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試分析如下:
第一,轉基因僅占糧食構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種、密、保、管、工”8個方面,即毛澤東主席強調的農業“八字憲法”。轉基因僅在“種”上做文章,其他要素則以生態和人為因素為主。由于種地不賺錢,農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養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30年來,我國耕地退化程度已遠超過過去上百年?;謴偷亓π枰罅坑袡C肥還田,并采取精耕細作農耕方式。轉基因是在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懶,地越種越瘦,并增加了生產成本。
第二,長期看來,轉基因作物并不增產。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過去的300多公斤/畝,提高到700多公斤/畝,現在逼近900公斤/畝,那才是真增產。轉基因品種只是對蟲害有所控制而已,其畝產量如果多種幾代就越來越低。美國是轉基因最多的國家,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但該國糧食總產僅3.63億噸,遠低于中國5.01億噸;其單產也不行,中國糧食單產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耕地還比中國多了11億畝,為什么其糧食無論單產還是總產,反而不如中國呢?
第三,我國糧食產量難以提高的因素在人而不在技術。糧食產量的決定因素,一是單產,二是播種面積。在單產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種面積或播種季數減少導致產量下降。上世紀50年代,糧食單產很低,多年徘徊在100公斤/畝左右。在這一階段,決定糧食產量的主導因素是播種面積。1962~1995期間,中國政府加大對農業投入,尤其是實施 “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迅速增長到283公斤/畝。打那以后,糧食單產增幅變慢,一直徘徊在 300公斤/畝上下,并一度由2006年的314.4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286公斤。因此,過去10年中國糧食增產僅為2.5%,不是品種不行,而是農民不愿意種地。袁隆平老家的農民改“兩季稻”為“一季稻”,再好的品種也保證不了產量,包括轉基因種子。
第四,美國的轉基因例子不足以說明問題。生物安全委員會專家稱,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晚熟西紅柿就已正式投放美國市場了,說明轉基因不存在安全問題。他希望中國步美國之后塵,“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上種植轉基因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北娝苤陉P乎人類生死存亡重大問題上,美國政府向來是很不負責的,歷屆政府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就是明證。他們無視大氣二氧化碳上升趨勢,拒絕采取積極有效的減排措施。轉基因的始作俑者是英國,為什么該國不帶頭轉基因?這里面的道理不言自明。另外,美國人發展的轉基因作物,也不是小麥等主糧,而是西紅柿等非主要食物,玉米和大豆轉基因種植面積雖然很大,但都是以能源植物、飼料和出口為主。
第五,不能回避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帶來的風險。生物安全委員會大部分專家來自轉基因領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懷疑。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后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在這些不確定前提下,我們帶頭將Bt基因轉入13億人的主食,害莫大焉。DDT剛發明的時候是作為高新技術出現的,發明人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后來發現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被禁止使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