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城鎮化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有些與會專家認為,城鎮化是當前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不過,城鎮化熱點的背后,也包含著不少隱憂。
誰反對城市化?看上去,似乎沒有人反對。過去十年,隨著數億人離開鄉下,倡導發展更多更大城市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
但對每年變身為城市居民的6000萬人而言,城市化真是一劑經濟上的靈丹妙藥嗎?城市化能在亞非各國帶來預期的回報嗎?
在事實證據面前,我們應該停下來想一想。看看中國城市最近的污染情況、或是印度城市更加糟糕的環境。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的骯臟角落里——例如,目前全球城市的貧民窟中已有8.25億人口,在這個十年內,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6000萬。此外,盡管城市人口只占全球總人口的一半多一點,但城市產生的垃圾和溫室氣體卻占全球總量的70%以上。
那么,為什么還有人認為城市化對全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答案是,有些人堅定地認為:作為繁榮的創造者,城市是邁向現代化的關鍵。
我們必須摒棄這種思維,代之以更細致入微的思考方式,要認識到農村創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這一點尤其適用于亞洲。目前,亞洲各國政府很樂于投資發展城市,不愿意投資農村地區。例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政府支出中只有不到10%用于發展農村經濟——盡管農村養活著中國75%的人口。
這并不是在呼吁逆轉城市化進程,而是在呼吁加強農村發展,讓仍是多數亞洲人居住家園的村鎮能夠提供薪酬體面的工作、以及支撐適當的教育、醫療和文化基礎設施。為此,應該改變把農村變為“空巢”和不重視農村經濟價值的政策。
大膽的新政策應圍繞以下三點制定。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工業化的農業是如何哺育城市發展的:工業化的農業使用大量化肥和殺蟲劑,輔以大規模的機械化。這一過程擠掉了農業的就業機會,農村人只得離鄉進城。
面對本世紀中葉要養活100億人口的難題,我們必須想辦法增加農村經濟的價值。為此,要重新制定集水區、生物多樣性等投入要素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價格,以反映它們真正的環境成本和收益——這反過來將推動現代農業朝著更加勞動密集型的方向發展。
這并非不切實際的想象。日本擁有勞動密集型農業的傳統(即便是現在,日本農民也在抵制向進口產品開放日本市場的企圖——開放日本市場是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貿易協定談判對日方提出的要求)。日本農業享受高額補貼,農村地區風景秀麗、甚至與很多城市的風光融為一體。逾500萬日本人仍直接從農民手中獲取食物。
日本一直鐘愛精耕細作農業的一個原因是,投入要素價格很高,尤其是能源。結果,勞動力成本不管是在傳統部門還是在現代部門都仍具競爭力。此外,盡管日本在建造工業機器人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日本卻一直偏愛使用人工,而不愿使用機器。
其次,政府應該引導更多投資流入農村交通、灌溉、通訊和貯藏基礎設施。這將使得農民能夠進入那些顧客愿為高附加值食品支付高價的市場,緩解亞洲浪費嚴重的現象。
農村能源供給應該加強。在印度,有4億人在家中使不上電。城市家庭使用能源享受補貼,農村居民卻只能自己想辦法。供水和衛生服務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政府應該重新審視農村貧困人口的財產權,賦予農民可靠的所有權,鼓勵他們投資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離開土地到城市謀份薪酬微薄的工作。
當然,此類措施并不會使城市對流離失所的貧困農民喪失表面上的吸引力。不過,通過為摸索可持續經濟發展道路提供支持、確保所有人都活得體面,這些措施將向我們展示出,除了放棄世世代代以來與土地的聯系、到城里謀一份不穩定的生路之外,人們還有其他選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