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 據中國之聲微博消息,昨天下午,習近平來到第13集團軍某陸航旅看望官兵。當得知4月20日蘆山地震發生后,飛行員張尚年當即中斷婚禮,第一時間趕回部隊飛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至今婚禮未辦,習近平關切地叮囑他,要抓緊時間把婚禮給辦了。
此外,習近平在成都軍區視察時強調,組織領導和機關干部下連當兵是我軍的光榮傳統。當兵就要真當,蹲連就要真蹲,深入一線接地氣,俯下身子察實情,切實當出感情來、蹲出好作風。
習近平赴蘆山看望受災民眾:非常牽掛大家
【習近平:帳篷只是過渡】習近平總書記21日下午來到四川蘆山縣體育館群眾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陳德瓊一家8口住在一頂帳篷里,從吃飯、飲水、洗澡到補助、用電、衛生設施,總書記問得很細,問她“有什么不方便的”。總書記說,帳篷只是過渡,以后會越來越好,帳篷比較密,一定要注意防火。(記者李斌)
【習近平:重建要盡可能快】在蘆山體育館安置點,習近平對圍過來的群眾說,地震發生后, 我非常牽掛大家。今天屈指算來一個月了,我來看望大家。我們奪取了抗震救災第一階段勝利,下一步要科學規劃、科學重建,重建要盡可能快。我們同舟共濟,一起把安全、美麗、 放心的美好家園重建起來。(記者李斌)
習近平看望蘆山受災群眾:災后重建要不誤農時
中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微博消息,21日,在龍門鄉青龍場村集中安置點的農田里,習近平詳細詢問正在耕作的受災農民玉米種植情況。他說,災后重建既有生活問題也有生產問題,要不誤農時,能搶多少是多少,適合種什么就種什么,能補回多少損失就補回多少損失,自力更生還是基礎。(記者劉樂)
習近平看望蘆山災區救援人員:你們辛苦了
中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 據新華視點微博消息,習近平今天來到蘆山青龍場村姜城廣場,看望慰問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同他們親切握手并發表講話。他說,你們辛苦了!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你們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危難之時顯示了人民子弟兵英雄本色。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再立新功。(記者曹智、李斌)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總書記蘆山看望地震受災群眾是真情感召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1日下午來到四川蘆山看望慰問受災群眾,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2013年5月2日新華網)
記得老革命家董必武老人說過一句名言,公仆深愛人民,就會“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也鐘愛一句名言:“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筆者感到,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四川蘆山之行,將這種“如疾痛在乃身”、這種“愛的最高境界”表現的淋漓盡致。
以報道為例。蘆山縣體育館是縣城最大的群眾安置點。陳德瓊一家8口住在一頂帳篷里,從吃飯、飲水、洗澡到補助、用電、衛生設施,習近平總書記問得很細。他對圍過來的受災群眾說,地震發生后,我非常牽掛大家。今天屈指算來一個月了,我來看望大家。我們奪取了抗震救災第一階段勝利,下一步要科學規劃、科學重建,重建要盡可能快。我們同舟共濟,一起把安全、美麗、放心的美好家園重建起來。
筆者感到,這不是精彩的表白,不是官場的辭令,更不是一時的沖動,這里面凝聚著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這是共產黨人“真情大愛”的自然流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受災群眾時,那溫和的笑容,慈善的目光,關愛的態度,不僅給災區群眾送去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更讓他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總書記真誠、質樸的情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增強抗災自救的信心和勇氣。
由此,也讓筆者想起了清代畫家鄭板橋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鄭板橋當知縣時的感懷,關切之情中,透著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這種責任源自于愛,沒有愛就沒有責任。而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感情,就是從心底里對人民群眾滿懷深情,視人民群眾為親人,對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牽掛”在心頭。
也正因如此,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四川蘆山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既是對四川各族人民抗震救災信心的有力凝聚,更是對廣大黨員干部的生動感召、無聲號令。
親民、愛民不一定非得體現在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上,不一定非得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只要心系于民,樹立“臥聽衙齋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公仆意識,堅定“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的責任意識,就會關心群眾勝過關心自己,就能與群眾同喜同樂同憂,傾愛民之心,盡愛民之智,行愛民之舉,當人民群眾最可信賴和依靠的主心骨、貼心人。
特別是地震無情,人類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抵御其巨大的破壞力。但是,人間有情,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完全能夠盡自己的一切力量,把災害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重建安全、美麗、放心的美好家園。
如此說來,習近平總書記四川蘆山之行猶如一面鏡子,對照這面鏡子,我們的黨員干部就能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做什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