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許多媒體登載一條消息,引述鄧小平同志20年前南方談話中的一個斷句,“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激起了社會人士的廣泛注意,“大家倍感振奮”;同時也引發了民間和網絡議論紛紛。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力增進,無疑獲得巨大成就。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浮現出來,日益突出。確實,只有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化解風險,中國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改革有不同的方向。改革是按社會主義方向走,還是資本主義方向走,大有講究。
改革之初,強調“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時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是同等重要的兩個“基本點”,所以大家都很高興,很擁護改革。
到現在,講改革開放的時候,不大提“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不提或者淡化了,有時一筆帶過,不當一回事。所以,不少同志對現在的“改革”有些疑慮。
因此,重新強調“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看來很有必要。不過當前流行的“如果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的說法,是不夠精確,不夠全面的。改革有不同的方向,改革到底是按社會主義方向還是按資本主義方向,這個問題還是要講清楚。戈爾巴喬夫也曾堅持改革,他把蘇聯改到什么地方去了。原蘇共中央意識形態部部長亞•謝•卡普托說:“隨便把改革歷史梳理一下就會發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開始就是實施加速發展戰略,接著是科技進步,然后是更多的民主,就是民主社會主義,最后就是消滅社會主義。”俄中友協主席米•列•季塔連科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名義上是改革,實際上是一項破壞蘇聯,瓦解蘇聯的計劃”。鄧小平更指出,“有一些人打著擁護改革開放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資本主義,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所以,不能簡單地說“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準確地說,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才是死路一條;堅持資本主義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條。
所以,不要簡單地重復“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這個提法容易把改革引導到錯誤的方向。查一查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關于“死路一條”的全面表述,原來并不是簡單的“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而是先講了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其全句是: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我們應該不是口頭上片面地引用鄧小平講話中的個別語句,而要全面地堅持鄧小平講話精神。在涉及改革開放的話題時,不講或者淡化四項基本原則,不講或者淡化、歪曲社會主義,而只講“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那就是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把改革開放引向資本主義邪路。
我希望十八大報告能把這個精神講清楚,不要再含含糊糊,給別有用心的人有鉆空子的余地。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關系到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前途和十幾億人民的命運。不錯,我們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取向改革。但是,從一開始我們也認定這場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原則,鄧小平也講得很清楚。他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為實現這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就要公有制經濟占主要地位,“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要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由此可知,鄧小平為什么多次把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當做社會主義的“兩個根本原則”來反復強調。初步統計,他至少五次講過:社會主義有兩個根本原則,一個是公有制為主體,一個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兩個根本原則和這兩個根本原則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是鄧小平獨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同時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十八大報告就應當按照這兩個根本原則來判別改革方向是社會主義的還是資本主義的,據此以決定改革方向的取舍。
按照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第一個根本原則,十八大報告在講改革開放時,除了重申并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應重申并強調憲法規定的以公有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能動搖;在目前公有制經濟在全國經營性資產總額中的比重遠低于臨界點,已經無優勢可言,國家經濟命脈中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控制力也已明顯削弱的情勢下,尤其要切實制止一切違反憲法的政策法令的推行,抵制和削減這類違憲言論主張的影響。一位知名正直學者指出,在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未廢除的前提下,由行政部門推行國企私有化,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國民經濟命脈關鍵領域,“不僅違反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而且意味著國體根本之變”。世界銀行佐利克的報告,要求中國大規模縮減國有企業,據該報告英文版透露,國企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應由2010年的27%,壓減到2030年的10%左右。實際上世行報告是國內極少數自由化官僚精英的主意,借助國際資本的力量,來壓制國內反對私有化的浪潮。3月17日在北京釣魚臺召開高層論壇,就有特邀“著名學者”跳出來高叫“我必須擁護世行的報告提出的一些建議,事實上國有企業已經成為未來中國進一步成長的一個最主要障礙之一,未來希望五年到十年內,應該國有企業比重降到10%左右”,比世行報告還要積極,提前十至十五年實現世行的目標。中外資產階級右派精英為中國設計的私有化方案,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某些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壟斷資本曾經達到的比重還要低得多。我們八十年代考察過法國的國企,當時法國國有企業在全國經濟中占的比重是,營業額是21%,增加值是28%,工業中營業額占42%。由此比較,這些所謂的中外專家,想要把中國變顏色變到什么地步!我想中國共產黨作為真正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政黨,十八大一定會對此類事情做出適當的清理。
按照鄧小平社會主義第二個根本原則,十八大報告應針對時弊,分析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們改革的大部分時間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點,放在做大蛋糕上即GDP增長上,沒有來得及放到分好蛋糕上,以至于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們要克服這個缺陷,把分好蛋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著重點放在分好蛋糕上,即放在民生和分配上。為了彰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的真誠決心,十八大報告宜重筆墨闡述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和不搞兩極分化的多次論述,尤其是不要回避鄧小平一再提出的“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的告誡。要支持在共同富裕方面推行和獲得群眾擁護的地方成功探索,使之得到發揚推廣,不因人廢言廢事。在理論上,十八大報告還應超越已有的從收入和福利的分配再分配著手,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地方成功探索,依據前述鄧小平關于兩個根本原則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指出要扭轉兩極分化趨勢和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不僅在收入和福利的分配再分配上采取有效措施,而且還要從所有制結構和財產關系的調整上,回歸到以公有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上來,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05期,摘自2012年第7期《經濟學動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