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中國,你要警惕 》
任何一條河流都有險灘。任何一種經濟增長方式都可能遇到瓶頸。比如黃河,流久了,泥沙淤積太多,要么疏通,要么改道。這就是轉型。
在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以后,中國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也有了一些泥沙淤積。有些曾經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客觀要素要么不再存在,要么成了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歷史機會,在迅速而強勁的經濟刺激計劃推動下,中國率先復蘇,2009年GDP增長率成功保8。然而中國經濟仍然面臨深層次的問題。如果不解決,依然可能將中國經濟拖入動蕩。房地產泡沫、通貨膨脹、內源發展不足、貧富懸殊、過度的外匯儲備等等,折磨著中國經濟。中國圍繞世界市場建立起來的許多產業和美元儲備,現在面臨內外交困、左右為難的境地;金融泡沫、房地產泡沫和過度出口如同癌細胞一樣瘋狂生長,從中國實體經濟和中下層身上吸走了過多的血液和養分,迅速破壞著中國經濟肌體總體上的平衡和健康;加速擴大著的貧富懸殊,撕裂著聯系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纖維;金融泡沫使那些有能力運作金融資產的群體,利用金融杠桿,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快速集中巨額社會財富;利益至上、財富至上、利己主義的意識形態正在推動著難以節制的尋租行為……上面這些問題,加上世界范圍的經濟動蕩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使中國經濟面臨高度風險,一旦失控,可能將中國經濟瞬間推入動蕩的深淵。
我常常想,在這些復雜的表象下面,中國經濟的實質問題究竟是什么?
中國經濟幾十年的發展,使幾億人擺脫了貧困,這個偉大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從這個角度講,在這幾十年里,中國是少有的幾個讓中下層人民得到實惠的國家。其他國家如美國、埃及等,經濟是增長了,但是陷入貧困的人口比例也增長了。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收入不公已達到了嚴重的地步。
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基尼系數大幅度上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曾于2009年撰文指出:
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系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開始,我國的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國基尼數為0.317,2006年則升至0.496。這意味著,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在0~0.3之間,表明社會財富分配比較平均;在0.3~0.4之間,是正常狀態;超過0.4就進入了警戒狀態;而0.6~1 則是危險狀態。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進入了警戒狀態。
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的估計,中國的貧富收入差距大約為1.13倍。該機構認為,歐洲國家和日本的基尼系數大約在0.24~0.36之間,而中國的基尼系數遠遠高于這個幅度,接近于非洲和拉美的水平。發改委專家楊宜勇先生說,聯合國約有190多個國家,在有完整的統計數據的150個國家中,基尼系數超過0.49的不超過10個,排名前10的除了中國外,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叢亞平和李長久則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可能已經超過0.5。
基尼系數過高容易導致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美國兩次最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都發生在基尼系數創歷史最高點的時刻。關于中國基尼系數的估計有不同的版本,如果扣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大致在0.46~0.49之間。即使是0.46也已經超過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的水平,接近這次大衰退的水平,而0.49則遠遠超過了美國兩次最大危機爆發前夕的水平(參見圖1—1)。
我2010年看到全國總工會做的一個調查。這項調查顯示,中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連降22年,且降幅近20%。該調查的數據顯示?:
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持續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精確估算中國總工資占GDP的比例不太容易,因為要計算所有城鄉居民的收入,不僅包括穩定就業者,還要包括兼職者和農民工;不僅要計算貨幣收入,還要計算實物收入和福利收入。所以,結論就有很多種版本。36.7%是比較高的估計,也有人估計為20%左右。不管怎樣,各種不同估計描繪的是同一個趨勢,那就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連續大幅度下降。這些數據講的還是總工資。如果你再深入分析一層,更為驚人。有的人動輒抱回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許多人卻只能端一小碗米回家。但收入上的不平等,都被工資總額這塊布給掩蓋了。所以,中下層薪酬占GDP的比重,其下降幅度更大。郎咸平的一組數據則更有意思。他說曾經和聽課的學生做過一個有趣的游戲。他提供了一些關于勞動報酬占GDP比重的背景數據:歐美最高,平均為55%左右,南美國家平均38%左右,東南亞國家平均28%左右,中東地區平均在25%左右,非洲國家平均在20%以下。他說,如果你認為中國目前的百分比和非洲差不多的請舉手,大部分人都舉手了,結果他說,“舉手的人都是非常樂觀的人。我告訴你們,我們國家的薪資占GDP的比重只有8%”。郎咸平先生的8%,是我見過最低的估計了,大約偏低了一點。不過他給出了一個橫向比較的參照系。中國工資占GDP的比例,在國際上是偏低的。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2007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叫《中國勞動者的宣言》。它同樣指出,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勞動收入在GDP中份額下降的情況,但還沒有哪個國家下降的情況有中國這么嚴重。
工資總額在GDP中的占比,在經濟學上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占份額越大,社會分配越公平。歐盟27個國家2007年的分配率為57.1%。?美國2006年分配率為51.6%?,2007年大致相當。而中國2005年只有36.7%。
總之,中國的工資總額在GDP中的占比長期、持續地下降,而且比發達國家低許多。
李龍曾撰文指出:平均工資有“劫貧濟富”之嫌,會誤導政策。?李北陵曾撰文指出:數字富貴,掩蓋了分配不公和貧富分化。?如果將工資總額占GDP比重持續下降的曲線和基尼系數持續上升的曲線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勾畫出中下層的嚴重困境——他們相對貧困的速度,比工資總額占GDP比重的下降還要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