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農業出版社發行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知識100問》第5問有下面的“自問自答”:
5. 自然界中存在基因轉移現象嗎?
答:基因轉移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包括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基因轉移現象。植物界的異花授粉是物種內基因轉移的典型現象。農桿菌侵染植物傷口的過程就是物種間基因轉移的典型案例。農桿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在自然條件下就能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并誘導產生冠癭瘤或發狀根。根癌農桿菌和發根農桿菌的細胞中有一段T-DNA,農桿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后,可將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中。農桿菌對植物侵染作用的發現,是植物轉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
基因轉移(物種之間的基因橫向轉移)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嗎?盡管《100問》中指出的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交流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樣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廣泛現象”,否則物種進化的格局就不是今天的樣子。農桿菌侵染植物傷口,也需要植物存在傷口才能發生,且侵入植物發生的基因交流還要經過自然的選擇,優勝劣汰,不會存在太大的生態風險。而目前人類進行的轉基因則不同,它是人為將健康的自然植物的“傷口”擴大,導入的基因存在重大生態風險。因為,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借助外力(如基因槍)進行的轉基因物種。
有人對自然界偶然發生的基因轉移現象無限擴大,甚至將轉基因混同于雜交,這一點更是明顯地犯了生物學的常識錯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黃大昉,于2011年10月17日在《人民日報》撰文《什么是轉基因》,有這樣的描述:
“轉基因,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的就是基因的轉移。實際上,轉基因有廣義和特定的兩種含義。廣義的轉基因就是泛指生物間基因轉移。自然界中物種間的天然雜交和自然選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雜交育種,都發生了基因的重新組合,都經過了轉基因。例如,我們現在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吃的幾乎所有的食品,并不是自然進化而生的野生品種,而是經過千百年的人工選育,就是轉移基因所創造的新物種或新品種”。
把雜交育種技術歸類為“轉基因”,并把它和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創造出新物種(轉基因)放在同等的地位,是把兩個不同性質的事情混為一談。
雜交只能在同種和近親種間進行,可自然發生,而轉基因技術可以將基因在不同生物間轉移,自然發生的概率非常小,幾乎為零概率事件。透過雜交技術的品種改良只能夠在近親的品種之間進行, 雜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間或栽培稻與野生稻之間的雜交品種, 育種及篩選優良的株系。即使人工雜交技術, 也沒有打破大自然的遺傳規律, 正如我們最熟悉的狗,就是古人早期馴化狼通過從野生的狼中尋找父本或母本,不斷雜交,最后得到優勢種,迄今狼依然可以和狗生育后代。但通過轉基因技術,科學家可以將某個基因從一種生物中移植到另一生物, 使受體生物出現一些特殊的性狀,如抗蟲、抗除草劑等。從這層意義上看,轉基因生物是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生命,譬如最常說的將桿菌上的產毒素的基因轉移到水稻,小麥上去,但是不管怎么轉,人們是不可能讓桿菌和小麥,水稻來交配生育后代的。這就是轉基因和雜交的最本質的區別。
美國著名科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歐•威爾遜指出:“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封閉的基因庫——一個不能與其它物種交換基因的生物集合體。如此程度的種間隔離,使每一個物種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各自的遺傳特征,并占據獨特的地理分布范圍。在一個物種內,特定的個體及其子子孫孫與其它生物個體之間的差異不會太遠,因為它們必須進行有性繁殖,與其他家族進行基因交換。經過若干時代,屬于同一物種的所有家系以其鮮明的特征聯系在一起,這一脈相承的全部生物個體及其未來時代,會共同向著同一基本方向進化”。
人類正在進行的轉基因商業化開發,其出發點根本不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糧食安全問題,而是為了資本的利益,為了商業的利益。這對生物進化尤其人類栽培與馴化的物種來說,是個重大打擊。在轉基因生物巨頭和相關利益科學家眼里,那些傳統的優質種子或部分雜交種子就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嚴重阻礙他們通過壟斷種子而獲取金錢。
經過約40億年的長期自然演化后,物種的基因搭配是最合理的,多一個會進化出來,少一個會淘汰出去。轉基因生物不能留種,就說明轉基因打亂了物種進化軌跡。人類利用最高的技術,舉全球之力并不能制造一個結構非常簡單的物種,但人類卻能夠利用轉基因技術毀滅一個物種。
轉基因棉花推廣后,當農民發現轉基因棉存在的問題后,想種植普通的棉花已經很難找到種子了。盡管國家種質資源庫中,還可能有保留的傳統種子,但要短時間內提供大面積種植的種子是非常困難的。對于那些關乎糧食安全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種子,農民不能及時安全有效地獲得種子,是非常危險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