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有一個優點,即建黨的時候沒有受到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但是,不得不承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社會民主主義發展而來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逐步在我國泛濫起來。這同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是分不開的,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不可避免的。早在蘇聯東歐國家由于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由馬克思主義變為民主社會主義,進而政局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我們黨就提出要警惕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我國的影響。1990年蘇共中央二月全會提出實行多黨制后,我們黨中央向全黨發出通知,指出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新思維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是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表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根本不是什么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向資本主義方向演變。那時中央就提出,全黨要劃清馬克思列寧主義與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界限。蘇聯“8.19”事件發生后,我們黨又重申了這一點。進入新世紀,面對洶涌而來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我們黨中央一再表示,必須旗幟鮮明地批判民主社會主義,并在向全黨提出務必切實解決的“六個為什么”的問題中,明確宣布,我們絕不搞民主社會主義。
然而,面對中央如此明確的表態,國內仍有人堅持民主社會主義觀點,主張中國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有人(包括黨內的一些老黨員)懷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總想用民主社會主義取而代之。他們鼓吹民主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聲稱“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他們自稱是“救黨派”,要用民主社會主義來“挽救”共產黨。有的人干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質上就是民主社會主義,只是中央不便明說罷了,因此,他們公開宣傳民主社會主義是“與中央良性互動”,由他們把中央不便說的話說出來。一時間,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大地泛濫起來。
不可否認,近年來輿論界圍繞民主社會主義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一爭論具有原則意義,因為它涉及我們中國應該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問題。
敵對勢力是竭力推崇民主社會主義的,希望我國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西方壟斷資產階級思想家意識到民主社會主義是向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得力工具,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一書就明確指出:“民主社會主義和福利國家常常是同共產主義學說的吸引力進行斗爭和為共產主義模式提出另一種民主選擇的最有效辦法。”(1)國內某些人也清楚這一點,他們竭力鼓吹民主社會主義,目的就是想在我國復辟資本主義。敵對勢力是出于敵視社會主義的立場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的,我們必須與之進行堅決的斗爭。
值得注意的是,對民主社會主義存在各種各樣的模糊認識,例如,有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既講社會主義,又講民主,那有什么不好?社會黨執政的西歐國家(像瑞典)實行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對普通工人有好處,是一種更好的社會主義模式,為什么不能作為我們學習的樣板?正因為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在一股贊揚民主社會主義的風刮過來的時候,很容易分不清是非、辨不清方向。所以,有必要從理論上講清楚什么是民主社會主義,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
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質:從意識形態來說,民主社會主義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而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從社會制度來說,民主社會主義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是若干改良的資本主義制度之一;從歷史作用來說,民主社會主義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會使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或者會使社會主義更加完善。實踐表明,它在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延長資本主義壽命的工具,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橋梁。這就是我們決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的理由。
民主社會主義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
有人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同根同宗,它們之間的斗爭是馬克思主義內部的兩個派別、兩種觀點的分歧。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民主社會主義是從第二國際社會主義演變而來的。列寧指出,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背叛了自己的一切信念和任務”,“客觀上是資產階級的政治隊伍,是資產階級影響的傳播者,是資產階級在工人運動中的代理人”(2),所以他把這些人稱作叛徒。這一評語,也完全適用于當代民主社會主義者。把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把馬克思主義的叛徒說成是與馬克思主義者同根同源,豈不荒唐!
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對立的兩個理論體系,在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上兩者都有原則的分歧,換句話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幾乎沒有一個不遭到民主社會主義反對和否定的。
民主社會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主張階級調和。然而,自原始社會瓦解以來,階級、階級斗爭一直存在著,這是一種連某些資產階級學者也不否認的客觀的現實。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仍將長期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夸大。”(3)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指出:“由于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影響,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4)在存在階級斗爭的地方,必須堅持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江澤民總結了當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開放出現的新情況,指出:“我們糾正過去一度發生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不等于階級斗爭已不存在了,只要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我們就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分析的觀點與方法。這種觀點與方法始終是我們觀察社會主義與各種敵對勢力斗爭的復雜政治現象的一把鑰匙。”(5)這一論斷對分析當前國際國內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民主社會主義反對社會主義革命,尤其是譴責暴力革命。他們聲稱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攻擊列寧、斯大林、毛澤東搞了“暴力社會主義”,因而“是最大的修正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歷來主張社會主義革命可以有兩種方式:和平的方式和非和平的方式。工人階級最愿意通過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但是,必須把可能與實現、愿望與能否實現愿望區分開來。應該從階級斗爭的實際出發來談論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式。問題在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剝奪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需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這觸及了資產階級的根本的政治經濟利益,它必然要進行拼死的反抗。資產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這是階級斗爭的普遍規律。只要它還有力量,就一定會對革命行動進行鎮壓。所以,在當前歷史條件下,我們在主張社會主義革命可以有和平與非和平兩手的同時,把基點放在暴力革命這一手上。實踐表明,還沒有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是通過議會斗爭取得政權的。
民主社會主義竭力攻擊無產階級專政。他們譴責無產階級專政導致“專制”、“獨裁”、“無法無天”,主張排除任何專政。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叫嚷取消人民民主專政,實行所謂的“憲政民主”。他們把民主與專政對立起來,仿佛無產階級專政妨礙了人民的民主權利。然而,只要有國家就必須有專政,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為了保證統治階級利益的實現,不能不對敵對勢力實施專政。歷史表明,沒有專政的國家是不存在的。當今世界的國家,不是無產階級專政,就是資產階級專政。同時,專政與民主是統一的,它們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對一個階級講民主,必然對同它相敵對的階級實行專政。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對極少數敵對勢力實行專政,才能充分保障絕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民主社會主義者攻擊無產階級專政恰恰暴露了它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正如列寧指出的:“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6)
民主社會主義要求共產黨實行社會民主黨化。把共產黨實行社會民主黨化的改造是一股國際思潮。蘇東劇變過程中,這些國家的共產黨紛紛改造成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這股思潮影響到了我國。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和黨的干部主張改變黨的性質和任務,甚至主張將黨名改為社會黨。他們反對黨的階級性,要求把工人階級性質的政黨改造成為“全民黨”。然而,政黨是階級的集中代表,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全民”與“政黨”是連不到一起的。是政黨,就不可能是全民的;是全民的,政黨就應該消亡。他們否定共產主義這一奮斗目標,主張把建立民主社會主義(即作若干改良的資本主義)作為黨的目標。他們反對民主集中制,主張黨內派別組織合法存在。他們反對黨是各級組織、各個單位的政治核心,黨組織應該起到戰斗堡壘的作用,要求黨組織從各級政府機關退出,并把這一點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最迫切任務(這恰恰是葉利欽當選俄羅斯總統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實際上他們要求把共產黨改造成為議會黨,成為一個松散的政治議論俱樂部。這樣的政黨只能是資產階級政黨。
民主社會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制是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他們在《共產黨宣言》里旗幟鮮明地提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7)。列寧也強調這一點,他說:“工人階級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必須進行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發展中自然產生的社會革命,即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把它們變為公有制,組織由整個社會承擔的社會主義的產品生產代替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以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展。”(8)民主社會主義反對這一基本原理,認為社會主義不需要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主張在不觸動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前提下,做一點改良,諸如在企業中賦予工人一點管理權、監督權,為工人提供一點社會福利等等。這實際上是拉薩爾主義的翻版。拉薩爾主義的特點是,講到社會主義,只是要求工人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實行“平等的權利”和“公平的分配”。馬克思批評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撇開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一味“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并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錯誤的”。他指出,“把分配看成并解釋成一種不依賴于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這是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庸俗社會主義”。(9)這種觀點顯然同科學社會主義是對立的。
民主社會主義否認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民主社會主義者認為,現今資本主義國家里社會主義因素越來越多,而社會主義國家正在吸收資本主義的優點,因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越來越“趨同”了,“未來世界是兼容并包兩種制度長處的大混合經濟”。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翻版。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在現象上、在具體的運行層次上是有共同之處的,因而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但在本質上、在基本制度層次上兩者有著原則的區別,這種原則區別是抹殺不了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社會制度,是一種取代關系:或者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或者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國家復辟資本主義。西方國家壟斷資產階級千方百計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力圖恢復資本主義一統天下,他們絕不允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融合成為一種既非資本主義又非社會主義的“新的社會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鼓吹“趨同論”實際上是適應了壟斷資產階級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戰略需要。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在一系列帶有根本性的理論觀點上是對立的。民主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更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而是一股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
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是作若干改良的資本主義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且是“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模式”,因而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必須把思想領域的社會主義不同流派同社會制度方面的社會主義不同模式區分開來。
從思想領域的角度看,歷史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流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曾經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做過階級分析,指出:有被“可恨的暴發戶”打敗了的封建貴族批評資本主義的“封建社會主義”,有“用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尺度去批判資產階級制度”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也有“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資產階級社會的生存”的“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所謂的“社會主義”一一作了批判,指出這些所謂的“社會主義”從來不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他們對“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了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并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積極因素,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現實生活存在的矛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是工人階級獲得解放的真正科學的理論。
顯然,這些“社會主義”的性質、代表的階級利益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它們都揭露和批評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病,因而都自稱或被叫作“社會主義”。從思想史的角度看,不同的階級從不同立場、角度批評資本主義,形成了社會主義的不同流派。
從社會制度來說,就不能說凡是批評資本主義制度弊病的都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制度,或者說只要對資本主義制度做點改良就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了。
那么,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呢?
為了正確理解社會主義不同模式,在方法論上,應該區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這些本質特征的具體實現形式這樣兩個層次。社會主義并不是可以到處亂貼的標簽,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具有自身固有的、與其他社會制度相區別的本質特征。這些本質特征就是:政治上,無產階級政黨掌握政權(也就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思想上,馬克思主義處于指導地位。簡要地說,這就是鄧小平指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從制度上說,體現這些本質特征的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具有這些本質特征,建立了這樣的基本制度,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拋棄了這些本質特征,否定了這樣的基本制度,就不能叫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10)在這一層次上,社會主義不存在不同模式,這是社會主義的統一性。在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具體實現形式這一層次(體現在制度上,也就是具體的體制、運行機制)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應當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本國的具體國情,自行探索,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別的國家的做法,而且隨著條件的變化應該及時進行改革。在這一層次上,社會主義存在、而且應該有不同的模式。每一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性,又要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
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此前提下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建立自己的適合本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具體體制、運行機制,才會形成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如果否定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那就不是社會主義了,也就根本談不上什么社會主義的不同模式了。
民主社會主義盡管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但它反對無產階級政黨掌握政權,主張實行聽任資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的多黨制;反對無產階級專政,贊成以議會民主、三權分立為形式的資產階級專政;反對公有制占主體地位,要求實行私有化;反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它否定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否定了社會主義的共性,不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怎么還會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呢?西歐某些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執政幾年、幾十年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由于實行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就從資本主義變成了社會主義,他們推行民主社會主義只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做一點改良,這一點,連他們自己也不諱言。可見,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它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只不過主張對資本主義作若干改良而已。
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說成是諸如民主、自由、公平等等“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只要實現這些價值就是社會主義,因而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一種模式,而且是更加完善的模式。這就是所謂的“倫理社會主義”。例如,戈爾巴喬夫鼓吹,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系的、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實現的組織社會生活的原則和過程。這些原則和過程是以若干基本價值為內容、并圍繞它們展開的。他把社會主義概括為這樣一些倫理性價值觀念:“人道主義和全人類價值原則;民主自由原則;社會公正原則;愛國主義和族際主義原則。”所以,戈爾巴喬夫說,社會主義是“社會逐漸失去其原先狀態的一種實際運動”,只要不斷實現這些倫理原則就是社會主義。從這一理解出發,他認為資本主義正在和平地長入社會主義。這種說法顯然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他把作為一種意識的價值觀念當作決定社會制度的東西了。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由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嶄新的社會制度。從基本制度角度來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是對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在資本主義制度內出現,它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才能誕生。
民主社會主義宣傳的“民主、自由、公平”等等價值,聽起來十分動聽,似乎誰都會贊成。有人正是因此而衷心擁護民主社會主義的。然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民主、自由、公平”是社會經濟關系反映到人們頭腦里的觀念,因而它是歷史的、具體的,不同社會里有不同含義,沒有一個適用于各種社會形態的、統一的“民主、自由、公平”。即使在同一個社會里,不同階級出于自身的階級利益,也賦予“民主、自由、公平”這些概念以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內涵。在階級社會里,并不存在抽象的、全人類共同的“民主、自由、公平”。民主社會主義吹噓民主是“人類文明偉大的價值觀”,是“全人類的理想”,其實這種說法不過是考茨基“純粹民主”的翻版。正如列寧指出的:“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歷史,那就很明顯: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而只能說階級的民主。”談論“純粹民主”,目的是“蒙騙工人,以便回避現代民主即資本主義民主的資產階級實質。”(11)自由,歷來是資產階級學者用來攻擊社會主義的工具,哈耶克就說社會主義違反自由,是“通向奴役之路”。其實,自由是有階級性的,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自由,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自由。不同階級的自由甚至是對立的,有了資產階級雇用工人的自由,就沒有工人免遭剝削的自由。階級社會里沒有一個統一的適用于各個階級的自由。公平、公正也是一樣。恩格斯在批判蒲魯東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永恒公平”時指出,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在普魯士的容克看來,甚至可憐的行政區域條例也是對永恒公平的破壞。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解。(12)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公平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公平標準,封建社會有封建社會的公平標準,而資本主義社會則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標準。而且不同的階級由于階級利益的差別,對公平、公正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認為資本獲得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最公平不過的了;但在工人看來,利潤是資本家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占有的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這是剝削,是不公平的。
其實,民主社會主義鼓吹的“民主、自由、公平”等等原則,如果撇開漂亮的詞藻,抓住背后隱含的實質,應該說,他們所說的“全人類共同的價值”,不過是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戈爾巴喬夫直言不諱地承認這一點。他說:“俄國1917年革命是法國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回聲,同時也是實際實現這些崇高理想的大膽嘗試。”(13)十月革命只是朝著“法國革命宣布的人和公民的自由以及個性自由”這一目標向前邁進的一步。可見,他是把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作為全人類的“崇高理想”,并要為之奮斗的。那樣的“民主、自由、公平”,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原則嗎?西歐社會黨執政的國家的實際情況和蘇東劇變的事實都說明,把民主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付諸實施,搞的只能是資本主義,至多是做點改良的資本主義而已。
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民主社會主義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橋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民主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性質的思潮,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不僅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而且可以用實踐來進行檢驗。
在資本主義國家,民主社會主義是充當資本主義病床前的醫生,為延長資本主義壽命服務。以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西歐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曾在十幾個國家里掌過權,有的還執政較長時間。實踐表明,這些政黨始終是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政黨,它們同其他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質,只是對具體政策作一些調整,緩和一下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而已。
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有人說民主社會主義是“更好的社會主義模式”,想在中國試驗一下。其實,用不著在中國試了,蘇聯東歐國家早在20年前就推行過民主社會主義了,也就是說試過了,其實踐結果已經充分表明,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復辟,它不過是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橋梁。
我們以蘇聯為例來說吧。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言必稱改革,儼然以改革家自居。他推行的改革,貫徹了民主社會主義路線,是典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改革。通過這樣的改革,短短六年時間,蘇聯共產黨迅速由共產主義式的無產階級政黨演變成為社會民主主義式的資產階級政黨,蘇聯社會制度也迅速由社會主義制度演變成為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亡黨亡國的悲慘結局。
按照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來改造黨,把共產黨改變成了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民主黨。戈爾巴喬夫否定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主張黨要成為“蘇聯公民志同道合的自愿的聯合組織”;否定黨的共產主義奮斗目標,主張把奮斗目標改為建立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即作若干改良的資本主義制度;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黨的指導思想,主張黨內實行指導思想多元化;否定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主張“普遍的民主”、“民主的一致”;否定黨是蘇聯人民的政治核心,應起戰斗堡壘作用,主張黨應變成“議會黨”,黨的作用僅限于組織議會選舉。這一套主張徹底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完全是社會民主黨的翻版。在政局劇變過程中,戈爾巴喬夫打算跟隨東歐各國黨之后,把黨的名稱改為社會民主黨,只是由于蘇共很快就被強制解散而沒有來得及改名。由于黨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黨就變成了思想混亂、組織渙散、派別林立、毫無戰斗力的政治議論俱樂部,所以在敵對勢力的進攻面前,黨毫無反抗能力,只能束手待斃。像蘇聯共產黨這樣一個有90年歷史、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原因就在于此。
按照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來改造社會制度,把社會制度從社會主義改變成了資本主義。戈爾巴喬夫譴責現實社會主義制度是“極權的”、“專橫的”制度,要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進行全面的改造,“形象地說,要炸毀過去一切”。他認為,在原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存在壟斷:政治上共產黨的領導,意味著共產黨“對政權的霸占”,造成政治壟斷;經濟上公有制占統治地位,排除了人們對所有制的選擇,造成經濟壟斷;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居于指導地位,妨礙了“吸收世界上一切進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壟斷。這些壟斷引起了“人與政治、政權,人與生產資料、財產,人與文化的異化。”改革的任務就是消除壟斷、克服異化。具體辦法是: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輪流執政;取消無產階級專政,鼓吹“全民國家”,實行議會民主、三權分立等一整套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取消生產資料公有制,主張私有化,恢復資產階級私有制;取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求各種思想平等競爭;如此等等。這樣的改造,實質上就是完全拋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全面恢復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就是社會制度由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演變。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在改革問題上,從對現實社會主義的評價到改革最終目標的設想,完全重復戈爾巴喬夫的論調,甚至連用語都是那么的一致。
按照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來對待政治斗爭,使得蘇聯共產黨在政局劇變過程中看不清斗爭的實質,一味妥協,步步退讓,最后在一定意義上是拱手讓權。蘇聯演變是一場兩個階級、兩種社會制度的激烈的斗爭,斗爭的核心是政權問題。由于共產黨接受了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的方針,聽任和放縱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猖狂進攻。在整個斗爭過程中,敵對勢力不斷進攻,步步進逼,咄咄逼人,而共產黨卻不僅不予反擊,反而不斷妥協、退讓,直到徹底垮臺。這種現象,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是不可理解的荒唐行徑,然而卻是貫徹執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必然出現的局面。
我們黨對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的危害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蘇聯解體后,中央領導多次指出:蘇聯的變化,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證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蘇聯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歸根到底,是蘇聯黨的領導者執行了一條錯誤的路線,錯誤的方針和政策,嚴重脫離了群眾所造成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戈爾巴喬夫手里搞垮了,蘇聯搞成今天這個樣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爾巴喬夫背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包括取消黨的領導、拋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教訓深刻得很啊!
總結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我們黨一再聲明,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確立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從中國國情出發,我們鄭重表明,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14)從根本制度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同民主社會主義對立的。那些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濫言,是不值得一駁的。
注釋:
(1)[美]布熱津斯基:《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第11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列寧選集》,第2卷,第455、4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中國共產黨章程》,第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3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6)《列寧選集》,第3卷,第1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2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寧全集》,第6卷,第4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列寧選集》,第3卷,第600、6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戈爾巴喬夫:《未來世界與社會主義》,載戈爾巴喬夫、勃蘭特等著:《未來的社會主義》,第21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版。
(14)見吳邦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人民日報》2011年3月1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