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N多個基因的“一次性種子”?
2010-8-30
顧秀林
轉基因的Bt棉花在中國在印度都大規模推廣了,也都大規模失敗了。不知道印度的盲蝽是否也向中國的盲蝽一樣神氣,我們只知道轉基因的棉花在印度的表現非常不穩定,氣候不好時發生過絕收,種子的價格又非常高,買化肥也得借錢,歉收又負了債的善良的農民,竟然不知道“冤有頭債有主”,有20萬人把自己了斷了,卻沒想到這樣做是給生物技術公司免了責。
轉基因作物的失敗,在商業化推廣之前就被科學家(非主流的)預見到了,因為在實驗室里轉基因的農作物品系就非常不穩定,基因可以被“轟”進細胞里去,但是不能被控制,科學家其實也沒有辦法,但是他們選擇了“眼開眼閉”,數據藏起來,反正不會開“基因炮”的普通人沒辦法搞清楚,所謂精確可控都是絕不可能的。而轉基因推手們四處叫嚷,說轉基因的技術精確、可控,完全徹底被掌握,沒有任何存疑之處。
就算在實驗室里精確可控吧,轉基因棉花在田野里失敗了。轉基因棉花推廣后,我國有多個長期跟蹤觀察研究項目,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沈晉良教授的追逐就是其中之一。在轉基因抗蟲棉種植10年的時候,2007年6月,在二代棉鈴蟲發生時,沈晉良教授和他的學生在棉田里捕捉棉鈴蟲:平均每天晚上在一盞燈下能捉到1200多頭。
“沈晉良教授認為:‘這表明種植已達10年的轉基因抗蟲棉已逐漸對二代棉鈴蟲失去抗性,現在抗性風險已經越來越明顯,如果仍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轉Bt基因棉遲早會不再抗蟲,棉鈴蟲大暴發這一天遲早會來臨,那時抗蟲棉就會在瞬間失去應用價值,并且還會造成Bt生物農藥失效。’” 還有,轉基因抗蟲棉殺蟲蛋白表達量的高低,還可能會受到溫度、濕度、干旱條件等氣候因子的影響,并不是穩定的[1],被科學造出來的這個轉基因棉花,其實還是人類的“陌生人”。
一年之后,我國政府領導人仍然被主流科學家蒙在鼓里,相信抗蟲的Bt轉基因技術可以一次性解決棉鈴蟲危害,未來簡直是可以高枕無憂。所以,直到大難臨頭的時候,Bt轉基因棉花在2008年還頂著一個耀眼的光環:它要代表農業技術發展的永遠的方向。
棉鈴蟲產生了很強的抗藥性,同時次生害蟲盲蝽成了主要害蟲。據說——只是聽說,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已經把能抗盲蝽的新品種開發出來了。我們完全相信,孟山都公司有這樣的能力,開發一種既能抗棉鈴蟲又能抗盲蝽的轉基因棉花——只要找到一個能殺死盲蝽的基因,再做一次加法,不就行了嗎?盲蝽是刺食性昆蟲,它吸食棉葉里面的汁液,和棉鈴蟲不同。等到盲蝽下臺、下一個蟲子翻身的時候,再做一次加法,是不是就行了?
加法可以做一次,也可以做兩次、三次,甚至更多,也許無限。就這樣加下去。
人類和地球在太陽系里存在的時間,科學家認為還有好多個億年。在轉基因的道路上,農作物的種子將要在加法減法的改造下,和人類一起繼續在生態演化中走自己的路——被改造過的路。美國已經有疊加8個轉基因性能的種子出售了。生物技術公司如杜邦先鋒掌握了“加法”又掌握了“減法”,新一代的轉基因大豆(杜邦先鋒公司出品)就是加法和減法疊加的。
轉基因的種子都是“一次性”的,農民再也留不了種子,年年都得去買,這也是印度農民堅持不下去的原因之一。轉基因棉花推廣在中國13年了,設想再過13年、26年、39年,會是一個什么情景?中國和印度的農民播在地里的棉花種子,該不會是轉了N多個基因的一次性種子吧?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難道真像孟山都公司的廣告說的那樣:
“夢想中的世界啊,大自然被呵護。那空氣啊,那水啊”;
“只使用少量的農藥,我們卻能生產更多的糧食”;
“森林不會被破壞,這是一個轉基因的世界!”[2]
我只覺得脊背上冰涼冰涼的。
--------------------------------------------------------------------------------
[1] 2007金牌農資網 2007年植保信息第18期,抗蟲棉抗性風險加大 www.nz3721.com/news/show.asp?id=7045
[2] 《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