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信息網》〔www.chinainfo.gov.cn〕主頁靠下邊曾開辟有《陳一文先生就解決中國能源與環境問題和網友討論》發表作者《中國必須走世界任何國家從未走過的新型能源環境發展道路!-- 我的“能源與環境”問題科學發展觀》由60篇文章組成,本文為第54篇。
http://cheniwan.sea3000.net/energy-environment/load60_0.php
本文及后一篇論文《從理論上必須搞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自由化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揭示了當代出現了新的重要情況,使得“在研究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時,則必須同時考慮社會科學、經濟學、科學社會學方面的因素及其影響”,而且“在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有關社會科學、經濟學、科學社會學方面內容時,還必須同時考慮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科學技術方面的因素及其影響。”
http://cheniwan.sea3000.net/energy-environment/load60_56.php
《東方早報》 2005年11月21日專欄作者童大煥的文章《剎住脫軌的“污染經濟”列車》尖銳地指出∶
-- 在我國,環境污染已經遠遠超出了環境容量。中國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資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單位產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勞動效率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經濟不穩定的系數為世界平均值的4倍。與此同時,我國能源浪費極大,單位能耗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如此增長方式,導致的是本來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危如累卵。
-- 對此,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憂心仲仲地表示∶ “如果不迅速轉變生產與生活方式,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將可能出現在中國。”“無需等到下一代,我們這一代人就可能會承受這些災難。”“我們的那一點經濟積累根本無法應對。經濟危機經過幾年的宏觀調控可以恢復,社會危機付出的政治成本也可以平息,而環境危機一旦產生,就不可逆轉,會成為民族災難。”
-- 我們很多人都自豪地宣稱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現實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制度,產品出廠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個滿地狼藉的“世界垃圾場”。
-- 在中國經濟增長神話的背面,有這樣一幅悲慘的景象∶它的主要水系的大部分已是四、五類水質〔四類為重度污染,五類水則是嚴重污染,五類以下水“不可飲用、不可工業用、不可農業用”。已喪失水功能。科學地說,已不是“水”〕;三分之一的國土被酸雨侵蝕;340個大城市中的60%遭到污染。
-- 這不是隱喻,這是活生生的現實∶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一列脫軌的列車正橫沖直撞,所到之處,江河失色,日月無光,天空黯淡,百姓遭殃。脫軌列車的名字叫“破爛經濟”。所謂破爛經濟“,就是讓我們社會整體上得不償失只給官員的政績、短期地方財政和官商帶來好處的經濟。
眼見中國全方位的環境污染至今繼續惡化至今沒有獲得有效遏制,許多人非常著急,又感到無奈。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尚未深入研究與討論過造成這種狀況的首要根源是什么?
八十年代中期,我對美國進行的一次商務訪問結束后返回北京前,恰逢該年12月30日。為了趕上第二天洛杉磯起飛返回中國的航班,當晚我在洛杉磯機場附近的酒店過夜。臨近年末,美國一家電視臺播放一些年終回顧性的專題采訪記錄片。其中一個節目里,電視臺節目的主持人向一位非常令人尊重的年齡看來有八十多歲以至九十歲的美國學者〔可惜我當時未能記住他的名字〕詢問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 “國外以及美國的環境污染目前越來越嚴重,您認為造成這樣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情況的首位的原因是什么?”
我聽到電視臺主持人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后,腦中迅速思考答案是什么,但是沒有能夠想出一個能夠令我自己信服的答案。為此,我特別注意聽這位美國學者如何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美國這位年長的學者平心靜氣地回答∶
-- “市場經濟!”
他接著做了非常簡單的解釋,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將追求盡可能多的利潤放到第一位,將社會與公眾關注的所有其它放到其次地位”。
我當時身處美國,認為他的答案與解釋一針見血、非常深刻、令人信服,無疑非常正確。
這也就是說,市場經濟機制本身不含有保護生態平衡、環境保護、阻止與遏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以及人類社會內部和諧發展的內在要素,反而包含破壞生態平衡、環境污染、以及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和人類社會內部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造成社會嚴重不安定的種種內在要素。
這樣的認識不是否定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更不是鼓吹中國返回到“計劃經濟”,只是強調∶ 西方自由化競爭的“市場經濟”本身并非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在研究中國學者解決建筑高耗能問題的指導思想時,作者對于《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該中心特約研究員李華云2005年3月30日的報告《建筑節能的緊迫性與應對之策》高度評價,特別贊同其強調指出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的力量可以把經濟生活調整好”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
http://www.dajun.com.cn/jieneng.htm
-- 在發揮市場機制促進建筑節能上,政府還應有更多的作為。二十世紀的經濟學早就提示了: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看不見的手”就可以把經濟生活調整好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單純由市場力量左右經濟生活,往往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還不說其他種種弊端,因此需要政府管理和調節經濟生活。在建筑節能方面,中國不僅法律不完善,行政管理不到位,而且沒有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與市場力量結合起來,因此成效很不理想。
因此,中國的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本著對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必須認真總結西方傳統自由化競爭的“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弊病、惡果與教訓;
中國的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本著對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西方傳統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所造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系列弊病、惡果,認真吸取必要的教訓;
國際上許多出自于中國今后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的關心的國外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與科學家,根據他們對于西方傳統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弊病、惡果與教訓的深刻認識,對于 “中國全方位的環境污染至今繼續惡化沒有獲得有效遏制”的根源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中國應當提供機會邀請國外的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與科學家向中國詳盡說明他們的認識,向中國提出他們的建議。
中國必須建立與西方傳統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有顯著區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建全嚴密的法律體系與稅法體系,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采取有效的政府干預手段,盡可能有效地克服、避免、控制西方傳統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弊病、惡果與教訓。
《科學時報》2005年11月24日《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綠色稅收”》 ∶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4/col157/article.htm1?id=64862
-- 在“中國財稅論壇2005”會議上,國稅總局局長謝旭人表示,“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因此稅改將包括完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制定鼓勵節能的稅收政策,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等方面。國稅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將這些環保性的稅收,定義為“綠色稅收”。
-- “綠色稅收”在我國似乎是一個新名詞,但在當今世界上已受到相當普遍的認可和重視。最近,新西蘭政府宣布,將開征煙塵排放稅,歐盟一些國家已開征了二氧化氮稅和二氧化硫稅,瑞典也決定2006年在首都征收擁堵稅。這些都是“綠色稅收”的表現形式。
-- 近代以來,世界經濟日漸繁榮,但這種“繁榮”的代價是能源緊張、環境污染,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如何應對當前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 著名經濟學家庇古早在1932年的《福利經濟學》中就提出“外部成本內在化”的經濟外部理論。他認為:工廠的污染成本沒有構成生產成本,而是成為社會成本。由于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只有政府干預才能將社會成本加入到生產成本中去,迫使企業考慮到污染對社會的危害。經濟手段成為解決日益嚴重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的有效手段。以環境外部性理論為基礎,庇古提出要開征“環境稅”。 庇古的經濟思想成為“綠色稅收”的理論基礎。
--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采取征收環境稅的稅制,迫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其相關的經濟決策中考慮污染成本的高低,通過稅收手段削減由于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逐步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以環境稅為中心的“綠色稅收”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通過稅收政策來保護環境。建立綠色生態稅收體系,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而且是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的需要,成為21世紀稅制改革發展的大趨勢。
-- 目前,我國資源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現行的環境保護政策措施還是主要以行政管理手段為主,雖然也采用了一些必要的經濟手段,但其力度和系統性遠遠不足以形成對環境污染破壞的有效扼制。而解決環境問題需要政府從公共政策入手,彌補市場制度的缺陷,糾正市場的失靈。
為此,建議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單位、中國適當的大學、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聯合開展并組織關于《“中國全方位的環境污染至今繼續惡化沒有獲得有效遏制”的首要根源及其對策》的專題經濟學研究,并組織同樣題目的國際論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