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20年轉基因技術研發經費30倍于生態農業 綠色和平呼吁政府加大水稻生態農業資金投入
北京,2011年12月27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于今日發布了《2011中國水稻生態農業報告摘要及經費對比》(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自1986年以來,轉基因技術得到了累計約210億元的國家財政投入,是同期生態農業獲得的7億元投入的30倍。《報告》同時對五個稻區的實地研究表明:高效的生態農業模式可在保持水稻產量的同時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綠色和平建議有關部門重估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投入政策,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以實現水稻生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轉基因技術在環境影響、人體健康、以及國家糧食安全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因素;而已有的實際案例已經表明生態農業在產量穩定性、成本控制、食品安全和環境健康方面的多項優勢。目前,中國對這兩種農業發展技術的財政支持顯然不合理。這相當于將13億人的口糧押寶在一個巨大的問號上,”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說。
今年10月底以來,綠色和平通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等方式,結合對農業部、科技部和統計局等部門公開的農業科研項目經費的研究統計,結果發現,自1986年以來,轉基因技術得到了累計約210億元的國家財政投入,而同期生態農業只獲得不到7億元的投入。
同時,綠色和平與五位生態農業專家合作,分別對中國五大水稻生產區(華東、華南、西南、東北和華中)的水稻生產現狀和綠色防控技術效果進行調研,并分別撰寫調查報告。五個稻區的實地調研發現,生態農業技術的綜合利用可以在大幅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同時有效控制病蟲危害損失。以華中稻作區為例,生態農業技術的集成推廣應用使大面積水稻生產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水稻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農業部于2011年12月26日發布了《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的發布顯示出農業科技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其中涉及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和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工程,但是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作為重大關鍵技術攻關仍然被擺在重要位置,真正在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方面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生態農業卻在各個稻作區顯示出防治水稻病蟲害的優勢,這一模式才應該成為我國水稻生產的發展方向,”方立鋒說,“但是,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培訓推廣等多方面的不足,正阻礙著水稻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為此,綠色和平呼吁,中國應當暫停任何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進程,重新評估現有轉基因研發投入政策,將現有巨額轉基因研究經費向生物安全評估研究轉移;同時,加大生態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對生態農業技術和模式的研究予以專項支持;并推進現有生態農業技術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廣,加大農戶的培訓和政策補貼力度。
華東稻作區篇PDF下載
華南稻作區篇PDF下載
西南稻作區篇PDF下載
東北稻作區篇PDF下載
華中稻作區篇PDF下載
【報告下載】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publications/reports/food-agriculture/2011/eco-rice-rpt/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
物。水稻生態生產模式的運用對減少環境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為了解中國水稻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尋找未來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國
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于2011年委托國內五位生態農業專家分別對中國五大水稻
生產區(華東、華南、西南、東北和華中)展開調研,撰寫出各個稻作區的生
態農業報告1。此報告集中總結了五大稻作區的水稻生產現狀及問題,闡述了現
有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在防治病蟲害和減少農藥使用上的優勢,并對水稻生態農
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隨著生物技術的興起,轉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減少農藥使用,增加產量,解
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出路。但是,越來越多的田間種植案例表明轉基因作物
問題重重,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綠色和平同時還分析了近二十年
來,中央國家財政對于轉基因和生態農業的研究投入的經費對比,發現在轉基
因作物的研發方面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但對于生態農業的投入卻相當少。因此
希望中國在未來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態農業的研究和推廣,支持安全、環保
和可持續發展的水稻生產模式。
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