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0日8時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發生7.0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清仁鄉,天全縣、寶興縣,成都市新津縣、邛崍縣、大邑縣災情較為嚴重。
截至4月22日0時,雅安蘆山縣地震已經造成186人遇難,11393人受傷,17.1萬人受災。
地震發生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度,東經103度),震源深度13公里,屬淺源型地震;震中距離雅安市約35公里,距成都市約110公里。
萬余子弟兵抵達重災區入戶搜救
解放軍報四川雅安4月21日電四川蘆山震后第二天,救援部隊官兵進村入戶,展開拉網式排查搜救,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截至今晚22時,參加救援的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已達1.8萬余人,到達重災區的官兵超過1萬人。從廢墟中成功救出群眾481人,建立安置區點30余處。
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世明在蘆山縣救災一線,政委朱福熙在陸路交通一度中斷的“孤島”寶興縣,現場指揮救援部隊搜救。在這兩個受災最嚴重的縣12個鄉鎮30多個村莊,救援部隊采取小群多路、立體突進等方式展開救助。第14集團軍某工兵團國家級地震救援搶險隊57名官兵千里馳援龍門鄉、寶盛鄉,使用熱成像儀、雷達、聲波等生命搜索設備和4條搜救犬搜救,從危房中救出被困的一家3口。第13集團軍某陸航旅派出8架次直升機,運輸50余名醫護人員抵達寶興縣。某炮兵團1000余官兵在寶盛鄉、太平鎮、大川鎮等重災區,徒步穿越塌方路段,轉移被困人員300余名。
空軍調整空運力量,先后出動飛機106架次進行空運。成空某空防工程處在今日6時前建成4000平方米的緊急起降點,供抗震救災直升機專用。由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某工兵團、武警總醫院、國家地震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今天飛抵蘆山縣后,立即兵分五路,攜帶裝備器材展開緊急搜救。
武警部隊投入救災兵力達5800余人,進村入戶排查搜救被困群眾。
習近平就軍隊救災作批示:發揚能打仗、打勝仗精神
原標題:中央軍委召開緊急會議 研究部署軍隊救災工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央軍委今天(20日)下午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緊急會議,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批示,研究四川雅安蘆山抗震救災措施,部署軍隊救災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今天就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做好四川雅安蘆山地震救災工作做出了一個重要批示。這個批示里指出,在當前,災情就是命令,他要求部隊要部署好迅速奔赴災區投入抗震救災第一線,已經到達災區的各部隊要發揚能打仗,打勝仗的精神,全力搶救受災群眾,全力救治傷員,努力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同時要積極配合地方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災區社會穩定等工作。他還特別指出,各救災部隊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防護。
截至到目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經投入雅安災區震區第一線救援兵力已經超過了6千人,其中成都軍區有2600多人,武警部隊有3500多人,成都軍區和武警部隊還有一萬多兵力隨時可以增援?,F在一批直升機和偵察機飛機已經被投入到第一線,其中成都軍區投入了4架直升機,空軍出動了兩架偵查飛機。海軍也出動了一架遙感飛機趕往災區,第一時間去了解受災的最新的情況。
在今天下午的會上,中央軍委決定要盡快成立一個指揮機構,由成都軍區負責,把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救災兵力統一組織起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完成好救災任務。(記者 梁永春)
借鑒唐山大地震經驗 48萬人自救互救終脫險
唐山大地震那年,10萬多名解放軍指戰員星夜兼程,舍生忘死,挽救出唐山1萬多人的生命;10萬多名唐山地震傷員被轉往全國16個省市,得到妥善救治;全國各地派出的1300人的專業防疫隊伍,在短時間內調來大批消毒藥品、器材,創造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奇跡;全國各地群眾捐款捐物,使唐山人民度過了震后的饑荒……這一切過去了30年,但唐山人無法忘記。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之中,4200多名孩子失去父母,3817人成為截癱患者。國外的衛生組織專家曾預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療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唐山截癱傷員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截至目前,唐山地震截癱傷員中仍有1600多人健在。
……
1986年的“五一”,30多歲的姚翠芹成了家,愛人田文園也是地震截癱傷員。她在日記中寫道:“家有外面找不著、得不到的慰藉,特別對于飽經風霜的我們尤為重要。”姚翠芹說:“從我坐上輪椅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眾人攙扶下學著走路。在我的成功道路上,無論是接力棒也好、馬拉松也好,總有那么多人關心我。你想,厄運能打垮我嗎?”姚翠芹一直也在想方設法回饋社會。2002年5月16日,她開通了唐山第一條殘疾人愛心熱線,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如今,姚翠芹正在構思第4部作品,她說:“我的境遇不僅是個人經歷,也是唐山這么多人的經歷。以一個地震幸存者身份寫出來,比外人寫要深刻一些。將來我沒了,也會給歷史留下些東西。”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在唐山街頭采訪,人們對“唐山精神”耳熟能詳。
公而忘私48萬人自救獲新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區有60余萬人被埋壓在倒塌物中。因此,震后災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從廢墟下搶救出被埋壓人員。作為我國地震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地震社會學研究,他也是那場地震的幸存者。他介紹說,地震發生后,自行脫險的人們自發形成救助大軍,根據有關資料估算,通過災區人民自救互救脫險的約有48萬人,占被埋壓人的80%以上。王子平說,震后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動幾乎完全是自發的,這與災后初期特定環境下有組織救援活動難以開展有關,也取決于災民自身精神與道德因素。自發的自救互救方式包括家庭自救互救、鄰里自救互救、崗位自救互救等,這些方式的特點是對被埋壓者的情況、環境、位置等比較熟悉,又及時、就近,因而救活率高達90%以上。患難與共團結互助植入人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新唐山崛起之根”,唐山市委書記張和深有感觸地說,30年來,團結互助的精神,已深深植入知榮明恥的唐山人民的靈魂,而且孕育出了絢麗的精神文明之花。遠在陜西的女孩馮曹琴今年考上了大學,唐山市路南區國稅局干部龔亞輝高興不已。過去14年,龔亞輝一直資助著馮曹琴,盼的就是她早日成才。對于幫助別人的初衷,他的想法很簡單:“唐山抗震中,不是有那么多素不相識的人幫助了我們嗎?”不知還有多少人有著和龔亞輝相似的想法,于是,當張北發生地震時,29輛卡車滿載著唐山人民無私援助的救災物資第一批到達災區;當九江出現洪災時,唐山是全國第一個捐款超過百萬元的城市;當印度洋海嘯時,唐山地震孤兒代金榮一個人就捐款3萬元……百折不撓抗震精神世代相傳唐山地震30周年紀念日前夕,唐山人對抗震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市委黨校副研究員康繼祥說:“地震災難的慘痛可以遺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傳下去。”在唐山街頭采訪,人們對“唐山精神”耳熟能詳。因為“公而忘私”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準則;“患難與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本主義原則;“百折不撓”要解決的是戰勝地震災害過程中目標和現實的矛盾;“勇往直前”則體現著唐山人在艱難困苦面前的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綜合體現了唐山人的氣概、氣勢、膽略、魄力和道德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的城市。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