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聯盟辦公室。(攝影:王堯)
最近,在臺灣島內,有“敏銳”的媒體注意到這一現象:統派的聲音似乎比以前大了一點。對于這種說法,真正的統派們只能報以苦笑:真的嗎?
一、統派的話題在臺灣可說是既熱門又冷門。說它熱門,是因為“獨”派經常叫囂,凡不支持“獨”的都算統派,所以國民黨是最大的統派,什么中國時報、聯合報都是統媒。這樣看來統派的群眾基礎還挺強大,當然可算熱門。但在真正的統派看來,只有支持兩岸統一者才能稱之為統派,而近年來臺灣多個民調顯示,明確支持立即統一的臺灣民眾僅占總人數的一成左右。所以,無論是作為個體的統派還是團體的統派,在臺灣都屬于少數派、冷門。
統派雖然人數不多,但源流和理念十分復雜,統左派、統右派、中間派、聯合派、主流派、紅統、藍統等概念有區別也有交叉。而作為統派團體,雖然具體理念和訴求各有不同,在章程中列明支持“國家統一”是基本識別標志。成立于1988年的中國統一聯盟是臺灣第一個公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由中華雜志社和夏潮聯合會共同發起,600多名臺灣學者、作家以及不同黨派人士參加了成立大會,臺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為第一任創盟主席,現任主席為法學博士紀欣。
創盟迄今,中國統一聯盟始終旗幟鮮明地主張“兩岸統一”,以超黨派民間組織面貌活躍于島內,是立場最堅定的“反獨促統”政治團體之一。除每年定期召開盟員大會、舉辦二二八事件真相研討會、五一勞動節游行等大型活動外,在臺灣形勢及兩岸關系發生重大事件時,均立即以召開記者會、發布聲明稿、刊登報紙廣告、舉辦演講,街頭抗議等方式,表達統盟立場,向臺灣民眾傳遞有關統一的信息。
成立于1989年的臺灣勞動黨信仰社會主義,被視為臺灣的“共產黨”,據說創黨時該黨確曾考慮起名臺灣共產黨,但鑒于當時臺灣解嚴不久,反共思潮仍很普遍,遂定名為勞動黨。它由當時臺灣地區第一個勞工政黨臺灣工黨分裂而出,隨著勞工立法逐步完善,工運轉入低潮,勞動黨逐步將工作重點調整為“反獨促統”。 該黨現任主席為吳榮元1949年生于臺南,1972年就讀臺南成功大學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并自制五星紅旗、印刷《共產黨宣言》,事發之后,先后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遇特赦減刑,1986年出獄,投身臺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吳榮元曾與中國統一聯盟現任主席紀欣等6位臺灣同胞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閱兵式。
而成立于1993年的新黨可能是最為大陸民眾所熟知的臺灣統派“政黨”,新黨網頁上寫明是“中國人的政黨”,以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為訴求,強調中華民國的“正統地位”。
以許歷農為會長的臺灣新同盟會成立于1993年6月,主張反對“臺獨”,贊成統一,會員大部分是1949年以前大陸去臺人士,多為原國民黨軍界的將校軍官和國民黨當年的“非主流派”元老,有郝柏村、李煥、許歷農、梁肅戎等退役將領100多名,以及眾多學術界知名人士。
2005 年10月成立的中華統一促進黨是臺灣第113個政黨,用該黨總裁張安樂的話說,“中華統一促進黨是目前在臺灣既能深入基層各角落,又敢公開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黨”。由于具備一定“江湖色彩”,中華統一促進黨更容易深入中南部的草根地區,其理念也影響了一部分臺灣基層民眾。2009年,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訪臺時,“中華統一促進黨”揮舞著五星紅旗、打著歡迎橫幅與來“嗆聲”的獨派對峙,他們說,“希望讓陳云林知道,臺灣也有歡迎的聲音”。
1991年在臺灣創刊的《海峽評論》月刊是統派知識分子的陣地,創刊以來高舉“統一祖國”、“復興中華”的旗幟,為反對“臺獨”、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獨特貢獻。
二、近年來,兩岸關系大幅改善,但統派在臺灣的生存環境并未有顯著改善。一位臺灣網友說得很直白,“統派在臺灣是被藍綠通殺,因為臺灣的政治人物都要靠選票生存,而統一是‘票房毒藥’。這里的殺是一種軟殺,就是在所有的利益和權力上排擠你,在真實生活中孤立你。談統一,只能在網路上談。”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則說得更隱晦一些:“過去幾年,臺灣民眾雖然享受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帶來的便利與巨大利益,但對于‘兩岸同屬一中’、‘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卻未大幅增強, “拒統”的社會氛圍依然存在。2009年1月,我有感而發,寫下《臺灣需要一個統派的第三勢力》,呼吁號召散在臺灣各地的隱性臺獨,勇敢地站出來,攜手壯大統派的勢力。該文經多方轉載后,居然產生不小的回響,許多讀者輾轉來函或來電,訓示我不要只是坐而言,要起而行。但是,統派在長期缺乏社會資源,人力財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擴大社會的能見度,爭取統一的話語權,還必須突破重重障礙。”
由于財力不足,為了維持自身以及組織的生存,統派幾乎沒有“職業革命家”。以中國統一聯盟為例,統盟有3500個盟員,僅有7個專職工作人員,主席們都是“義工”。促統團體無法從臺當局申請到經費,統盟經費來源于向盟員收取的年費,盟員年費是1200元新臺幣,比國民黨多了六倍,還會對執監委進行定額的樂捐,或尋求民間捐款。留美出身的紀欣職業是律師,因為精力大多放在統盟的工作上,收入自然受到影響。紀欣生活簡樸,在臺北是租房居住,出入都搭捷運。副主席王曉波現職是世新大學教授,副主席藍博洲目前辭去了教職專心寫作,生活都相當簡單。統盟秘書長謝尚文說:“有年輕人表示要專職投入統運,我們都說不要,你該讀書去讀書,該工作工作,你有了生存的基礎,統運才能生存。”近年來兩岸交流頻繁,到統盟總部參訪的大陸客人越來越多,接待費用對于統盟是不小的壓力,有時不能請客人吃飯,他們就請客人“吃水果”,“好在大家也都能理解”。
幾乎所有的統派團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財務困難。一次,《海峽評論》雜志擬請幾位大陸駐臺記者到飯店餐敘,沒想到前來的大陸記者人數遠超預計,費用將遠超預算,只能將記者們帶回編輯部吃外賣,正好讓記者體驗了一下統派吃盒飯的傳統。
臺灣勞動黨的經費來源比較特殊,除黨費外,活動經費主要依靠白色恐怖幸存者、老政治犯及其家屬的捐贈。勞動黨內有左翼政治犯及家屬近千人,其中部分老政治犯出獄后,或因家族事業或因自主創業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而對勞動黨給予大力資助,這些自稱為“老同學”的老政治犯,是勞動黨幕后最核心最堅定的支持力量。
經費、資源的困難自然影響到統運的后續發展。紀欣坦言:就政治資源來說,吸收年輕人是比較吃力的,年輕人更多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學生運動很有力量,但年輕人往往會在運動后投身政黨爭取參與選舉。統派組織成員年齡偏大也是共有的問題,近年來各團體都為吸引年輕人著力不少。臺灣政治大學研究生王炳忠現在已是新黨的得力干將,中華統一促進黨的杰克是從美國回來的年輕人,問及他的入黨動機,他反問:“做中國人很奇怪嗎?”
中國統一聯盟辦公室。(攝影:王堯)
三、然而,對于統派組織來說,經費、資源的困難不是最大的困難。或者說,作為民間團體,這些困難是正常的,他們已經習慣了。他們焦慮的是,一段時間以來, “反獨”和“和平發展”成為主旋律,促統沒人提了,統派的聲音發不出去,投書臺灣媒體都沒人敢登。面對這種情況,有人建議,臺灣統派團體應該進行整合,強化組織、集中力量,增強曝光率,發揮更大的能量。對此,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認為,我個人支持這樣的想法,也樂見其成,只是,據我所知,民間統派團體雖然在反獨促統的大方向上愈來愈有其識,卻因會員屬性不同,發展經驗不同,對某些特定議題的看法不一,要立即做全面組織上的整合,有現實上的團難。倒是性質比較接近,會員屬性較為近似,且有長遠合作經驗的團體,應該先團結起來,做更緊密的結合。2010年3月27日,中國統一聯盟與勞動黨、夏潮聯合會、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19個統派團體,正式成立了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由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與紀欣擔任召集人。
針對有人憂心,和平發展并不必然走向和平統一,甚至有可能使“和平分立”固化與長期化,紀欣認為,統派決不會也不可能放棄統一的目標,而是藉和平發展論壇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統一戰線,開辟民間支持兩岸和解合作統一的輿論平臺。只是身為臺灣的中國人,即令看到兩岸進入和平發展的新局,仍不免為統一的進程感到焦慮。和平發展既是推進和平統一的準備階段,在此階段中,臺灣統一運動的首要任務應是努力扭轉民意,并重建、恢復、擴大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與中華民族認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