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不管發生任何自然災害,不管自然災害發生的程度有多么嚴重,我國糧食總產和糧食庫存的官方數字卻總是在被“增長”著!雖然政府在糧食生產方面確實是花了較大力氣,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但是我國的糧食安全決不象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樂觀,至少在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還應該存在著以下八個方面的隱患:
一、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
受糧食主產國自然災害增多、生物燃料需求增長、糧食市場投機行為以及發展中國家對糧食進口需求猛增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已經持續5年攀升,徹底結束了數十年來糧食價格一直走低的狀況。從2006年開始全球糧食價格達到28年以來的最高點,尤其是2007年以來,全球糧價持續走高,致使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糧荒”。
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近10年來,除2004年以外,全球糧食總產量都低于全球糧食總消耗,這就意味著全球糧食的庫存量正在逐年降低,在1986年,全球糧食庫存量可以維持地球人口總消耗的天數為130天,而2007年全球糧食庫存僅可以維持地球人口54天。世界上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為了自身利益紛紛調整了各自的糧食出口政策,使國際上糧食供求關系更加緊張。
當前糧食趨緊、價格高漲的國際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如果我國遭遇更大的自然災害,如果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糧食封鎖,我們還能不能養活自己?
二、大而頻發的自然災害
近年來,隨著自然災害的不斷增多,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來,嚴寒、干旱與洪災頻現:先是廣西遭遇百年一遇的秋、冬、春持續嚴重干旱,導致1000多萬畝水田不能及時插秧;接著是4月中旬我國北方多個地區出現低溫、陰雨雪、大風、霜凍等天氣,造成冬小麥大面積凍害,有的甚至絕收;特別是入汛后,南方發生洪澇災害,10天工夫就造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等9省市946.5千公頃的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面積133.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9.3億元;8月22日,遼寧丹東又發洪水,全市48個鄉鎮受災嚴重,受災人口20.2萬人,受災農田達1.51萬公頃。
三、越來越少的耕地面積
近年來,由于城市擴張、工業占地、綠化占地、退耕還林、災毀耕地等原因,我國的耕地面積呈銳減趨勢,1996為19.6億畝,2004年減少到18.37億畝。2004年以后,我國因城市擴張侵占耕地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我國的耕地面積是18.26億畝,離18億畝紅線只有一步之遙!
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質量總體偏差,中、低產田約占67%;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如此有限的肥沃土地、緊缺的水資源,再加上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組織形式,怎能讓人不擔心今后13億人甚至更多人口的吃飯問題?
四、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肉、蛋、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肉、蛋、奶的生產必然會消耗更多的糧食。從2000年開始,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開始持續增長,2007年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達到776.1斤,比2003年增長了14.8斤。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使我國連續八年都出現了糧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為了彌補這一缺口,政府部門每年都要進口一些大豆,甚至不得不動用有限的糧食庫存!
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表示,由于中國人口仍在持續增長,人均糧食消費增長趨勢是不會在短時間內有所逆轉,因此中國只有保持糧食總產在年均1%的增長幅度,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五、正在消失的“農家糧倉”
由于我國在上個世紀曾經遭受過糧荒,老一輩農民普遍都有存糧的習慣,在上一世紀末,存糧超過2000斤的農家在農村絕對不占少數,有的農家甚至保存上萬斤口糧。那時候,農民在交完公糧后,基本都存夠自家一、兩年甚至三、五年的口糧。但近年來,大多數農民已經淡忘了那段歷史,有的農民甚至把以前存糧用的缸、水泥柜、麥囤都扔掉了,農民收下來的麥子有時根本不進家門,在外面晾干后就直接賣掉一部分,送進面粉廠一部分,然后憑面粉廠的糧本按月領面吃。可以說,現在的民間藏糧已經屈指可數!如果考慮到這一大塊,國家的糧食庫存量就值得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六、橫空出世的外資巨頭
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國際上在糧食經營方面最負盛名的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等“四大金剛”都已進入了中國市場,它們通過參股或收購國內大型糧油企業等方式,迅速占領了中國糧油市場。據統計,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已被外資控制。
近日,在產糧大省江西省爆發了一場空前的收糧大戰:無論是外資、國有糧食企業,還是民營糧食企業,都參與到高價收糧的大軍中。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的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平均價。
糧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糧食的價格“牽一發而動全身”,糧食的價格一上漲,很可能帶來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并因此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大國,如何保護和加強國有糧食企業,避免糧食價格被外資壟斷和控制,正是我們當前應該認真思考和需要積極解決的問題。否則,一旦真的發生了“糧食危機”,我們就會得不償失。
七、較為低下的種植效益
農業生產效益本來就較為低下,而在農業生產中,種植糧食作物的效益就更加低下。為此,國家連續出臺了許多糧補惠農政策,但是在不斷高漲的生產資料價格以及其它生活用品價格的沖擊下,糧農們仍然得不到好的效益。按農民人均1畝小麥計,即使排除自然災害因素,一般畝產也只有300公斤左右,以每斤小麥一元計,畝產值為600元,除去化肥、農藥、種子、機械、澆水、人工等成本450元左右,畝純收入僅150元,而這僅相當于一個農民外出打工三、四天的收入。受“無糧不穩,無工不富”傳統思想影響,農民已經不再把糧食看得那么金貴,他們雖然也種一部分糧食作物,但一般都沒有什么積極性,種夠自己吃的就行。
八、走形變樣的糧補政策
連續多年來,為了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糧補惠農政策。在執行國家的糧補政策中,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操作簡便透明、避免農民上訪,索性將糧補政策變為一種普惠政策,來個平均分配,根本起不到刺激糧食生產的目的。我國的糧補政策目前主要有三塊:一塊是糧食直補,一塊是良種補貼,一塊是生資補貼。糧食直補和生資補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地方政府大都是按照農民所耕種的土地面積進行補助的,結果使一項本來只應針對糧農的優惠政策,變成了一項針對全體農民的平均主義的普惠政策,農民該種什么還種什么,該怎么管理還怎么管理,甚至該撂荒的還照樣撂荒,大大削弱了該項政策對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良種補貼在實際操作中,也是如此,大多數縣市仍然把良種補貼款按耕地面積劃撥到農民賬戶上,農民購不購種子、購什么品種,完全由農民自己決定,良種補貼的這種發放方式,對促進良種的普及和推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因此上可以說,我國當前的糧食激勵政策還是沒有搔到農民真正的癢處,對真正緩解糧食供求矛盾還是缺乏力度,尚待繼續完善。
二0一0年十月十四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