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中國民兵從毛澤東時代3000萬減至800萬
2011年12月17日 來源:新京報
本報訊 (記者邢世偉)昨日,記者從國防部獲悉,經過30多年的調整改革,中國民兵數量從3000萬減至800萬人。
國防部方面稱,經過30多年調整改革,中國民兵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000萬人壓減至800萬人,調整組建支援保障軍兵種部隊作戰的民兵分隊逾40萬人,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力量。
據統計,目前每年有近20萬民兵常年在陸海邊防線上巡邏執勤,9萬民兵守護鐵路、橋梁和隧道,600多萬人次民兵參加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資料】
中國民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后備力量。
隨著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民兵組織已由單一的步兵發展成為包括高炮、地炮、通信、工兵、防化、偵察以及海軍、空軍等專業技術分隊在內的基干民兵隊伍。
改革開放30年:民兵由3000萬壓減至800萬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作者:王永盛 高軍 解放軍報記者 劉萬平
血火中誕生
風雨中長成
戰歌中走來中國民兵
支前的車輪
勝利的槍聲
歌唱著我們光輝的歷程
……
——摘自《中國民兵之歌》
在神州大地上,有一支特殊的武裝力量。
這支力量,寓兵于民,亦民亦兵,故名“民兵”。這支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群眾武裝組織,是我國“三結合”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后備軍!這支力量,隨著我國工農運動的迅猛興起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書寫了絢麗多彩的壯美篇章,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重視和加強民兵建設,是我們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的戰略選擇。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光輝論斷。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民兵就是要提到戰略地位”。面對新軍事變革蓬勃發展,江澤民明確指出“走精干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后備力量相結合的道路,是建設現代化國防的必由之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指出,要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建設一支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的強大后備力量。
民兵從誕生之日起,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民兵工作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在改革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走出了一條適應形勢發展、體現時代特征、符合自身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廣大民兵充分發揮人數眾多、組織嚴密、突擊力強的優勢,在邊境反擊作戰、反恐維穩、守邊固防中敢于擔當,在急難險重任務中勇挑重擔,在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建功,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過30多年調整改革,基干民兵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000萬人壓減至800萬人,調整組建支援保障軍兵種部隊作戰的民兵分隊逾40萬人,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力量——
轉型:從“龐大”走向“強大”
1978年7月,在我國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背景下召開了全國民兵工作會議,掀開了民兵建設的新篇章。從此,民兵建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勢而變、積極轉型——由準備早打大打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1981年,中央下發文件,對調整民兵組織作出部署,取消了縣編民兵師、公社編民兵團的規定。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后備力量義無反顧地邁上了精簡的道路。1985年,中央確立了民兵建設服從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指導思想,提出“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抓好重點、打好基礎”的工作方針,壓縮基干民兵組訓規模。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引發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深刻變革。為適應形勢任務發展變化,1991年,中央下發文件,明確了新時期民兵仍然是一支重要戰略力量,是進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基礎,確立了民兵工作“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適應國防建設需要”的指導思想。1997年,總部對深化民兵調整改革作出部署,首次提出編組軍兵種部隊戰勤保障分隊,隨后在福州、大連、蕪湖等地召開了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民兵建設座談會,邁開了軍兵種民兵分隊建設的步伐。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就業方式的深刻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流動人口大幅增加,給民兵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總攬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及時對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作出決策部署,民兵組織進一步由農村向城市拓展,由生產企業向行業系統、科研單位和院校拓展,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拓展,使民兵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建設重點更加突出。
一次次調整,無不充滿與時俱進的創新!
一次次創新,無不奏出鏗鏘有力的旋律!
今天,我國民兵組織力量結構得到明顯優化。基干民兵數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000萬減至800萬,新組建保障軍兵種作戰的民兵專業分隊已逾40萬人,快速動員與遂行任務能力顯著提高。經過30多年轉型發展,這支龐大的后備軍已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戰略力量。
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使民兵政治工作發揮出“生命線”的作用,確保民兵隊伍始終聽黨指揮。“第一書記”紛紛走上前臺述職,成為新形勢下落實黨管武裝的有效形式——
魂魄:永遠凝聚在黨旗下
民兵的歷史,孕育在黨的歷史發展中,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光榮的歷史、戰斗的歷史。
黨管武裝,是民兵建設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省、市、縣黨委書記兼任同級軍事機關第一書記,是黨管武裝的“第一責任人”。上個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就多次強調加強民兵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普遍健全完善黨管武裝工作機制,堅持落實黨委議軍、武委會例會等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2002年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見》規定:“兼任軍分區(警備區)、市轄區(市)人民武裝部黨委第一書記的市、市轄區(市)委書記每年要向上級黨委軍事部進行‘黨管武裝工作述職’并形成制度。” 從那時起,“第一書記”紛紛走上前臺,匯報履行黨管武裝職責情況,成為新形勢下落實黨管武裝工作的一種有效形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形勢任務發展變化,民兵建設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確保民兵思想政治純潔可靠,中央及時對民兵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召開了全國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會議,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的意見》,頒發《民兵政治工作規定》,為民兵思想政治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在繼承中創新,在改革中發展。強有力的領導,使民兵政治工作始終發揮著“生命線”的作用,成為凝魂聚神的法寶。
據統計,目前我國處于流動狀態的民兵預備役人員占總員額的65%。如何抓好流動民兵的教育,使其始終高舉旗幟,聽黨指揮?
圍繞這一課題,從“十一五”開始,省軍區系統在運用傳統手段開展教育的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營造交流式、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引導民兵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江蘇無錫等地開辦了“網上課堂”,寧夏銀川等地設置了“綠色方陣QQ群”,河北邢臺等地建立起課堂、報刊、廣播、影視、網絡、主題實踐活動“六位一體”機制。去年以來,還把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向民兵組織延伸,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兵”的觀念。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非公有制企業設立武裝機構、建立民兵組織,成為又一道時代課題。近年來,各地按照中央精神積極探索,形成一些有益經驗,如:堅持在黨組織健全的非公有制企業編組民兵隊伍;街道黨組織對中小企業抽編人員組建的民兵隊伍進行管理;地方黨組織向非公有制企業派駐黨務工作者,兼任民兵分隊指導員。在此基礎上,各地認真落實“建用分離”原則,嚴格掌控民兵使用權,確保武裝工作不偏“航向”、不離“軌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