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中國國防政策的一系列問題。
第二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羅援接受鳳凰網采訪,解讀中國“鷹派”的理性作為。羅援表示,中國需要理性的鷹派,與美國鷹派不同的是,中國鷹派不好戰。針對斯諾登事件,羅援指出,國際社會討論網絡安全合作時應警惕美國賊喊捉賊的行為,保證全人類共享網絡安全與自由;而在國內,微博是輿論戰場,也是交流平臺,網絡言論要有底線。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羅援少將
以下是羅援將軍談話的部分重點內容:
首先,羅援將軍澄清了外界對于中國軍方“鷹派”的一些誤解。
羅援:……中國需要鷹派冷靜、客觀地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有意思的是,包括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前助理國務卿約瑟夫•奈等在內的很多美國學者都說,從羅援的表述看,不覺得你是一個強硬派,而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學者……所以我覺得,中美雙方,無論是鷹派還是鴿派,需要通過溝通交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互相指責、謾罵,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美發展新興大國關系。新興大國關系的一個核心要點是應該互相尊重,相信在不斷的交流中,美國會感受到中國鷹派的理性。
談及斯諾登問題,羅援說:……特別是在美國對中國網絡攻擊的指責問題上,現在終于真相大白,美國實際上是賊喊捉賊、欲蓋彌彰。對于美國的這種態度與做法,希望國際社會在討論網絡安全合作時,給予高度重視。我們應當共同制定一種游戲規則,用以加強全人類共享的網絡安全與網絡自由。這種安全與自由不能建立在一方絕對安全,其他各方相對不安全的基礎上;對于網絡活動的透明要求,更不能允許只有一個國家相對不透明,而其他國家絕對透明的局面出現。……
隨后他談及微博上的輿論戰問題:實際上,斯諾登事件已經在輿論戰上,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輿論戰、網絡戰并不是一個虛幻的名詞,它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輿論戰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斯諾登公開的信息顯示,美國利用一些網站,不僅僅對中國進行網絡監控,還在網絡上進行輿論引導。……網絡言論也應該有底線,發牢騷可以,但不可以攻擊我們的社會制度,不可以攻擊我們的黨,不可以攻擊我們的軍隊,不可以攻擊老一代革命家。……
被問及國外要求中國軍隊提高透明度問題,他如此表示:……透明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為了增進互信、加強溝通,也是為了化解他國對中國的猜忌與誤解,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記者隨后問及朝鮮核問題,羅援回應:
我認為在解決朝鮮擁核問題時,首先應該考慮朝鮮為什么要擁核?我和朝鮮學者接觸過,他們提出了這么幾個問題:第一,現在國際社會讓朝鮮半島無核化,但是所有壓力都指向朝鮮,他們認為不公允。我就和他們說,朝鮮半島只有朝鮮在研發核武器,韓國的核武器,或者說美國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早就在1992年時撤出了,但他們認為現在并沒有方法來證實韓國無核化。
第二,現在雖然韓日沒有核武器,但美國對韓日進行核保護,所以朝鮮認為韓日也是擁有核武器的。基于這一點,朝鮮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或者美國撤銷對韓國和日本的核保護,或者向朝鮮也提供核保護,總之必須使朝鮮半島處于一種平等狀態。
除了從安全方面考慮,朝鮮還要考慮經濟、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能源匱乏,將直接影響朝鮮的經濟發展。朝鮮認為,自己曾經和美國簽署了框架協議,但美國撕毀協議,朝鮮并沒有得到相應補償,特別是兩個輕水反應堆。
與此同時,美國給朝鮮戴了兩頂帽子,一個是流氓國家,一個是支持恐怖主義,所以朝鮮沒法融入國際社會。從這些角度看,朝鮮擁核主要為了要自保。
但是朝鮮擁核對中國構成了安全威脅,首先是改變了中國周邊的核安全環境,美國可以借機在韓日重新部署核武器,甚至有可能導致日韓直接成為擁核國家。
同時,鑒于日本核事故的影響和朝鮮目前的情況,朝鮮對核設施的控制管理能力和防護能力都有限,一旦核設施發生泄露或遭到他國的軍事打擊,那么核輻射范圍將達到400至1400公里,中國四分之一的國土將受到核污染。
還有一個問題,朝鮮一旦出現內亂,將有大量難民從陸路和海路涌入中國,中國也將背上沉重的政治經濟包袱。
此外,朝鮮一旦發生核擴散行為,使得恐怖主義分子直接或間接的獲取核武器,將對整個亞太地區安全環境構成新的威脅。這些都有可能帶來不可控的危害,所以說朝鮮擁核,中國真心實意的反對。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會論壇中也談到,任何國家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我覺得這個問題朝鮮應該引起關注。中國對朝鮮的援助,不僅出于道義上的考慮,也是基于中國充分關注朝鮮國家利益,那么朝鮮現在也應該顧及中國的國家利益。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應該親兄弟明算帳。
解決朝核問題,我認為要做到三無,無核、無戰、無亂。無核,指朝鮮無論因何種理由,都不能擁有核設施。無戰,指不管南北雙方現在誰打第一槍,各方都不應該支持。無亂,指朝鮮半島不能發生動亂。雖然中國參加了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制裁,但我認為中國的制裁和西方的制裁目的不一樣,中國的制裁,希望朝鮮能夠兌現承諾,放棄核計劃,只要朝鮮回到無核立場,我認為,中國的制裁就可以告一段落;但西方的制裁是以壓促亂,以壓促變,妄圖通過外力干涉朝鮮內政,制造動亂。
關于中俄聯合軍演引起周邊關注問題,羅援說:
中俄之間,是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國和俄羅斯面臨著共同壓力,也有共同利益。如果沒有一些比較常態化的軍事演習,反倒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相匹配。
此外,中俄聯合軍事演習,很早之前就已和各方進行磋商,不是一個臨時行為。當然有些國家仍然會有所猜測,我覺得也只能由他們去了,因為腦袋長在他們頭上,他們怎么想是他們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說我們搞聯合軍演,也還會說我們搞別的活動。我覺得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如果沒有做對中國理虧的事,就不必去擔驚受怕。
由于今年外媒對中國核武器、核政策多有評論和猜測(近期觀察者網發表了《美國海軍眼中的中國核力量》一文中提及的一些觀點頗具代表性),羅援做了解釋:
中國核戰略為國防政策服務。后發制人的思想,也叫積極防御的思想,已經深深植根在中國國防政策當中。國際社會不必產生不必要的猜疑,因為中國一貫主張后發制人的核戰略,是一種防御性戰略。中國強調的是第二次打擊能力。
但往往后發制人所需成本要比先發制人高很多。因為要躲過別國第一波打擊,保證反擊能力,首先就要解決生存問題,而先發制人是進攻性策略,不需要解決生存問題,所以堅持先發制人的國家在這方面投入的軍費只需解決如何第一輪全部消滅對手的問題,但我們則需要多考慮一步如何生存,所以后發的成本肯定比先發的高,但這也是維護和平必須付出的成本。
西方國家不斷攻擊中國軍費增長,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軍費增長就是謀求消滅他們,就是因為他們不愿意相信任何一個國家真心實意維護和平,因為他們自身就沒有這種思維模式。所謂先發制人戰略,無論在戰略層面上還是在戰術層面上,都要求盡可能多殺傷對手。這種想法已經在一些國家的軍事戰略中根深蒂固。
從全球安全局勢的高度看,如果大家都效法先發制人的核戰略,那么核戰爭的風險就會升到極致,但如果都能像中國一樣,那么理論上說,沒有人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就沒有人啟用核反擊,核戰爭的風險就會降到最小。
兩種極端情況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都不太可能出現,中國扮演的平衡角色十分重要,西方領導人十分清楚這一點,但與此同時,西方仍然不斷抨擊中國軍費問題,那么他們的真實意圖就需要我們認真推敲,他們是否真正希望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值得仔細考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