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意識形態安全視閾中的指導思想一元化問題
韓源 張華春 鄧攀
[內容提要]在新的國內外環境下,意識形態安全在國家安全系統內的地位日漸提高,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是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而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主要來源是“指導思想多元論”,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是正確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和文化思潮多樣發展的關系。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這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領域的原則性問題,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重申和強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冷戰結束后非傳統安全開始凸顯,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和文化等非軍事范疇逐漸被納入國家安全的理論視野,意識形態已成為當下研究一個國家軟實力狀況的重要理論視角。維護與國家政權相對應的意識形態主導地位是意識形態安全的首要問題,其關鍵就是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
一、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是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核心目標
意識形態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基本環節,它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意識的一個方面,一定生產力條件下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同的經濟基礎必然對應不同的為其鞏固和發展服務的意識形態。在存在著階級差別和多元生產關系的社會,意識形態也會因物質關系的不同而呈現多樣性,但只有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所決定的意識形態才會與同樣由這種關系決定的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取得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我們通常把國家政權稱作國家機器,具體表現為政府、法庭、軍隊、警察以及各職能部門,與此相對應,并且共同服務于決定其性質的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可稱為“軟國家機器”,因此意識形態也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軟國家機器”的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維護也就表現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這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導意識形態與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靠國家政權來維護與傳播,它為論證現政權的合法性,并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如果這種意識形態喪失其主導地位,那么就意味著該政權就會喪失其合法性的輿論指導。因此,主導意識形態是政權合法性的文化基礎,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鞏固也構成了國家文化主權的最主要方面。國民的意識形態認同直接關系到政權的鞏固和穩定,缺少意識形態認同就意味著政權會產生“合法性”危機,意識形態的危機必然導致政權危機,所以,主導意識形態危機的最終指向是一國政權以及該政權保護下的特定的階級利益。這就是我們在以資本主義文明為主流的當今世界體系中,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為什么特別強調意識形態建設重要性的道理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反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這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核心目標。
首先,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由其科學性決定的。馬克思在批判和揚棄德國古典哲學的前提下,并在綜合各門科學成就的基礎上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并把它貫徹到對人類社會歷史領域,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基本規律,發現了唯物史觀;在鑒別、吸收和改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合理因素的同時,運用新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深入解剖,發現了剩余價值,宣告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在批判繼承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在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人類發展指出了社會主義方向。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來源于其科學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盡管在蘇東劇變之后,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通過“歷史終結論”、“非意識形態化”等思潮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但一次又一次新的金融危機不斷暴露出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主要矛盾,而在這一矛盾之上的各種文化危機、生態危機更是層出不窮。這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既沒有過時也沒有被證偽,相反,其科學性和時代性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被證明。
其次,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通過科學揭示工人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而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領土被割讓,主權被侵犯,人民積貧積弱,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但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直到先進的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立中國共產黨,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中華民族才真正走出一條復興之路。盡管在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努力的過程中經歷過曲折,也犯過錯誤,甚至于“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全局性錯誤,但這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錯誤,而恰恰是偏離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結果,對錯誤的糾正也正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而不是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可以說,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是中國人民選擇并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歷史和現實基礎。
再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新的世界觀是基于國際工人運動的開展而產生的,這是工人階級階級意識覺醒的標志。因此,只有馬克思主義而沒有什么別的主義能成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工人階級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其歷史使命是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工人階級的利益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首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所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無疑應確立其在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統一的。中國現代化百年大計的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立黨和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鄧小平指出“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在四個堅持之中,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其他三個堅持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和意識形態保障,所以鄧小平一再強調“老祖宗不能丟”。
二、指導思想多元化是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主要威脅
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內容是多層次的,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威脅也來自多方面,而直接針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非難,妄圖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則是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主要來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紛紛出現,他們更多地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來評判他們的價值選擇,這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提供了現實的土壤。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這一進程伴隨著多種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碰撞與交鋒。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已越來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分歧和沖突,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帶來新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一些“指導思想多元化”的主張不斷地被張揚,其實質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的所謂理由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理由”可以稱為“多元經濟決定論”。這種說法認為,實現經濟轉軌之后的中國經濟制度是多種所有制并存。在這種經濟制度下,人們的利益訴求多元化,社會的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也多元化,那么指導思想也應該多元化。這種說法的錯誤在于,它割裂和歪曲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雖然是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產關系都能決定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只有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才決定該社會經濟基礎以及整個社會形態的性質。馬克思指出,自從社會有了階級以來,“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中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前提是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物質保證。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地位,不僅與這種“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相適應,而且正是發揮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反作用,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關系并決定整個社會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種“理由”可以稱為“民主政治決定論”。這種說法將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民主政治對立起來,認為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就會阻塞言路,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這種觀點實際上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各自的階級性及其本質區別。西方資產階級鼓吹超越階級的代議制民主,其實質是以兩黨或多黨之間的斗爭來掩蓋階級剝削的本質。資產階級各黨派之間的爭論和博弈是在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前提下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解決方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為基礎的人民當家作主,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盡管我國的政治民主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譬如官僚主義和“一言堂”等現象,但這并不能歸咎于指導思想。取消馬克思主義就會丟掉真正的人民民主而選擇為少數人服務的資產階級民主,正是為了保障和發展真正的人民民主,才要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第三種“理由”可以稱為“多元文化決定論”。主張搞指導思想多元化者總是宣稱,指導思想一元化違背了“雙百”方針,不利于學習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實際上,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社會文化思想的多樣化是任何一個有階級存在的社會的共同特征,社會主義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也如此。如前所述,指導思想是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它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屬性,而多樣化的文化思想則可以是多種社會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質。所以,文化多樣性的客觀現實并不能否定指導思想的一元性。
第四種“理由”可以稱為“社會活力論”。這種觀點認為,西方發達國家不強調統一的指導思想,這樣的社會更具活力,人們的思想更具創造力。這種看法是受西方國家極力鼓吹的“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念所迷惑而得出的結論。實際上,西方意識形態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其意識形態系統中的價值理想、理論學說及政策主張實現了相互分離,在各自獨立的基礎上保持著內在的一致性。盡管其理論學說紛繁復雜,不同學派不同時期的理論觀點也不相同,甚至是矛盾和對立的,但是這些繁雜的理論學說在主流上都沒有超越西方資本主義自由、平等、博愛等核心價值理想,例如自由競爭的經濟學說、相互制衡的治理思想、強調秩序的法制精神、張揚個性的社會風氣等無不滲透著其核心價值。這些學說觀點變化不會引起其核心價值的傳承,因而百家爭鳴的背后是相同的意識形態實質。而他們的不同政黨似乎有“不同的”指導思想,其實質是政策主張的不同,而這些不同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與途徑實現其價值理想,本質上其指導思想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是一元的。
“指導思想多元論”的錯誤根源概括起來大致有三種:其一是概念不清晰,理論認識出現失誤。這種觀點往往認為真理是多元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種真理,因而主張用各種真理來指導社會發展。這種看法忽略了真理認識對象的確定性,離開確定的對象討論真理的作用犯了邏輯混亂的錯誤。馬克思主義是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學說,是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它不是宇宙間唯一存在的真理,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具體辦法,不能事無巨細地將之套用。其二是認為對于確定的認識對象來說也存在多元真理,這種真理多元論的根據是基于對什么是真理和真理標準的唯心主義回答,否定真理的客觀性,以及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關聯,以這種真理觀來論證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是站不住腳的。其三則是意欲通過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達到政治目的,將指導思想多元化作為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工具,這種多元論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威脅更大。
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體系仍然占優勢,其眾多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的社會思潮不斷向外傳播。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其實質是企圖使馬克思主義退出意識形態陣地,將其讓給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事實上,資產階級價值體系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其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更大范圍的意識形態領域內搞“一元化”。蘇聯解體,蘇共垮臺的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國家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勢必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混亂局面,危及意識形態安全,從而引起政治動蕩,乃至國家分裂和倒退。
三、正確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辯證關系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環節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日益明顯和突出,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馬克思認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不承認社會思想多樣性這個事實,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意識形態安全含義是對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維護,而不能理解為只能存在一種意識形態。于是問題就在于,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一元指導思想與社會文化多樣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在保證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
對這二者關系的認識,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種傾向承認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性卻否定指導思想的一元性,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并不等于這個社會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對此上文已作過分析。另一種傾向則與之相反,雖然認識到了指導思想一元的重要性,卻又對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性重視不夠。社會思想文化的多樣發展才會使文化建設豐富多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就像一種聲音構不成美妙的音樂,一種顏色構不成美麗的圖案一樣,一種思想文化也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豐富的精神需求。
思想文化的多樣性與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是內在的統一的。無主導的多樣性,形成不了秩序,只會雜亂無章。我們在肯定思想文化多樣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和必然趨勢的同時,又必須認識到思想文化越是多樣越需要主導性,越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就是說必須強調多樣發展是一元指導下的發展,一元指導是對多樣發展的指導。這就如一首樂曲,雖然由各種不同的音符組成,卻只有在同一個基調之上,沒有脫離開主旋律才能成為和諧的音樂。
只有實現一元指導和多樣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良性互動,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多樣發展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進思想的解放,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充滿活力的社會文化則能為指導思想的發展提供營養。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并不排斥對各種優秀文化成果的學習、借鑒和吸收。通過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恰恰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品質。從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成果。當然,我們在借鑒和學習國外的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地位,才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紛繁的社會現象看清其本質。
總而言之,正確處理好上述二者的關系,不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種腐朽和錯誤思潮的泛濫,二者結合得越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一元化的指導地位就越鞏固、文化就越發展、思想就越活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基礎就越牢固。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98期,摘自2011年第7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