為,形式主義是當前學術界存在的最突出的“四風”問題;
48%的學者認為,學風中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
85%的學者認為,學術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結合欠缺;
80%的學者認為,學者在學術研究中缺乏與群眾的有效交流。
這是8月初本報記者對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河南、四川、重慶、江蘇、湖北、吉林、陜西、青海等地的100余位學者進行“踐行群眾路線,解決‘四風’問題”問卷調查后得到的數據。
學術界的“四風”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如何有效解決學術界的“四風”問題?本報對這一問題進行獨家調查,透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并請相關學者建言獻策。
學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7份,涉及學者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學科。調查對象中,中共黨員占60.7%,民主黨派人士占18.7%,無黨派人士占20.6%;擁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的學者各占41.1%,其他為17.8%。
分析顯示,在學術研究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57%的學者認為形式主義最為突出,32.7%的學者表示官僚主義對學術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而最讓學者擔心的是學風中存在的形式主義。85%的受訪學者認為,在學術研究中,理論與實際“結合得一般”或者“結合得不夠”,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學者與基層群眾的交往、交流偏少。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學者對“四風”問題是否能徹底解決持謹慎樂觀態度。在40.2%的受訪學者看來,“‘四風’問題是長久積習,解決起來難度很大,只能慢慢改造”。
形式主義是形成不良學風的主因
學術界的“四風”問題根源何在?學者們認為,主要原因是當前的學術研究中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化問題。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陳文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將不良學風的表現形式歸納為學術研究缺少理論支撐、缺乏深入調查、缺少生活和實踐指導、閉門造車、拼湊文獻資料等。在四川理工學院科技(產業)處副處長、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凡英看來,學風問題主要表現在做學問不夠深入踏實、因襲別人觀點、缺乏原創性、重復研究等。
對不良學風產生的原因,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唐洲雁在接受采訪時認為,不良學風的形成與當前學術評價機制不健全有關。“當前的學術研究成果鑒定以量取勝,忽視學術成果的質量,由此導致學術文章越寫越長、語句空乏、概念化等問題。”
“上述現狀恰恰為學術腐敗提供了溫床,也是導致學術研究形式主義化的重要原因。”陳文江表示,從根本上講,不良學風的產生與學者個人缺少科學研究的學術品德有關,也與當前的學術評價機制有關。模糊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術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使得學者往往熱衷于追逐學術資源,而忽視科學研究本身。
學術界“四風”問題的危害性引發學界擔憂。曾凡英表示,形式主義導致研究者缺乏科學研究精神,導致學界趨于研究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忽略基礎理論研究,使得學術研究整體上呈現出為應用而應用的簡單化、膚淺化模式。陳文江對記者說,學術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尤其是不良學風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學術秩序,使得學術生態惡化,引發學術墮落。
到群眾中去做真學問
如何解決學術界存在的“四風”問題,特別是解決學者們所反映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受訪學者一致看重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作用。
在回答“您認為當前學術界應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群眾路線”這一問題時,學者們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大力倡導真正的‘中國問題’意識,著眼于‘中國問題’,用真理論探索、解答‘中國問題’。”
——“牢固樹立和踐行‘學問為民’的思想觀念,使科研成果真正有助于解決群眾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一些與民生相關的成果要及時轉化為能使老百姓理解和明了的表述,切忌紙上談兵,搞文字游戲。不停翻新組合、變幻表達換得所謂的科研‘新’成果,學界當以此類浪費資源的掩耳盜鈴之事為恥。”
——“學術界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就要深入基層,做認真翔實的調查研究,得到第一手有價值的材料,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也不能僅到中等甚至一線城市走馬觀花,浮于形式。”
——“除了扎根理論研究之外,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基礎理論研究服務于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應與群眾路線結合。”
——“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始使命,就是要解讀當代世界和中國的實踐,而這些正深藏于廣大群眾的心靈之中、生活之中、生產之中、發展之中。”
——“學者主動到農村去,了解調查農民的疾苦和所需,認真地去為農民的需要做一些研究,而且學者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奉獻給農民,為農村增收、農業增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綜合學者們的意見建議,可以將“學術界如何踐行群眾路線”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端正做學問的態度,尊重學術研究的規律,堅持學術本位。其次,在學術研究中應該打好理論功底,同時不斷深入實踐調研,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次,學術研究應該回應現實需要,使科研成果真正有助于解決群眾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使學術成果造福百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