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華社發
4月5日清明節上午,來自毛主席故鄉的湖南人民集體進京,在毛主席紀念堂瞻仰祭奠偉大領袖。中新社發 侯宇 攝
…………………………………………………………………………
新華網北京4月5日電(記者孫偉麗、岳瑞芳)4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晨7點,位于天安門廣場南側的毛主席紀念堂迎來當天第一批瞻仰者,他們都來自毛澤東主席的家鄉——湖南。
在清明這個緬懷先人的中國傳統節日里,100多名湖湘兒女專程從湖南飛抵北京,紀念這位改變中國命運的人。與毛澤東時代相比,現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已發生巨變,但對這位新中國締造者的崇敬之情,從未消失。
瞻仰者中最小的僅8歲,最大的已經82歲高齡,不僅有毛澤東的堂侄毛岸平、侄女毛小青,更多的是來自湖南的普通民眾、師生代表以及優秀共產黨員和少數民族代表。作為毛澤東的家鄉人,他們帶來了家鄉的紅燒肉、湘繡和青年毛澤東讀書時代的手記。
漢白玉雕刻的毛澤東坐像前,一排花籃將紀念堂的氣氛裝點得更加肅穆。人們緩步走到雕像前,肅立,三鞠躬。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的趙夢婷是毛澤東的校友。藍色牛仔褲,淺棕色皮靴,脖子上戴著白圍巾和項鏈的她顯得時尚而青春。為了表達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學長的緬懷,她特意穿了一件黑色的大衣。
趙夢婷說,當代大學生對毛澤東并不陌生,大學里有很多學生在讀毛澤東的著作,學校里還開設了《毛澤東思想概論》的必修課和各種講座。每年全校都有“經典紅歌大賽”,外語系的學生們會組織起來翻譯毛澤東的詩詞。
“業余時間,同學們會到湘江邊、橘子洲頭,一起背誦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新校區的鐘樓每天整點報時都會響起《東方紅》的旋律。回到毛主席曾經讀過書的教室、曾經鍛煉過的操場,總讓人產生時空交錯的感覺,仿佛我們就是青年時代的毛澤東,肩負著民族的使命,要把青春和激情全部奉獻給國家。”趙夢婷說。
4月5日清明節上午,來自毛主席故鄉的湖南人民集體進京,在毛主席紀念堂瞻仰祭奠偉大領袖。中新社發 侯宇 攝
隨著時代的演變,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似潮水般洶涌而來,影響著每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對先人和英烈的敬仰和感激從未消失。
湖南信息科學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龍志文在網上看到征集報名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的通知后,第一時間就給組織者打了電話。
“雖然我們的生活和毛主席的時代已經相隔幾十年,現在的年輕人都懂電腦、愛上網,聽MP3、玩IPAD,但這么安逸的生活,都是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龍志文說。
民間紅色收藏家、72歲的雍曉春隨著隊伍緩緩向前移動,滿臉肅穆。老人告訴記者,他用了30多年,跑遍了全國三十多個省市、無數個小鎮村落,一枚一枚、一件一件地搜集毛澤東的像章和畫像。幾萬件藏品的背后,是老人對偉人深深的思念。老人顫抖著說:“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帶著像章來北京,到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現在愿望終于實現了!”
瞻仰的隊伍中,身著民族服裝和華麗銀飾的鳳凰縣土家族女孩熊英姿格外顯眼。她告訴記者,她的名字就是老人們從毛主席的詩詞里取的,家鄉現在越來越美了,生活越來越富裕了,但大家還是經常說,不能忘了毛主席留下的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能忘了湘西人勤勞致富的本分。
今年82歲的湯瑞仁是“毛家飯店”的創始人,清明節當天,白發蒼蒼的湯瑞仁和自己的三個兒女帶來了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紅燒肉。
1987年3月在毛澤東故居對面開張的“毛家飯店”,被認為是韶山人打破舊有觀念、“下海”經商的代表,現在正嘗試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在全國擴大經營范圍,甚至走向海外。
時間在一點點過去,毛主席紀念堂外已經排起幾百米的隊伍,長長的人流在天安門廣場蜿蜒流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瞻仰的隊伍中。
來自山西太原的張國銘手里拿著一支白色的菊花,排在等候隊伍的前面,不到7點他就已經在紀念堂外等候。他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第8年清明節來看望毛主席了。張國銘從灰色外套的內兜里掏出一本有些泛舊的《毛主席語錄》說:“這是我上班第一天,我的師傅送給我的傳家寶。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里面的每一句話。”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05/c_121268973.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