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每到“兩會”前后,反國企、倒國企等唱衰國企之聲便不絕于耳。今年也不例外。
2月28日,世界銀行(以下簡稱世行)發布了《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研究報告。該報告打著給中國增長模式未來結構建議的旗號,給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出了個餿主意:“縮減龐大的國企規模,使之在運營模式上更接近商業公司。”報告建議,國有企業應該把被認為無關的業務出售,使私營企業更容易在所產生的新領域里競爭。世行行長佐利克直接提出,中國需要限制國有企業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觀點擁護者大有人在。他們認為,“縮減國企規模目前來看很有必要,因為現在國企規模太大,已經對經濟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產生了負面影響,出現了與民爭利的情況。”經濟學家胡祖六更是煞有介事地提出:“中國國企現正站在十字路口上,中國政府必須決定,自己要的是國企巨頭占主導地位還是自由市場下的創業。”
字里行間,話里話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就是私有化。
無獨有偶。與此遙相呼應的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對中國的國有企業口誅筆伐,并提出所謂的“競爭中立”原則,試圖影響中國的決策。
《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今年2月3日發表了《美國將打擊目標對準中國企業》一文。該文指出,“美國貿易官員們對美中商業沖突的核心環節──受到大量保護和補貼的中國國有企業,發起了協同攻擊。這些企業不僅在中國,也在全球競爭中正對美國公司造成沉重打擊。”
文章指出,美國國務院、國防部、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其他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們都曾頻頻向中國發出警告。而制定中的《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定》等新的貿易協定,將建立起市場準入更寬松、但對國有企業約束更嚴格的貿易俱樂部。
中國的國有企業怎么了?為何讓國外勢力如此仇視與恐懼,并將其列入打擊對象呢?
理由實際上最簡單不過,那就是護衛中國經濟的國有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了,實力越來越強了,越來越讓國外感到壓力了。這對于中國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是好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成功的,應當繼續堅持下去。如果像世行及其擁躉者提出的限制國有企業的規模與發展,實現私有化,其結果就是打壓國企、削弱國企的力量,沖擊中國的經濟安全與百姓的利益,而最終的受益者就是國際資本,俄羅斯私有化的教訓就在眼前,中國萬不可蹈其覆轍。
對于當前中國來講,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不是反壟斷,更不是私有化,而是要做強做優做大。
因為,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一批實力較強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但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組織結構分散,與外國大型跨國公司競爭很容易敗下陣來。這樣的危機正在向中國傳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行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因此,只有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才能滿足這種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實踐也證明,凡是國有企業居于主導地位的行業,經濟安全就有保障;凡是國有企業被改制、被私有化的行業,經濟安全狀況就堪憂。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國有企業怎能拆分,怎能私有化?中國國有企業肩負的歷史使命與現實重任,是其他任何一類企業制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中國國有經濟未來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在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國有經濟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經濟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等改革思路下,努力壯大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而不是限制其發展,更不是私有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