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依棉國企改制被控合同詐騙
來源:法制日報 2010年07月08日
本報記者辛紅
收購前政府批準以“零資產”收購,五年后重新鑒定企業價值為4.3億元。河北省保定市的老牌國企保定依棉集團因為在改制中涉嫌國有資產流失,今天,原依棉集團董事長汪利娟和外方收購公司負責人朱之霖等四人在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受審。
其中,汪利娟被訴五項罪名:合同詐騙罪、國有公司濫用職權罪、國有公司人員失職罪、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朱之霖等三人被訴合同詐騙罪。
今天早上不到八點,記者在保定中院門口看到已經有大批警察在維持秩序,除了有旁聽證的,其他人員被禁止入內。據悉,整個庭審將持續兩天。
職工集體步行進京
依棉集團是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曾輝煌一時。
2003年,依棉集團與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亞紡公司達成并購協議,以零對價將100%股權出讓,通過“整體打包出售”的方式,由亞紡公司整體并購,企業從國有企業轉為外商獨資企業。
據職工反映,改制之時,依棉集團管理層描繪了很美好的未來:分離優良資產實現海外上市,并以依棉為平臺,并購3至5家國內紡織企業,爭取5年內使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把依棉打造成中國紡織業的“旗艦”企業。
管理層還一再保證,“外資企業要和我們原來國有企業那樣,要繼續繳納員工"五險一金",你外資如果不承認這一條,我根本就不能同你談。這在合同書中已經確定下來了,請大家放心。”
但5年過去后,職工發現,工資條上雖然顯示著養老保險、公積金個人應繳部分按月正常繳納,但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查詢,自2004年4月起企業并沒有給職工繳納公積金,2004年起,職工也從未收到過養老保險繳納回執單。
除了養老保險和公積金外,職工還一直被拖欠經濟補償金,并購后三年內累計投入約5000萬美金的承諾也沒落實,更讓職工擔心的是,還可能面臨著大批被裁的問題。
2009年,職工多次向市政府反映上述問題,并在2009年3月底,數千名員工集體步行到北京“旅游”。2009年4月,汪利娟被停職,隨后因涉嫌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罪被逮捕。
改制被控合同詐騙
據參加庭審的人士告訴記者,改制不完全是零收購。
2004年2月,雙方確認企業的轉讓價格為兩億多元,并簽了一份補充協議。只不過兩億多元的出讓收入要按照職工代表大會的決定,對5000多名離退職工和9000多名在職員工進行安置。也就是說,雖然外方無需支付兩億元的對價,但應該承擔員工安置的責任及企業債務。
但檢察院認為改制就是一場詐騙。參加庭審的人士告訴記者,檢察院指控,改制中汪利娟等四人多次商量,在不出資的情況下收購依棉集團。而收購方亞紡公司其實是個空殼公司,四人按照各自的分工,謊稱亞紡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中策投資公司的子公司,冒用中策投資公司的名義收購依棉集團。
后來,四個人多次商量,采取由外方股東朱之霖假意中止談判的方法,迫使依棉集團與其簽訂了收購合同。而在收購合同中,中策投資公司又改為中國策略投資公司,并偽造了存款證明和資金證明,最終形成“零收購”。
檢察院認為四人不出資就騙取了依棉集團的所有權,后來經過鑒定,企業價值為4.3億元。
因為改制事發,汪利娟的濫用職權等違法違規行為也被指控。
其中包括,汪利娟沒有經過董事會和保定市國資局的同意,就借給依棉集團北京服裝分公司資金5000多萬元,事后給國家造成損失3000多萬元。另外,還給北京的兩家子公司借款七八百萬,檢察院認為構成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罪。
此外,汪利娟還從法國加魯出版公司手中購買了《魅力》雜志的版權,版權費大概是150萬,而事實上,國內的發行刊號當時并沒有申請到。檢察院指控汪利娟構成國有公司人員失職罪。
另外檢察院還指控汪利娟犯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企業改制過程中,汪利娟將依棉集團賬外資金20多萬元和6000美元隱匿起來,改制后,又指使財務人員將部分資金拿出來用在外資企業,檢察院認為構成貪污罪。此外,還有一筆款項借個私人使用,檢察院指控犯挪用公款罪。
律師做無罪辯護
檢察院指控的四個人汪利娟、朱之霖、馬曉琳和程健,原本是中歐管理學院的同學。據悉,1999年至2000年上學期間,朱之霖擔任香港上市公司中策投資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2003年,離職至加拿大大都會集團、亞紡公司擔任高管。
參加庭審的人士告訴記者,今天的庭審進行的是法庭調查階段,從庭審情況看,亞紡公司的確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它的母公司也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翻譯成中文的名字叫中國策略投資有限公司,常被簡稱中策公司,讓許多人誤解為就是香港上市公司中策投資公司。
到底是正常的國企改制還是合同詐騙?參加旁聽的人士告訴記者,有的被告的辯護律師做無罪辯護。法庭上,對于五項罪名的指控,汪利娟辯稱:“我沒有詐騙,也沒有貪污。”
朱之霖在法庭上則表示:“我來的目的不是詐騙,我也不是今天才來中國,我在中國的收購市場上十年了,收購了百戶以上企業。同學之間合作純粹是情誼,不存在合謀。”
據記者了解,2005年改制后的依棉公司曾與香港上市公司中策投資公司接觸過、談判過,雙方簽訂了意向書,中策投資公司公告了欲收購事項,但最終沒了下文。
2008年,依棉集團又轉投到中國境內最大的國有紡織企業中紡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懷抱,雙方簽訂合作協議,約定中紡在保定徐水建設新廠、安置約2100名原企業員工。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香港上市公司收購受阻與當年外方股東無法履行三年內引進五千萬美元的承諾原因是一樣的:依棉集團改制并沒有得到商務部的批準,河北省政府雖然批準為改制后公司辦理工商登記,但無法辦理外匯賬戶,外資進不來。
今天,記者在公司門口碰到的職工說,公司已經停工一年,八月份可能進入破產程序。新廠發展如何?職工并不樂觀。
截至記者發稿時,庭審仍在繼續。
本報保定7月7日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