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由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沒有具體作者的圖書《農業轉基因生物知識100問》第30問有下面的論述:
30. 長期吃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有問題?
答:關于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借鑒了現行的化學食品、農藥、醫藥的驗證系統,采取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可以評價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如大鼠90天喂養實驗,其實驗時間相當于大鼠整個生命周期的1/8,大鼠2年喂養實驗是觀察其整個生命周期的慢性毒性試驗。在食品安全評價中是否需要進行慢性毒性試驗,要根據亞慢性毒性試驗的結果及是否有蓄積毒性來定。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的區別就是轉基因表達的目標物質,通常是蛋白質,只要轉基因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沒有本質的差別,都可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因此不會在人身體里累積,所以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而出現問題,蛋白質吃進去就消化掉了,不會長期保存在身體里。這和重金屬污染是不一樣的,重金屬不能代謝掉,會逐漸累積,所以才會導致短期吃可能沒問題,但長期吃可能會有問題的情況。人類食用植物源和動物源的食品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這些天然食品中同樣含有各種基因,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轉基因食品跟其他常規食品所含有的各種基因不存在差異,都一樣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轉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變人的遺傳特性的。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瑞士政府批準的第一個轉牛凝乳酶基因的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奶酪,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歷史;1994年,轉基因番茄在美國批準上市,迄今17年的歷史;1996年,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大規模生產應用,迄今也有15年的歷史。這些產品經過大規模長期食用,沒有發現食用安全問題。
為回答公眾對轉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的疑問,《100問》在620字(含標點符號)的解釋中,有三層中心意思:一是90天的大鼠實驗,說明沒有出現異常;二是推理,即轉基因表達的物質通常都是蛋白質,和普通食品一樣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三是舉了瑞士、美國等國家食用15-22年轉基因食物歷史,他們沒有出現問題,因此可推論其他國家吃其它的轉基因食物也應當沒有問題。
下面就分別來看看,實際情況是否如《100問》作者描述的那樣美好?
一、國內外的動物實驗結果為什么不一樣
早期英國的Puztai實驗、俄羅斯的老鼠實驗,幾乎家喻戶曉,這里不再重復引用。就以今年《歐洲環境科學》發表的《轉基因農作物安全評估:當前的(實驗)局限與可能的(實驗)改進》來看看轉基因對動物真的沒有影響嗎?他們用大規模種植的轉基因大豆、玉米喂食老鼠,從19次90天的動物實驗數據中得出評估是:43.5%的雄鼠腎異常;30.8%的雌鼠肝異常;29.7%的雄鼠骨髓異常;22.8%的雌鼠骨髓異常!
上文的通訊作者為:Gilles-Eric Séralini [email protected]
中國科學家為什么得出與人家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其原因在于,他們選擇性地利用了實驗結果,實驗是轉基因的人自己做的,其結果就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其實,在中國大陸,有三名年輕的碩士用轉基因材料做的實驗,出現與歐洲科學家實驗結果類似的結果,他們用的材料分別是轉基因水稻和大豆。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轉基因水稻致小鼠腸腺細胞病變增生》摘要(為了保護當事人,這里不介紹該學生及其導師)有下面的描述:
本論文通過五個試驗研究轉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稻谷中所表達的cry1Ac殺蟲蛋白對小鼠的體內血清生化指標、胚胎生長發育、臟器指數、小鼠小腸mtDNA突變的影響;以及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質在小鼠體內殘留程度與轉基因稻谷的潛在致敏性,旨在為評價轉Bt基因稻谷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學依據,并獲得了如下主要結果:
試驗1轉Bt基因稻谷對小鼠血清生化指標和器官發育的影響 試驗將80只6周的小鼠隨機分成兩個處理組,每個處理4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小鼠(5只公鼠,5只母鼠),對照組飼喂同一品種的非轉基因稻谷日糧(C組),試驗組飼喂轉基因稻谷日糧(Bt組)。試驗期90d(天),90d時每個重復隨機抽取5只小鼠,眼球靜脈取血,測定血常規血生化指標;取血后處死,測定重要器官指數;其中小腸、肝臟、肺臟和脾臟做成顯微切片觀察病理變化,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血常規血生化指標正常,重要器官指數未見顯著差異,肝臟、肺臟和脾臟切片未見明顯病理變化,但小腸切片表明實驗組小鼠小腸腺細胞產生了病變性增生。
試驗2轉Bt基因稻谷對小鼠胚胎生長發育的影響 將試驗一的雄雌大鼠按1∶1合籠,每天對雌鼠進行陰道涂片檢查,以發現精子之日為妊娠0d,于妊娠20d處死孕鼠進行剖檢。然后對妊娠小鼠體重增加觀察各組于妊娠的0、4、8、12、16、20 d稱重,觀察體重的變化。對妊娠小鼠生殖能力檢查觀察并記錄胚胎稱重、著床數、活胎數、死胎數、吸收胎數。活胎逐一檢查記錄性別、體重、身長、尾長及外觀有無畸形。將每窩1/2胎仔用茜素紅染色,檢查骨骼項目。將每窩1/2胎仔用Bouin氏液固定2周,用徒手切片法作內臟檢查。結果表明轉Bt基因稻谷對孕鼠孕期體重增長沒有影響,活胎仔肉眼外觀檢查結果表明,頭部、四肢、尾、軀干、面部、腭、唇均無畸形。用放大鏡按順序檢查各臟器大小、形狀及位置,Bt組和對照組均未見異常。
試驗3轉Bt基因稻谷的致敏性生物信息學預測 用三維結構比較工具比對后發現,Bt毒素蛋白和多種常見的細菌毒素如大腸桿菌素A(ColicinA)、白喉毒素(Diphtheria)具共同的三維構象特征,都含有由多個疏水的和親水親脂α-螺旋組成的α-螺旋束,其長度足以跨過雙層脂膜,具有相似的穿孔機制。據此預測轉Bt基因稻谷具有致敏性可能,具體情況有待于進行實驗研究。
試驗4取食轉Bt基因稻谷的小鼠小腸mtDNA突變的研究 選定mtDNA的mtDNA12S RNA和16S RNA全序列片段引物,共設計4對引物,擴增4個mtDNA序列PCR產物條帶,將DNA測序結果與線粒體基因庫中的小鼠mtDNA序列對比,得到所有食用轉Bt基因稻谷小鼠小腸標本中一致性的2個有意義的點突變,造成了原來位置上氨基酸的改變,分別為337G>C(His→Asp)和1771G>T(Asn→Lys)。對于實驗結果中2個一致性突變,推測它們可能起到協同作用,突變的積累使得線粒體功能出現異常,從而導致小鼠出現小腸腺細胞病變性增生。
試驗5轉基因稻谷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質在小鼠體內殘留的檢測 隨著轉基因植物在飼料中的應用,人們對轉基因植物中重組DNA及其表達的目的蛋白質是否會轉移到動物產品中越來越關注。本試驗以轉Bt基因的抗蟲水稻的稻谷配成日糧飼喂小鼠,90 d時隨機抽取5只,無菌條件下心臟取血,以肝素鈉抗凝;處死,無菌條件下取小鼠的肝臟、腎臟、脾臟、小腸、腿肌。采用一對cry1Ac基因特異的引物,以轉基因稻谷中的cry1Ac基因的229 bp片段為PCR擴增體系和擴增條件的陽性對照,以小鼠內源GAPDH基因340 bp片段為DNA提取效果陽性對照,對血液、肝臟、腎臟、脾臟、小腸、腿肌的DNA進行PCR擴增,檢測是否有cry1Ac基因229 bp片段殘留或轉移,結果未擴增出該基因的特異性片段。以轉基因稻谷配制的小鼠日糧為陽性對照,采用ELISA法檢測小鼠糞便、肝臟、腎臟、脾臟、小腸、和腿肌是否有由cry1Ac基因表達的抗蟲蛋白的殘留,結果表明轉基因稻谷日糧中的外源基因所表達的抗蟲蛋白cry1Ac在體內被降解,其小分子片段隨糞便排出體外,最終并未在小鼠的內臟器官和肌肉中累積。
本論文通過五個試驗研究轉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稻谷中所表達的cry1Ac殺蟲蛋白對小鼠的體內血清生化指標、胚胎生長發育、臟器指數、小鼠小腸mtDNA突變的影響;以及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質在小鼠體內殘留程度與轉基因稻谷的潛在致敏性,旨在為評價轉Bt基因稻谷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學依據,并獲得了如下主要結果:
試驗1轉Bt基因稻谷對小鼠血清生化指標和器官發育的影響 試驗將80只6周的小鼠隨機分成兩個處理組,每個處理4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小鼠(5只公鼠,5只母鼠),對照組飼喂同一品種的非轉基因稻谷日糧(C組),試驗組飼喂轉基因稻谷日糧(Bt組)。試驗期90d(天),90d時每個重復隨機抽取5只小鼠,眼球靜脈取血,測定血常規血生化指標;取血后處死,測定重要器官指數;其中小腸、肝臟、肺臟和脾臟做成顯微切片觀察病理變化,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血常規血生化指標正常,重要器官指數未見顯著差異,肝臟、肺臟和脾臟切片未見明顯病理變化,但小腸切片表明實驗組小鼠小腸腺細胞產生了病變性增生。
試驗2轉Bt基因稻谷對小鼠胚胎生長發育的影響 將試驗一的雄雌大鼠按1∶1合籠,每天對雌鼠進行陰道涂片檢查,以發現精子之日為妊娠0d,于妊娠20d處死孕鼠進行剖檢。然后對妊娠小鼠體重增加觀察各組于妊娠的0、4、8、12、16、20 d稱重,觀察體重的變化。對妊娠小鼠生殖能力檢查觀察并記錄胚胎稱重、著床數、活胎數、死胎數、吸收胎數。活胎逐一檢查記錄性別、體重、身長、尾長及外觀有無畸形。將每窩1/2胎仔用茜素紅染色,檢查骨骼項目。將每窩1/2胎仔用Bouin氏液固定2周,用徒手切片法作內臟檢查。結果表明轉Bt基因稻谷對孕鼠孕期體重增長沒有影響,活胎仔肉眼外觀檢查結果表明,頭部、四肢、尾、軀干、面部、腭、唇均無畸形。用放大鏡按順序檢查各臟器大小、形狀及位置,Bt組和對照組均未見異常。
試驗3轉Bt基因稻谷的致敏性生物信息學預測 用三維結構比較工具比對后發現,Bt毒素蛋白和多種常見的細菌毒素如大腸桿菌素A(ColicinA)、白喉毒素(Diphtheria)具共同的三維構象特征,都含有由多個疏水的和親水親脂α-螺旋組成的α-螺旋束,其長度足以跨過雙層脂膜,具有相似的穿孔機制。據此預測轉Bt基因稻谷具有致敏性可能,具體情況有待于進行實驗研究。
試驗4取食轉Bt基因稻谷的小鼠小腸mtDNA突變的研究 選定mtDNA的mtDNA12S RNA和16S RNA全序列片段引物,共設計4對引物,擴增4個mtDNA序列PCR產物條帶,將DNA測序結果與線粒體基因庫中的小鼠mtDNA序列對比,得到所有食用轉Bt基因稻谷小鼠小腸標本中一致性的2個有意義的點突變,造成了原來位置上氨基酸的改變,分別為337G>C(His→Asp)和1771G>T(Asn→Lys)。對于實驗結果中2個一致性突變,推測它們可能起到協同作用,突變的積累使得線粒體功能出現異常,從而導致小鼠出現小腸腺細胞病變性增生。
試驗5轉基因稻谷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質在小鼠體內殘留的檢測 隨著轉基因植物在飼料中的應用,人們對轉基因植物中重組DNA及其表達的目的蛋白質是否會轉移到動物產品中越來越關注。本試驗以轉Bt基因的抗蟲水稻的稻谷配成日糧飼喂小鼠,90 d時隨機抽取5只,無菌條件下心臟取血,以肝素鈉抗凝;處死,無菌條件下取小鼠的肝臟、腎臟、脾臟、小腸、腿肌。采用一對cry1Ac基因特異的引物,以轉基因稻谷中的cry1Ac基因的229 bp片段為PCR擴增體系和擴增條件的陽性對照,以小鼠內源GAPDH基因340 bp片段為DNA提取效果陽性對照,對血液、肝臟、腎臟、脾臟、小腸、腿肌的DNA進行PCR擴增,檢測是否有cry1Ac基因229 bp片段殘留或轉移,結果未擴增出該基因的特異性片段。以轉基因稻谷配制的小鼠日糧為陽性對照,采用ELISA法檢測小鼠糞便、肝臟、腎臟、脾臟、小腸、和腿肌是否有由cry1Ac基因表達的抗蟲蛋白的殘留,結果表明轉基因稻谷日糧中的外源基因所表達的抗蟲蛋白cry1Ac在體內被降解,其小分子片段隨糞便排出體外,最終并未在小鼠的內臟器官和肌肉中累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的陶冉碩士論文:《飼料中轉基因成分檢測及對水產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初步研究》及相關論文《進口轉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對吉富羅非魚生長和生理的影響》指出,將含有30%轉基因豆粕的羅非魚飼料,飼喂羅非魚,僅僅經過數小時后,轉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片段能在胃腸道中檢出,四周后的檢測則發現已經侵入到了羅非魚肌體內部,7周后則導致羅非魚肌體內部產生炎癥!研究顯示,在羅非魚心臟、肝臟、腸、胃、卵巢、精巢、腦、鰓絲、脾臟、膽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檢測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該研究還指出,采用巢式PCR檢測方法對市場上的豆制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市場上有46.5%的豆制品被檢測出含有轉基因成分。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黃同學等《轉Bt基因水稻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通過分離計數以及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了吳鳳實驗基地不同種植年份轉BT基因水稻對水稻土壤的功能群氨氧化細菌的影響。查明種植轉Bt基因水稻會影響其根際淺層的可培養氨氧化細菌種群組成,這種影響表現為:種植轉Bt基因水稻的時間越長,種植的強度越大,對土壤氨氧化細菌的影響也就越大,這一現象從A、B、E土樣的對比和B、D、E土樣的對比中得到明顯的反映.同樣,轉Bt基因水稻也會影響到土壤深層的氨氧化細菌,與淺層土樣中的結果具有相似性。
二、轉基因表達的物質都能被吸收嗎?
如果按照上述理論,那么人吃了巴豆蛋白與應當沒事,可以降級為氨基酸,并被人類吸收,實際上,巴豆對人體來講就是毒藥,而老鼠吃了則沒有事。不要推理,還是讓我們來看事實: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國家健康研究所(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網站發布加拿大學者發表在2011年2月《生殖毒理學》論文《加拿大魁北克東部小鎮的母親與胎兒暴露于轉基因食品相關的農藥》(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一文。文章指出:在孕婦、她們的胎兒,以及未孕婦女的血液中發現CryAb1毒素(即Bt毒素)。
試問《100問》作者:Bt毒蛋白不是被消化吸收了嗎,孕婦血液里的Bt毒素是哪里來的?孕婦血液里的Bt毒素有利于健康嗎?不會影響后代嗎?
該研究的論文鏈接如下: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38670
三、轉基因食物在發達國家的命運
最近,旅美學者曹明華在《社會觀察》雜志撰文《轉基因不是農業發展方向》(2011年第10期)澄清了《100問》中的不實說法。
曹文指出:美國市場上的其他新鮮蔬菜和水果都沒有轉基因——曾短暫出現過的轉基因西紅柿、轉基因土豆均已于1998年和2001年早就分別被撤下了美國市場(目前所種植的轉基因土豆只是嚴格供應工業所用)。美國市場上的肉、禽、魚類都沒有任何一種被轉基因。其實到目前為止,在美國市面上獲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農作物只不過兩大類:轉入“抗除草劑”基因的作物和轉入抗蟲害基因的作物。這包括四類農作物:棉花、油菜、大豆和玉米。它們都可用來榨取植物油。而美國白人的傳統食用油是白脫油、橄欖油、棕櫚油等,有色人種才會主要消費轉基因作物制作的植物油來烹調。除了用作生物燃料、動物飼料及出口,美國用作食用部分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基本上只是用來制作深加工食品的原料和作微量添加劑用的。以上提到的四類作物中,約68%轉入了“抗除草劑”基因,19%轉入了Bt基因,13%轉入了兩者。
另外,占轉基因作物市場不到1%的是轉入了抗植物病毒基因的下列蔬菜和水果:13%的彎脖南瓜和80%的夏威夷木瓜。除了這兩個特例,美國市場上的所有新鮮蔬菜水果都沒有被轉基因。美國大多數超市賣的木瓜都是“墨西哥木瓜”而非有轉基因可能的“夏威夷木瓜”。
可見,“轉基因食物無害論”目前還遠不是《100問》作者那樣輕松下結論的時候,而是“轉基因食物有害論”正在被大量事實證明之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