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卡夫丁峽谷;從容應對
跨越“卡夫丁峽谷①”[注釋 ①卡夫峽谷在古羅馬的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在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團,并侮辱性地強迫他們通過“軛形門”,從此便有了“通過卡夫丁軛形門”的說法。]的設想,是1877-1882年間,馬克思在研究和回答作為封建專制的沙皇俄國能否通過革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時而提出來的??缭健翱ǚ蚨{谷”意即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后來的俄國革命和中國等東方國家果然做到了這一點。鑒于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的非正常狀態,按經驗它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負作用,所以,筆者對人口老齡化也視作“卡夫丁峽谷”,并表述如下看法——
1 如約而至:中國人口發展進入“卡夫丁峽谷”的歷史必然性
人口老齡化,通常是指,在一個人口總體中,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斷增加的過程。目前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超過國際社會公認的老化標準:200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0%;或者說,65歲及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我認為這是勢所必然不可避免的。
1.1中國大力控制人口增長必然導致人口年齡結構老化。20世紀70年代初,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必要性,于是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急剎車”式地控制人口增長,首推“晚、稀、少”生育政策;1982年黨的十二大又將計劃生育列為基本國策,并一以貫之堅持不懈。至今30多年來,中國少出生了3億多人口。其間生育水平(TFR)已從1971年的5.44下降到目前的更替水平(2.1)以下(確切地說,已下降到1.8以下)。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人口年齡結構也出現了以下變化——
表一
時間 0-14歲人口% 60歲及以上人口% 年齡中位數
1982年“三普”時1990年“四普”時2000年“五普”時 33.627.722.9 7.68.610 22.925.330.8
資料來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5期載武潔《2002年中國人口狀況》以及第三、四、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試想,如果我們不控制人口增長而保持正常的人口年齡結構不變,那么中國目前至少是16億人口,往后還要增長多少億人口不可預料。如此而已,其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影響,就目前13億人口的狀況而言,將不堪設想。所以,在這一層意義上講,中國選擇了控制人口增長就選擇了人口老齡化結局,無可規避。
1.2社會進步促使人平壽限延長,而人平壽限延長又推助了老年人口規模膨脹,以及與出生率下降相對應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擺脫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和社會長期戰亂、動亂的局面,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這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包括老年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往后生產進步,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享受的福祉越來越多(包括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于是全社會人平壽命不斷延長:1949年的40余歲一直上升到目前的70多歲。死亡率下降和人平壽限延長從一個方面推助人口膨脹,包括老年人口規模膨脹。從“一普”到“五普”,我國60歲及上人口分別是,1953年為4154萬,1964年為4225萬,1982年為7664萬,1990年為9697萬,2000年為1.3億。21世紀上半葉,由于健康老齡化的進一步實施,人平壽限有望再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將加速增長(我國目前老年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是出生率的3倍),因此,未來三、四十年間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還將突破2億、3億、4億,老年人口的份額最終將占到1/4,即每4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而且高齡化趨勢明顯(姚遠,2001;鄔滄萍,2003)。這都是空前的歷史性的。
這種狀況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反言之,社會進步不致如此那是不可能的。
2 通過“卡夫丁峽谷”前的心理預約:平靜看待中國人口老齡化
2.1中國人口老齡化有世界為伴。世界人口增長史表明,20世紀是世界人口暴增的世紀:從世紀初的16億增長到世紀未的61億。該世紀連續突破了第二、三、四、五、六個10億,新增人口約占61億人口的74%。而且,10億與10億之間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以至于50億人口增至60億人口只用了12年時間(1987—1999)。這的確是一種“爆炸性”增長趨勢(資料來源:喬曉春等編著《人口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國是世界的一員,在世界文明進程中,中國人口增長與世界同時起步:從1650年清初的5000萬人口增加到目前的13億人口,300年間增長了26倍(而世界只增長了6倍)。若以1950年為起點作比較,中國與世界增速相同:都約為2.4倍。雖然中國由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搞“急剎車”式的控制人口增長,人口轉變快,人口老化也快,但總起來是“老齡化世界中的老齡化中國”:未來中國老年人口達25%,預計世界也在21%(聯合國世界老齡大會,2002)。按照鄔滄萍教授的研究,未來中國是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但并非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分別為29.3%、21.7%,仍低于發達地區的33.5%、26.8%,遠遠低于日本的42.35%、36.4%,也低于韓國和新加坡等新興國家。
2.2從中國人口“老”化實際出發考察問題,中國人口老齡化沒啥不得了。首先,雖然2000年起中國步入了年老型人口結構階段,但不等于到60歲的人都老了。我們知道,以60歲作為老年人的起始年齡,這一標準是1980年代初聯合國在其1956年規定65歲作為老年人起始年齡基礎上又添加的一個標準,這種作法明顯有悖于實踐,特別是在中國。目前我們都承認,我們這一代五、六十歲的人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同齡人相比,都顯得健康年輕和有用。筆者作為50多歲的見證人之一,憑證憶,20世紀五、六十年代50多歲已成佝僂老人者隨處可見(我的祖母象我這般年紀已經病弱過世),而如今70多歲仍思維敏捷健步如飛者比比皆是。所以我認為,“水漲船高”,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人平壽限的再延長,60歲成為中年年齡的年代已經到來(就中國和發達國家而言)。由此看來,60歲作為老年起始年齡的作法正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可喜的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60歲劃為中年年齡段)。其二,要注意到中國的“人造老化”現象。中國由于人口和勞動力嚴重過剩,實踐正在與理論“二律背反”:事實上不僅限于60歲及以上的人口老了,還有,從養育角度而言,目前全社會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費者已在2200萬人以上,加上吃失業保險金者,加上40多歲、50多歲“內退”者(還有原來30多歲“病退”的),加上我們的社會講究“年輕化”致極,許多單位用人是超過35歲者不要(這種搞法,無疑使35歲以上者都“老”了);此外,眼下黨和政府又在農村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救助活動,這使得社會上被養育的人群還在擴大。這些說明,我們“養老”早已不僅限于60歲及以上者了,而是一種“既養老又養小還要養少”局面。其三,應解放思想,看到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正面效應。不可否認,人口老齡化不好,有負面效應,一般是,增加撫養負擔,導致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使社會有可能顯得保守、沉悶、缺少活力等。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人口老齡化也有其不可忽視的正面效應。從實際看,主要有:一是,人口老齡化意味著有價值的勞動力資源增值。我們知道,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成材成器需得幾十年的“磨合”。日本人將人的老年階段稱作“熟年”,可想而知,這個“熟年”的延長無疑是有價值的勞動力資源自然增值,同時也使得社會培養新增勞動力成本減少或下降。這未必不是好事。二是,意味著一個成熟社會的到來。一個社會老成持重者增多,加之就業率提高,將使那種正常年齡結構或曰年輕型人口年齡結構社會中處于“社會化”階段的人群減少,相應地,青少年“行為出軌”現象也將減少,有利社會穩定。三是,預示著人口規??s減的時代即將到來,有利緩解人口壓力。四是,還可促使老年就業以及老有所為及其“成功老齡化”(穆光宗,2002)的進一步實現,這對于一些老年人“實現老年價值”的追求以及減輕社會供養負擔應都是好事。不僅如此,筆者還認為,目前我們的國家如前所言“既養老又養小還要養少”的不正常狀況也可望趨于正常。
3 從實踐出發:從容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
我認為,面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有一個從實踐出發還是從理論出發考慮解決問題的態度取向問題?!湟馐侵?,是從實際分析解決問題?還是從中國人口轉變怎樣、總和生育率如何、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標準框定的人口現象怎樣思考解決問題?對此,我主張取前一種態度。不僅如此,“從實踐出發”可作進一步理解。2003年,數學大家吳文俊先生在談中西方數學的異同時說:我們學現代數學即西方數學,主要內容是“證明原理”;而中國古代數學根本不考慮定理不定理,主要內容是解方程,即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使我頓悟到,我們研究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也應如此(我在前面已嘗試做到了這一點),這樣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否則,用理論去框現實去“證明原理”(恕我直言,依我看,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作“證明原理”即在證明按標準如何老化得不得了的工作),得出的結論只會把我們引入迷途,進而使我們解決問題的努力“南其轅而北其轍”。因此,求證原理脫離實踐進展的研究法應改為解方程研究法,竊以為。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能感受到當前沉重的就業壓力、解困壓力和社會保障壓力,以及“既養老又養小還要養少”的殘酷社會現實,這些都說明“人口過多仍是我國首要的問題”(2000年中共中央8號文件語),即人口過多仍是主要矛盾。鑒于此,筆者認為還是要抓主要矛盾破解問題,不能頭發胡子并重抓或主次矛盾顛倒抓。值此筆者建言,我國當前尚不宜走“調松生育政策使人口年輕一些”之路。什么時候可調松生育政策?我以為這應在中國人口長遠目標確立后(譬若7-10億為好),視情況而定;而不能在長遠人口目標未定的情況下,中途憑理論憑“本本”亂建議(如說把總和生育率調至更替水平)。到此,我呼吁全社會調整心態面對“卡夫丁峽谷”,從中尋求化解之策以求通過:
其一,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消除“人造老化”現象和減少被供養人口的堆積。
其二,其中要注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和老年人才資源,讓純被養人口部分轉變為自養人口或作貢獻人口。
其三,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觀要與時俱進,不能抱著“正三角金字塔年齡結構才是正常的”觀念不放,本世紀也不要追求恢復到那樣。到底如何辦?應納入中國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整體考慮和定位(這個問題,當前國家組織的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應加以解決)。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139,435-437,637
2、許慶樸,李愛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源.人民出版社,2002;32
3、首屆全國中青年學者老齡問題學術討論會主題報告:老齡化的中國.會議組織委員會.1999;10,北京
4、人口研究編輯: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透視.人口研究,2001;5
5、鄔滄萍,王琳,苗瑞風.從全球人口百年(1950~2050)審視我國人口國策的抉擇. 人口研究,2003;4
6、陳功等編譯《國際老齡行動:從維也納到馬德里》.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3
7、穆光宗.老年發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略的基本框架.人口研究,2002;6
8、吳文俊.東方數學的使命.光明日報,2003;12,16;B1版
9、李慧波.長壽的社會難題.百科知識,2004;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