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在華養牛60年 熱愛中國革命崇拜毛澤東
2010年07月04日 新京報林阿珍
作為中國綠卡第一人,當被問起為何不加入中國國籍時,寒春說,我熱愛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國革命。陽和平 供圖
回顧我所走過的路,從小學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說不幸福。但相比站在人民之中,與大家一起改造整個社會,用雙手建立一個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國家,原來的那種幸福觀是多么狹隘啊。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但這種建筑在大多數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終究會被歷史所消滅。
———寒春
寒春
性別:女 籍貫:美國
終年:89歲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時間:2010年6月8日
生前住址:北京市昌平區中國農機院農機試驗站
生前身份:養牛專家
■ 逝者其人
寒春,女,原名瓊·辛頓。1921年10月20日生于美國芝加哥。芝加哥大學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曼哈頓計劃中少數的女科學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武器試驗室做費米的學生。
1948年3月寒春來到中國,在中國養牛六十余載,是一名成功的養牛專家。2004年,83歲的寒春從北京市公安局領到了中國首張“綠卡”———《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關于為何始終未加入中國籍,她說:“我熱愛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國革命。”
2010年6月8日 凌晨,寒春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9歲。
離開美國
來華找“小米加步槍”的力量
來到中國以后,寒春和陽早喜歡唱“掉下一個原子彈,我當他是個大西瓜”。他們的美國式普通話里,帶著一股濃郁的陜北口音。
研究原子彈,是寒春的老本行。她是芝加哥大學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曼哈頓計劃中少數女科學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武器試驗室做物理學家費米的學生。
寒春陽早的朋友張耀祖回憶,2000年左右,有一次清華大學核物理專業的一個班到小王莊奶牛場造訪寒春,有一個學生不無遺憾的問她,當年你和楊振寧在一個實驗室,他成為世界級的物理學家,你卻離開那里,到中國養牛,你怎么評價你的一生?寒春馬上回答說,原子彈是殺人的,牛是有利于人類健康的。從科學性上講牛的生物體比核武器還要復雜。
“她跟楊振寧談過要離開。他們都不支持她,但是他們理解。”寒春的長子陽和平說。
而寒春要離開實驗室,離開美國,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讓寒春心靈震動很大。陽和平說,當母親發現她參與的核武器研究,變成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她覺得那條路走不下去了。她說,“那是日本人的血和骨。”要么出賣心靈,要么離開。
同時,受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影響,寒春很想了解小米加步槍到底是個什么力量。
牽手陽早
一個愛養牛一個愛研究
1948年3月,經宋慶齡安排,寒春來到中國,1949年到達延安從事農牧業技術工作———奶牛飼養和農具革新等。在延安的一個窯洞里,寒春與同來自美國的陽早(歐文·恩格斯特)舉行了婚禮。
陽和平說,如果不是兩人共同的共產主義信仰,同樣崇拜毛澤東,寒春陽早是很難走到一塊兒的。寒春來自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知識分子家庭,而陽早是農民的兒子。兩個階級的家庭,門不當戶不對。
1949年,寒春陽早趕著83頭荷蘭奶牛從延安來到位于陜北和內蒙古交界的三邊牧場,對牛進行改良。那里連道路都沒有,往來交通全靠毛驢。因為地方偏僻,在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20天后,寒春才知道消息。
1955年,他們又帶著1000頭奶牛,落戶草灘農場。一待就是11年。
“我爸就是特別喜歡養牛,對牛特別感興趣,一離開牛他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了。我媽就喜研究科學的東西,所以牛場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她就投身進去鉆研,很有成就感。他們倆配合得非常好。他們是最幸福的人,他們有說不完的話。”陽和平說。
落腳陜北
寒酸生活不愿離開生產
陽和平說,在陜北的十幾年,是父母親最幸福的時候。“參加生產建設時,當時有很多批評與自我批評什么的,她特別懷念這個時候。”
草灘農場的老職工們說,那時候,條件很艱苦,心情很愉快,大家一門心思干社會主義。寒春陽早夫婦倆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在車間牛棚跟工人一塊兒干活。
有高官看到了,說一家美國人在陜北過的挺寒酸的,“老想把他們調到北京,問他們,他們老不愿意,不愿意離開生產。”陽和平說,1965年,他們不得已來到北京。安排陽早在電影發行公司,寒春在對外聯絡委員會,都是搞文化。
當時,寒春陽早特別強調不能住到友誼賓館,那里全是外國專家。結果人家把她安排到更高級的新橋飯店,“氣死她了”。
陽和平說,當時弟弟妹妹上學要到崇文小學,不能到街區小學。到學校還要車接送。每周末才能回來,搞的寒春的女兒精神失常了。
住不下去了,后來終于搬到望京那邊的農村。“回到生產上去了。我弟弟妹妹又恢復了原樣”。
在北京,寒春陽早夫婦仍然過得非常艱苦樸素。
中國農機院院長陳志說,寒春夫婦倆一直住平房,局里專門買了比較好的房子,他們不去住。后來房子返潮厲害,做了好幾年工作,他們才同意把平房重新整理了一下。
北京農場局老局長邢春華回憶,寒春畫圖的板是用磚頭建的,一直說能用就行。家里那個床單,中間部位壞的快,就把它絞開,床單兩邊的壞的慢,就把那兩邊的布剪下來鋪在中間。
原機械工業部原部長何光遠第一次見到寒春一家的住房,覺得太寒磣了。沙發彈簧都出來了。“我說給你換一換,她說我感覺蠻好。”
性格多面
曾是奧林匹克滑雪選手
寒春性格耿直,有時會很倔強。她是個多面手。陽和平回憶,寒春除了喜歡核物理以外,還喜歡拉小提琴、吹笛子、畫畫、野外生活,但是由于她是知識分子出身,她對婦女傳統行業比如做飯、洗衣服一竅不通。
“她還是奧林匹克滑雪選手,1939冬奧會沒取消她就是美國的選手了。”陽和平說。她很喜歡動物,上小學初中的時候,還會騎著馬去上學。到中國養牛后,聽說草灘農場要開發建設,她首先問的就是“牛吃什么……”
農機院原黨委書記李維民曾是寒春陽早的助手。他回憶,有一次寒春陽早跟他說,“在延安每星期都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會,老李,你們農機院的黨員敢批評你嗎?你敢跟部長提意見嗎?她說我們在西安的時候,干部群眾打成一片。”
張耀祖1997年在北大讀研二,那時,寒春陽早都是70多歲的老人了。第一次見他們,喊陽老,寒老,結果他們回敬他叫張老,迫使他最后不得不改口叫老寒老陽。張耀祖后來才知道,農場工人都對他們直呼其名。
有一年過春節,張耀祖想送他們點禮物,想來想去,送她一箱可口可樂,因為他們是美國人。“送過去后,他們也沒說什么,過了兩周我過去一看怎么沒喝呢?他們的女兒說你把帝國主義扛到了我們家。”
不搞特權
寫大字報要求取消特殊化
寒春陽早夫婦,與三個孩子,在家里經常開家庭會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我們批評父母,我父親脾氣暴躁,他打我們屁股我們就批評他,他虛心接受堅決不改。”陽和平說,父親也批評母親。“我媽比較主觀。工作需要就要干,不夠通情達理。”
寒春對陽早也有意見。陽早有點大男子主義,比如干什么都是“陽早夫婦”,寒春就特別反感。陽早在困難時期看到工人家里困難,把家里的布票鞋票給別人,寒春就特別生氣,說你挺慷慨的,家里孩子怎么辦?后來又向場領導要了些回來。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寒春一度感覺自己是被包裝起來了,外國人有外國人的圈子,她進出農場還得有許可證。1966年8月29日,他們聯合另外兩個外國專家,寫了著名的大字報《為什么在世界革命心臟工作的外國人被推上了修正主義道路?》其中寫道:“這種待遇是什么思想支配的?這是赫魯曉夫的思想,是修正主義的思想,是剝削階級的思想!”他們要求,生活待遇要和同級的中國工作人員一樣,取消特殊化。
這張大字報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的批示,并迅速起到了效果,“把他們高興死了”,陽和平說,寒春作為參加造反派去參加運動,能開會,又跟大家在一起了,覺得就是解放了,不再是個人奮斗的小圈子。“文化大革命救了她”。
他們的一生是最幸福的(寒春之子陽和平口述)
前兩天在家里討論我母親去世的事情的時候,我妹妹說了一句話:我們的父母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們不是我們自己的,他們是大家的。
我認為我父母的一生是讓人羨慕的一生,他們崇拜的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追求的不是名和利,他們信仰的是共產主義,他們崇拜的是毛澤東,他們追求的是全人類的解放。他們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一生是最幸福的、值得慶賀的一生。
我母親是一個多面手,她除了喜歡核物理以外,她還喜歡拉小提琴、吹笛子、畫畫、野外生活,但是由于她是知識分子出身,她對婦女傳統行業比如做飯、洗衣服一竅不通。
參加中國革命以后,我母親用自己學過的物理知識,設計過牛奶制冷器、鍘草機,設計過牛場,也主持飼養過上萬只雞鴨。上世紀八十年代她還帶頭搞過胚胎移植,這些都和她的專業沒有關系的,除了做飯外,她是干哪行專哪行、愛哪行。
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她不為名、不為利,為的是挖掘自然科學的客觀規律,圖的是改變當時中國落后的生產面貌。
在一個不為資本和少數人利益服務的大環境里,她可以把一個科學家的好奇心帶到她所干的行行業業上去,她可以把個人的愛好和人民的需要融為一體。
她喜歡研究問題,她覺得行行有學問,行行有樂趣。她認為克服困難本身就給生活帶來了樂趣和意義,因此,她能把自己的全身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充滿熱情。(本報記者 林阿珍 實習生 李殿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