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要我們怎樣“研究”美國文化?
17屆6中全會出臺繁榮文化決議,左右兩翼都很關注。可以看出,中央力圖改變如今喪失民族立場和道德底線的文化現狀,是大好事。自提出“一手硬一手軟”現象以來,人們看慣了不斷出新的振興繁榮,所以這次也無多大期許,反響并不熱烈。但是,揚湯止沸畢竟比堵住排氣閥好,不能治本治治標也不失為一個“次優選擇”,故人們還是持歡迎態度。而右翼買辦連治標也不依不饒,廣電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亦不過強調反對“過度娛樂化”耳,馬上就面臨一個是不是“限娛令”的質疑,正如山西稍微整頓煤礦,精英立馬發出一片反對“國進民退”呼喊。“國進民退”乃共產黨人立黨的根本宗旨,如今居然像偷漢老婆一樣見不得人,這就是我們30年打造的文化環境!重慶“唱紅打黑”與減少廣告自然更是“走回頭路”了——這樣的文化環境也只配孔慶東式的熱罵。
這就是李君如《美國文化現象值得研究》宏文出臺的背景,《廣州日報》11月14日刊出,《報刊文摘》11月23日轉載。
文雖不長,但很有分量。因為:李先生是中共高級黨校副校長,翰院智囊身份不同尋常,一也;觀點很“普世”,有代表性,二也;右翼的話語策略,或者說他們糊弄國人的伎倆,也很典型,三也。故略作評介。
李君如不像茅于軾那樣張牙舞爪,為文有點含蓄蘊藉。標題謙虛曰“研究”,有點躲躲閃閃,但這個時候抬出美國老板,本身就是導向,從全文看,他是把美國文化奉為中國轉型接軌的最高范本。
“美國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既沒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沒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傳承。但是,它的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影響力”“獨一無二”,了不得。然而,“影響力”“獨一無二”,就是先進文化么?
這是富豪權貴的霸道邏輯,是買辦漢奸的奴才邏輯!
在這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的年代,在這資本全球化的年代,在這殖民文化卷土重來瘋狂猖狂的年代,“獨一無二”只能說明美國文化是當今的霸權文化,是資本文化和殖民文化,是國際共運遭到空前挫折、資本反動空前囂張年代的反動文化,與“先進”何干?
李君如作為中共最高黨校的副校長,竟然出此不見階級立場和民族立場的高論,真匪夷所思。
李君如的“研究”,實際上是用美國的霸權殖民文化改造中國,為官僚買辦階級張目,為中國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進一步殖民化構筑上層建筑。
戈爾巴喬夫新思維、葉利欽休克療法、伊拉克搜索、利比亞禁飛、南聯盟炸館、米洛舍維奇、薩達姆和卡扎菲的“斬首行動”、劣等民族吃轉基因、為洋人打工一百年不動搖、霸權高于主權、哈耶克、亨廷頓、夏志清、張五常、李洪志、方勵之、熱比婭、達賴喇嘛、余杰焦國標……都是這“獨一無二”“影響力”的“先進文化”的輝煌閃光。
歷史唯物論,階級分析,社會主義,早就已經被買辦精英窒息腳底下,如今,李君如的文章是向所剩無幾的“中國特色”砍下一刀,不僅顛覆了階級立場,也顛覆了民族立場。
“姓社姓資”問題是不用問了,現在該“不問姓中姓外”,他們是高舉“姓殖”的旗幟了。
李文順應決議打著繁榮文化旗號,為文似乎是探討文化發展的途徑和規律。他頗有自知之明地說明“我們研究美國的文化現象,并不是要崇洋媚外,不是簡單地肯定美國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設有什么規律,建設文化強國應該有什么樣正確的途徑。”,文末再次強調“研究我們的文化怎么樣也能夠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而繁榮發展起來”。那么,李君如所謂的文化“發展規律”是什么呢?
文化的是否先進并不取決于生產力是否發達,列寧當年就講過“先進的東方,落后的西方”,共產黨偏居貧瘠黃土高原一隅,曾經將“三仙姑”和“二諸葛”送進歷史的的垃圾堆,《白毛女》和秧歌道情曾令大后方頂級文化精英折腰心儀,如今,中國成了“世界第二經濟體”,“三仙姑”“二諸葛”、冥婚豪墓和三陪二奶卻卷土重來甚囂塵上,到底是過去窮時先進還是如今先富起來先進,還要說嗎?
不講階級分析,沒有歷史思考,眼睛了只有勢利。
李文所謂的“規律”有三:一曰 “重視文化創新”,在《報刊文摘》版上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也即與時俱進; 一曰“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三曰“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文化的概念比較復雜,不同角度不同層面 可以不同定義。李君如文所講的美國文化,顯然不是就狹義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普世和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帝國主義霸權文化,是與中國和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相對立的資本主義文化。
毛澤東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當代的美國文化是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的上層建筑。“歷史終結”之后,跨國資本的文化隨著跨國資本霸權的擴張而擴張,也成為“獨一無二”的霸權文化。無產階級文化也同時隨著國際共運的走向低潮而暫時衰落。30年來,中國官僚買辦階級的幫忙幫閑們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瘋狂顛覆社會主義文化,無恥販賣資本買辦文化,才使以美式殖民買辦文化在中國大陸成為霸權文化。
“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重視文化創新”,也就是常說的與時俱進,是糊弄國人的一個曖昧話語方式。
“適應”什么、如何“創新”,何謂“進”,實際上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坐標,他們有一個沒有明說的極為具體的階級標準。
在買辦的普世坐標里,《共產黨宣言》就是陳舊僵化,是民粹主義,是奴隸翻天、“邪惡”和“反人類”,只有《人權宣言》才是“創新”與“進”,盡管《共產黨宣言》史無前例,而且出現在后者并以否定后者的基礎上出現的。
革命必須“告別”,“過激主義”必須清算,毛澤東思想是極左和僵化,孫中山也是“過激主義”,而從孔夫子、曾文正公、李中堂到蔣委員長,都是“創新”,是“與時俱進”。
“國際”和十月革命、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拉美左轉、俄羅斯民族主義覺醒,包括“占領華爾街”運動,都不是“時代發展要求”?只有“歷史終結”,只有胡適、張愛玲和胡蘭成,只有方勵之、茅于軾、李銳、余杰、焦國標、李澤厚、張賢亮,才代表“時代發展要求”?
在這“全球化”時代,不光反帝反殖是陳舊,而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已落伍,人權高于主權也即霸權高于主權,輸出“民主”也即輸出反革命,“當兵要當美國兵”和“做一夜美國人”,才是與時俱進。
“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自然是好事,可惜在“中美國”里,強勢與弱勢、寄主與寄體、主子與奴才,不能同日而語。美國從中國引進的是富豪、裸官和高等買辦精英,是方勵之、熱比婭、余杰焦國標,是漢奸和黃皮爛香蕉;而中國引進的,則是太上管家和文化太上皇,中國的金融重現了赫德時代的輝煌。而中國培養的所謂“創新人才”,則哈耶克和夏志清的徒子徒孫,經哈佛和中情局洗過腦,有福特或索羅斯基金會贊助,回國操控金融發改大權、專門為美國效勞的買辦。在文藝界,按美國模式培養的“創新人才”,頂級明星,紛紛成了“假洋鬼子”。
中國學習美國這一規律的輝煌,已經由中國30余年的改開搞實踐無情地給予證明——六中全會決議,就是針對性這一文化現狀的。
在這一問題上,李先生有兩段話別有深意耐人尋味。
“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樣,它不是靠那些聽話、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變來給社會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
“美國重視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同它具有一種多樣性的包容文化環境是有聯系的。”
30年批極左反僵化,巍巍式的“老左”早已所剩無幾奄奄一息。如今大講什么“聽話循規蹈矩”,似乎有點莫名其妙。這里,李君如的“聽話”之所指,實際是與“特色中國”“保持一致”的體制內人物。右翼是自己人,左翼更與此無關,他們所教誨的只能是這些體制內的人物了。不要“循規蹈矩”,要認清大勢,當兵要當美國兵,聽話要聽美國人的話,要向茅于軾和杜潤生、像南方系一樣敢作敢為,與奧巴馬和希拉里“保持一致”,“循規蹈矩”,那才是“先進文化”,前途無量。
“包容的文化環境”是向體制強調,要“包容”買辦漢奸新思維,至于重慶“唱紅打黑”,那是“回潮”和“破壞法制”,違背“程序正義”,是“走回頭路”,不在“包容”之列,是不能容忍的。
以抽象取代具體,抽象說事具體實踐,打著普世旗號掩蓋權貴階級的實質,只能說不能做,依然是右翼買辦的基本話語策略。
“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是針對六中全會決議的,進一步強調“市場化”,只要有光市場化,資本,特別是跨國資本就可稱心如意地支配文化,其他一切都是空談。這個問題無需多說了。
附:
李君如:美國文化現象值得研究2011年11月14日04:03
來源:廣州日報
美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既沒那么多文物,也沒那么多文化典籍。但是,它的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提出,美國現象是我們應該好好去研究的。美國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既沒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沒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傳承。但是,它的文化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在當今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研究美國的文化現象,并不是要崇洋媚外,不是簡單地肯定美國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設有什么規律,建設文化強國應該有什么樣正確的途徑。如果不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這個目標,很可能就變為一種口號。
在李君如看來,美國文化現象有以下幾點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美國很重視文化的創新。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種隱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創新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文化是我們一個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意味著生命的衰退。所以,一個民族文化有沒有一種持續發展的能力,取決于它能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能不能創新。美國文化現象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創新。
二、美國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文化是靠人去塑造的,是要靠有創新能力的人去推動的。人才問題在文化建設中間事關全局,必須高度重視。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樣,它不是靠那些聽話、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變來給社會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一個國家文化要發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創新人才。
美國重視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同它具有一種多樣性的包容文化環境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在文化創新過程中間,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看法。是包容,還是扼殺,將會影響到創新人才的成長,更會影響這個國家文化的繁榮發展。所以,毛主席提出的“雙百方針”,實際上是一種包容性的政策,我們現在提倡文化繁榮也是因為社會逐漸增加了這種包容性。如果沒有這種包容性,就不可能有創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榮。
三、美國十分重視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文化的影響力是在傳播中實現的,在一個商業社會里,市場是文化傳播的良好渠道。所以,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就是同它的文化傳播力相聯系的,而文化的傳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場的發展相聯系的。比如一部《阿凡達》可以有十幾億的收入,就是靠市場。而市場帶給美國的不僅僅是美元,而且是美國的文化影響力、美國的軟實力。所以,我們這次六中全會根據這幾年文化改革的經驗,強調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要大量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市場化的路來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來擴大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美國的文化現象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很好的思考和總結的,我們不要去感嘆美國的文化為什么那么強勢,而是要去研究我們的文化怎么樣也能夠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而繁榮發展起來。中華民族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