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張意軒文章:《中國糧食50年來首次“八連增”》。文章指出:2011年中國的糧食再獲豐收,總產跨上1.1萬億斤的新臺階,達到11424億斤,比2010年增加495億斤。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文章分析了“八連增”的重要機理,即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從2004年的2626億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萬億元左右;取消農業稅,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糧食直補等“四補貼”資金由2004年的145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1406億元。也就是說,是政策因素促進了中國糧食的連續增加。
糧食增收科技貢獻中,國家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組織全國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非常遺憾的是,在中國連續取得糧食“八連增”這一世界奇跡的科技貢獻里面,找不到轉基因的影子。事實上,糧食增產絕對不能、也不可能有轉基因的貢獻。中國農業部早就宣布,中國沒有種植轉基因作物,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這就是說,我們沒有啟動轉基因技術武器,也實現了糧食“八連增”。
糧食增收科技貢獻中,國家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組織全國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非常遺憾的是,在中國連續取得糧食“八連增”這一世界奇跡的科技貢獻里面,找不到轉基因的影子。事實上,糧食增產絕對不能、也不可能有轉基因的貢獻。中國農業部早就宣布,中國沒有種植轉基因作物,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這就是說,我們沒有啟動轉基因技術武器,也實現了糧食“八連增”。
而在啟動轉基因重大專項時,他們向國家要錢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轉基因能夠增產。如黃大肪就曾經指出:2020年我國糧食要比現在增產10%,而過去10年中國糧食增產僅為2.5%;常規育種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是單靠常規育種不行;就目前全球資源少人口多的現狀來說,轉基因是解決糧食短缺現狀“唯一可取”技術;就中國制定的2020年新增糧食一千億斤的具體目標來看,轉基因技術商業化也是必由之路。
然而,轉基因專家的說法是存在大量水分的,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依靠轉基因增產都是一個良好的愿望而已。這是因為:
第一,轉基因僅占糧食構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種、密、保、管、工”8個方面,即毛主席強調的農業‘八字憲法’。轉基因僅在‘種’上做文章,其它要素則以生態和人為因素為主。由于種地不賺錢,農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養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30年來,我國耕地退化程度已遠超過過去上百年。恢復地力需要大量有機肥還田,并采取精耕細作農耕方式。轉基因是在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賴,地越種越瘦,并增加了生產成本。
第二,轉基因作物并不增產。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過去的300多公斤/畝,提高到700多公斤/畝,現在逼近900公斤/畝,那才是真增產。轉基因品種只是對蟲害有所控制而已,其畝產量如果多種幾代就越來越低。美國是轉基因最多的國家,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但該國糧食總產僅3.63億噸,遠低于中國5.01億噸;其單產也不行,中國糧食單產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耕地還比中國多11億畝,為什么其糧食無論單產還是總產,反而不如中國呢?答案就在于“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自然界中從來就不存在增產基因,事實上,當面對政協委員的提問時,某轉基因專家坦言“轉基因不能增產”。
第三,我國糧食產量難以提高的因素在人而不在技術。糧食產量的決定因素,一是單產,二是播種面積。在單產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種面積或播種季節減少導致產量下降。上世紀50年代,糧食單產很低,多年徘徊在100公斤/畝左右。在這一階段,決定糧食產量的主導因素是播種面積。1962~1995期間,中國政府加大對農業投入,尤其是實施 “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迅速增長到283公斤/畝。打那以后,糧食單產增幅變慢,一直徘徊在 300公斤/畝上下,并一度由2006年的314.4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286公斤,重新回到上世紀50年代播種面積決定總產的循環。因此,過去10年中國糧食增產僅為2.5%,不是品種不行,而是農民不愿意種地。
第四,不能回避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帶來的風險。生物安全委員會大部分專家來自轉基因領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懷疑。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后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在這些確定前提下,我們帶頭將Bt基因轉入13億人的主食,害莫大焉。DDT剛發明的時候是作為高新技術出現的,發明人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后來發現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被禁止使用。如果發現農藥出了問題,可以不生產,不使用,但轉基因生物出了問題,則根本無法控制,所轉移的基因根本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總之,制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農民不愿意種地,恢復耕地質量乃是比推廣轉基因作物更為緊迫的任務。轉基因作為高技術儲備我們可以搞,但進入食物鏈還是要慎重再慎重。絕不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公眾利益和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54195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