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蘋果iPhone4S正式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市,這比歐美晚了90多天。而此前,強生公司22次產品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沃爾瑪、麥當勞等在國內外實施雙重產品標準……在經濟增長強勁的中國市場,外資企業“傲慢”的底氣何來?到底是誰“寵壞”了這些洋品牌?
消費者頻遭跨國公司“耍大牌”
新產品上市時間明顯滯后,是一些跨國公司對待中國內地市場的表現之一。
1月13日,中國內地與安圭拉島、巴布達、玻利維亞等共同成為全球第三批迎來蘋果iPhone4S正式上市的市場。此前,iPhone4S已于去年10月14日在美、英、日等7個國家率先發售。隨后1個月內,韓國、香港等22個國家或地區也加入上市行列。
中國內地市場的這一“待遇”似乎已成為一種“蘋果式”慣例。據蘋果公司官網公布的數據,蘋果的iPad第一代在美國發售后167天才登陸中國內地。許多“果粉”抱怨說,蘋果公司的這一安排,與中國消費者對其的貢獻很不相稱。
另一個突出表現是,一些登陸中國的國際品牌,對產品質量缺乏責任意識。
據統計,從2009年至今,來自西班牙的知名服裝品牌ZARA已經至少7次被各地工商抽檢質量不合格。然而,ZARA并不是唯一成為“質量黑榜常客”的知名品牌。范思哲、路易威登、巴寶莉、阿瑪尼、香奈兒、迪奧等國際大牌都曾在中國抽檢質量不合格。許多知名服裝品牌甚至沒有在中國設立統一的售后服務電話,提供售后服務和退換貨的規定也很苛刻。
與此同時,“宜家窗簾因存在勒死兒童風險在北美地區召回,但在中國并不召回”“豐田汽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一些跨國公司的產品問題被曝光后,在國外市場立刻補救,但在中國卻以“產品符合國內標準”為由不了了之。
還有一些跨國公司則對維權呼聲視而不見。
過去一年里,面對公眾的各種質疑,眾多國際大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拖”字訣。所謂的賠償、處罰等公眾關心的維權問題,大多“潦草收場”,甚至不了了之。“違法成本低”助推跨國公司“耍大牌”
一些國際品牌為何在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首先,缺乏競爭讓處于壟斷地位的洋品牌有恃無恐。
電信專家、北京計世資訊副總經理郭海濤說,盡管中國市場對蘋果極其重要,但蘋果從心態上卻不重視中國。因為它“仗著產品好”,感覺可以“有恃無恐。”
同樣,其他不少洋品牌的“拖字訣”也頻頻奏效。因為質量等問題短期內還難以撼動其地位。屢上黑榜的ZARA專賣店中,黃金時段試衣間門口仍然排著長隊。
其次,處罰標準中外有別讓洋大牌感覺不到“痛”。
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春泉認為,中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低,是國際品牌屢次“犯險”的主因。而在歐盟,觸犯反壟斷法規的公司最高將被處以相當于違規年營業收入10%的罰款。2011年4月,日化巨頭聯合利華和寶潔公司因操縱洗衣粉價格遭歐盟反壟斷機構處以近3.2億歐元罰款。
相比之下,一些“洋大牌”在中國即使出了質量問題或欺詐案件,罰單往往只有幾十萬元,根本感覺不到“痛”。堪稱國內處罰“大單”的沃爾瑪連鎖店銷售假“綠色豬肉”案,最終罰款也只有269萬元。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有意無意地“寬容”,導致對洋品牌監管力度較弱。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就業、稅收、GDP等考慮,為一些國際品牌提供了“超國民待遇”,甚至在其涉嫌違法之后疏于監管。打破洋品牌的“超國民待遇”
如何狙擊外資企業責任“中外有別”?有關專家認為,不僅需要消費者觀念的改變,更需要提升法律威懾力,提高監管主動性,從制度上保障消費者和勞動者的權益。
劉春泉表示,政府應立法規范跨國公司濫用勞務派遣等行為;同時應借鑒國外經驗,對不誠信企業提高處罰門檻,大幅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
“監管部門應引導企業認識到合法與誠信是市場的底線,更要正視消費者的感受。”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建議,在用“硬規則”對不誠信的企業進行制約之外,也需營造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
有關專家指出,一些跨國公司“耍大牌”也是中國消費者“寵”出來的。上海大學教授顧駿呼吁,不管是哪兒的產品,消費者應從品質和服務出發理性選擇,“盲目崇洋”的消費觀不可取。
洋品牌為啥這么“牛”?
日期:2012-01-13作者:admin點擊:27
2011年夏天,隨著渤海漏油事件、豆漿、用油、骨湯以及“漢堡暴曬”和“蛆蟲雞翅”等問題的接連爆出,以康菲公司、肯德基、麥當勞、味千拉面等為代表的跨國企業、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遭遇了空前的公關危機。盡管面對著公眾和媒體的口誅筆伐,這些洋品牌的反應卻令人玩味:拖延、怠慢、推卸責任……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洋品牌的信賴度依舊不減,而監管方對問題企業的處罰也如隔靴搔癢。是什么原因讓跨國企業在出了問題后仍能巋然不動?中國市場的洋品牌為啥就能這么“牛”?消費者、企業、監管機構對此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消費者:從品牌忠誠到品牌迷信
17日一大早,北京長椿街路口的麥當勞餐廳和往常一樣人頭攢動,川流不息。近期出現的“漢堡暴曬”和“蛆蟲雞翅”問題似乎完全沒有影響人們對麥當勞的信任。
正在排隊等候的張先生在被記者問到最近曝光的蛆蟲雞翅等事件是否對其購買行為造成影響之時說:“應該沒有太大影響,頂多最近不買雞翅了吧。麥當勞全國有那么多家店,一天不知道得賣出去多少東西,有問題應該也只是極個別的案例,整體應該還是信得過的。還是得說,人家牌子做得大,不吃這個就沒得選了。”
同樣的情景還出現在不到一公里外的宣武門肯德基餐廳里。盡管豆漿是用豆漿粉沖調的,盡管炸雞用的食用油存在反復使用的嫌疑,但這依舊沒能影響人們購買肯德基的熱情。“比起路邊的小吃攤,肯德基還是更讓人放心些吧。”剛剛買了一份早餐的劉女士告訴記者。
不可否認,與永遠看不到后廚的中式餐廳相比,洋快餐顯得更加透明和規范,其大力推廣的營銷理念也將自身的形象塑造的時尚和現代。自上世紀80年代洋快餐登陸中國內地以來,二十多年間,它的味道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價格始終不菲,不過對于不少中國消費者而言,在這里消費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信任和感覺。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表示,一直以來,很多跨國公司的洋品牌產品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是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觀接受度高的“高端產品”,對于這些產品,消費者在客觀上愿意接受比國內同類型產品更高的溢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消費者認為相比國內品牌,洋品牌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更好的產品質量、更嚴格的標準。而此次一批洋品牌產品接連出現問題,說明消費者在為洋品牌產品或服務支付更高溢價的同時,并沒有獲得與之相稱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這值得關注、值得思考,更值得警醒。
“對于消費者來說,不要盲目崇洋媚外,洋品牌一定好?未必!這些事情暴露后,值得消費者再度思考,也給了消費者重新選擇,為內資品牌產品投票的機會。”劉俊海說。
企業:國貨不太給力 洋貨壟斷市場
國人熱捧洋品牌的背后固然是有非理性的消費觀在作祟,但這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令更多消費者“望而卻步”的是本土品牌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和不盡如人意的用戶體驗。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嘆:“不是我不愛國,是國貨自己不爭氣啊!”
7月底,香港雀巢奶粉又出現了含菌超標問題。雖然近年來雀巢等進口奶粉品牌屢屢發現質量問題,可是人們對“大頭寶寶”和三聚氰胺的擔憂未消,只能無奈地把洋品牌作為消費首選。
據海關總署2011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奶粉質量優于國內奶粉,大部分消費者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進口奶源奶粉或通過網購等方式購買國外原裝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國內消費者更加信賴洋奶粉,高端乳制品的可替代性下降,導致洋奶粉的市場地位更加無可撼動,國內乳制品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致使當前洋奶粉已壟斷一線城市市場,美贊臣、雀巢、惠氏等洋品牌已占據國內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80%以上的份額。
競爭是保障商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同類產品競爭激烈市場中,商家會主動地嚴格把關產品質量,但對于那些已構成行業壟斷的洋品牌來說,沒有了競爭約束,企業很可能會放松自律要求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同時還能有恃無恐。
事實上,除了乳制品行業,在日化、食品、快餐、食用油、汽車、家用電器等許多與普通消費者密切相關的行業領域都存在著外資洋品牌的壟斷現象。對市場的控制,使得洋品牌在出現質量和服務問題后能有更大的處理空間、更小的競爭壓力,也助長了其面對消費者質疑時的強勢態度。
“頻頻出現的洋品牌問題事件,為內資企業贏得了獲得更多消費者支持的機會。對于內資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奮起直追的好時機。”劉俊海表示,不過內資企業能否抓住時機,建立信任,還要看是否能盡快解決好自身存在的問題,練好內功是關鍵。
監管:機制不健全 處罰不公平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發生后,英國石油公司需出資200億美元建立賠償基金。和英國同行相比,導致蓬萊19-3油田溢油事件的美國康菲公司無疑太幸運了——沒有巨額的罰款、沒有相應的賠償、沒有遭到集體訴訟……
盡管如此,康菲公司對溢油事件的處理態度依舊倨傲:公司在溢油事件約一個月后,才對外公布通報;并且在事發的兩個月中,康菲未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造成這種中外雙重標準的原因,說到底還是中國自身監管機制的缺失和監管理念的落后。
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表示,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于外資品牌企業存在“過度保護”。即便在國家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背景下,這種現象還依然存在。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洋品牌出現損害消費者權益現象或行為時,不少地方相關部門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上采取不聞不問的消極、被動態度。重企業不重人,重經濟效益不重社會效益的思維根深蒂固。
除此之外,在法律制度建設、執法層面存在的漏洞,同樣助長了跨國企業的強勢。在2010年的豐田全球召回事件中,豐田公司需要支付美國政府5000萬美金的罰款,而中國消費者只有部分人千辛萬苦才爭取到人均300元的代金券作為補償……
董正偉結合其曾經所作的幾起針對外資品牌的維權案例說,在我國,對于單個消費者來說,向大型外資企業維權,孤軍奮戰太難了。向地方行政機關投訴,很難獲得受理,即便受理,通常也是石沉大海,解決遙遙無期;起訴到法院,也很難獲得支持。近年來,關于外資品牌快餐食品安全、外資企業違法違規用工的案例層出不窮,但很多都沒有得到合理、合法的解決,而是不了了之,這影響了消費者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的信心,也客觀上降低了一些違規企業的違法、違規成本,助長了一些外資企業的違法、違規,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效應。
劉俊海認為,對于內外資企業,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應一視同仁嚴格監管。“執法、司法層面的一些寬容態度,越是心慈手軟,越是助長企業違法違規,不利于建立中國嚴格監管的國際形象,也不利于跨國公司成長。”
來源:新華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