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t.sohu.com/20101110/n277519294.shtml
如果要舉辦一場國企高管暴富比賽,廣州無線電集團(以下簡稱廣電集團,含其屬下廣電地產公司)的高管們,極有可能摘金奪銀。因為他們中的5名高管,僅用了短短幾年工夫,就搖身蛻變為坐擁數億元的大富豪。他們是:廣電集團副總裁兼廣電地產公司總經理張柏龍(3.5億元)、廣電地產公司副總經理陳煜彬和李維榮(分別為2.87億元、2.03億元)、廣電地產公司工程成本管理中心總監郭靜(1.99億元)、副總工程師鐘啟恩(1.79億元)。另外3名高管湯誠忱、張招興和胡南華身家都在5500萬元以上。
雖說眼下的暴富還是賬面數字,但如果此次定向增發最終獲批實施,廣電地產將真正完成借吉林制藥(000545)的殼上市,這些高管們的財富就會完成最后的“驚險一跳”,變成一堆堆真金白銀。
不過,他們的暴富路徑并不“驚險”,而是在合法的外衣下靜悄悄地進行。只要撥開那些不太高明的障眼法,就不難發現暗藏的貓膩。
其一,巧取豪奪。在此次借殼上市前半年的2009年6月下旬,兩大工會(廣電集團和廣電地產)代員工持股計4813.97萬股,竟然全部轉給了集團和公司高管。轉讓價僅每股3.2元。
廣電地產副總經理何志堅不經意透露了高管們的“高瞻遠矚”,他不久前對媒體說漏了嘴:“公司確實一直都有上市的計劃,但沒有確定是借殼還是IPO。”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員工們在知悉其股權轉讓半年后即借殼上市,恐怕誰也不會傻到在這時低價出手,顯然他們被“蒙在鼓里”的可能性極大;而高管們心知肚明有上市安排,卻以3.2元低價“收買”全部員工股權,不知可否算作標準的“巧取豪奪”?
其二,化公肥私。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然人持股已達76%廣電地產,其買吉林制藥所付的3億多元現金,竟然不用自個兒掏腰包,統統由百分百的國資“阿爺”廣電地產代付,成了民資“兒子”“買殼”上市,國資“老子”出血買單。
按照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借殼上市是公司行為。可以援引的案例是,當初廣發證券上市前就成立了吉富公司,從廣發證券工會手中受讓員工持股。廣電集團和廣電地產完全可以注冊一個公司,將所有員工持股轉入,但現在是由高管們以低價一口吞下員工持股,然后在最后的關鍵時刻,由廣電集團拿出相當于1年的凈利潤(3億多元現金)高價買殼,讓自然人——高管們一夜暴富。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實在是太精了,叫小老百姓如何接受?
其三,蠶食圍剿。這檔子“拍案驚奇”最令人叫絕的,是高管們對國有資產的由覬覦,到蠶食,再到圍剿。2000年8月,廣電集團第一次增資,就未同比例增資,直接造成原30%的國有股權稀釋到24%,但是別小看這6%的股權流失。至2006年,廣電地產一次性將盈余公積8500萬元轉增注冊資本的情況下,這6%就意味著國有資產少分了510萬元,而被分到了個人特別是高管們手中。如計算此次借殼上市,損失就是多少個億了。
如果說,初次增資放棄只是失誤,那么后來5次的不斷增資擴股中,國有股東屢屢放棄,那就是蓄謀。因為代表國有股東的高管們不肯讓肥水流給“國有田”,5次增資中高管們讓國有股東放棄,以便自己大撈“肥水”。8名高管的股份膨脹至占總股本的76%之多。例如張柏龍的股份,就從10%增至18.87%。他們很清楚,廣電地產是一頭肥得流油的“現金牛”。
公開的數據表明,廣電地產發展是健康和迅速的:2000年8月的增資中,每元注冊資本可分配利潤0.1739元,即回報率高達17.39%;2002年的增資中,當時注冊資本2000萬元,而用來轉增資本的分配紅利就達到1374.144萬元;2006年9月注冊資本從3500萬元增至1.2億元中,所增加的8500萬元均由盈余公積轉增。這就怪不得高管們如此鍥而不舍!在廣發證券2月份為此次“買殼”做的預案中明確說明是現金交易,受讓的6位高管最少的都要出資680萬元,基本都在千萬元以上,最多的達3000萬元,合計1.54億元。人們驚詫國企的高管們如此多的現金從何而來?
很顯然,廣電集團和廣電地產高管們的暴富,是以廣電集團和廣電地產國有資產的縮水與損失為代價的,人們有理由要追問,作為廣電集團的出資人上級國資委,難道會幾年如一日地一直不知情?國資委的職責是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國家財產的守門人,現在廣電地產高管們暴富謎團仍未澄清,但愿這些“守門人”不會是睜眼閉眼,甚至暗中伸手也分一杯羹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