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地震局
作者: 索寒雪 周麗敏 北京報道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編者按/從1976年的唐山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到今年的玉樹地震,中國在每次地震中都飽受“蹂躪”。從1976年至今時光荏苒34年,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增長,國民之力得到長足發展,然而在地震面前,我們依然“脆弱”甚至只能“聽天由命”。但同樣飽受地震“傷害”的日本和智利,在應對地震之時無論從人員傷亡還是國民抗震知識教育宣傳方面,均有不錯的表現。玉樹地震發生后,外界對我國的地震工作多有指摘,尤其是老一輩地震預報學家紛紛對本報發表了意見并提出對地震局目前工作思路的不同看法。
也許,地震這門復雜的學科,更需要規避思想迷途,在經歷數次地震之后,中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地震預防與應急機制,既是國民命運之所需,亦是一道考驗中國政府執政能力的綜合考題。
一線調查
地震研究:誰被利益“綁架”
千里之外,送你離開。
抗震的中心似乎從來不是北京,但是,作為地震多發國的中國,防震減災的中心卻在首都北京。這個城市的三里河,是中國政府部門的聚集地,青瓦灰墻的蘇式建筑群中,國家地震局權威地震預報部門——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以下簡稱臺網中心)便掩映于此。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是中國地震局直屬事業單位,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工作。這里云集全國頂尖的地震預報專家,這些專家會在國家地震局組織的年度會商會上各抒己見,討論下一年度中國哪些區域將是地震發生的“危險區”、“注意區”和“無監測區”。
4月22日在臺網中心會議室,臺網中心預報部原主任兼西北片區首席預報員鄭大林翻開《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一書,《中國經營報》記者看到,從2006年到2009年,他三次在這份報告中指出,青川交界地區有可能發生超過6.5級的地震。
《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是臺網中心預報部每年對下一年度地震趨勢的研究,這份研究報告基本是國內最權威的關于地震的中長期學術預測報告。
然而,如是結論,并未在國家地震局的會商會上取得一致,在激烈的爭論過后,鄭大林未能達成所愿,《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的研究結論中關于青川交界地區可能發生6.5級以上地震的結論,未能被會商會采納。
“會商”的“命運”
關于地震的中長期預報,一切還要從臺網中心的會商會說起。
會商會是由臺網中心組織的對一段時間來地震預報觀測研究的重要會議,而年度會商會也是各路地震專家意見云集之時,在年度會商會上,各地方地震局都要派出專家與臺網中心的專家展開討論,討論下一年度哪些地區可能發生地震。
而《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正是會商會上要討論的對一段時間來,地震監測預報的結果展示。
在年度會商會上,形成的最終意見會確定全國哪些片區是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危險區、注意區和不被檢測區(放棄區)。如果被劃入危險區,那么這個區域將得到密集監測,除此之外,被劃入危險區后,地方政府將在醫療等方面做些應急儲備。
青川交界的危險區劃分就是在這一級別的會商會上,遭遇“排擠”而出局的。
在鄭大林看來,年度會商會已經不是民主科學的氛圍了,已經演變成為一場利益之爭,直接涉及到國家撥款。
“各地地震局在會上表現非常積極,紛紛要讓危險區在自己省內‘安家落戶’。”鄭大林回憶會商會的情景時表示“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危險區確定下來,這個區域的地震局就會得到國家的撥款,有了經費也就好開展工作了。”
鄭大林告訴記者,國家曾一次性向中國地震局撥款25億元,用于購買相關設備和優化網絡資源。一些人口密集地區獲得的撥款數額達到數百萬甚至上干萬元。
這樣龐大的資金量足以支持各地的地震局作為監測經費,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這樣就不足為奇,為何各地地震局更愿意把自己劃到地震危險區了。
鄭大林認為自己長期監測關注的區域之所以沒被劃入危險區,這和 “勢力”范圍劃分不無關系,青川交界處所在的區域并不討巧,只涉及到偏遠的兩個省份。“由于其中一個省的專家資歷不夠,不能進入到年度會商會,而另外一個省的一部分區域已經被劃分到了其他地震危險區,因此被劃入地震危險區的省份也沒有過多支持。”
雖然鄭大林為青川地區據理力爭,但是由于勢單力薄,并沒有爭取到將該地區劃入地震危險區地位。
對于鄭大林的說法,《中國經營報》記者進行了多方求證,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參與過會商會的專家同意鄭大林的說法,“對于會商會我有很多話要說,希望現在的會商會不是什么過場,能真正的在科學民主的環境中進行。”這位專家說。
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發采訪函于中國地震局新聞處,力圖就有關問題采訪地震局,但記者在等待三個星期后,依然沒有得到地震局的正面回應。
記者又致電中國臺網中心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科研經費緊張之時的確出現過這種現象,但是現在科研經費充足了,這種情況已經很少發生了。另外,這位工作人員還介紹說,現在的會商會上,各地地震局還不愿意把自己劃入“危險區”,如果被劃入,就會增加監測的負擔,而對于現在會商會的氣氛是不是科學客觀,這位工作人員拒絕回答記者任何提問。
糾結的“預報”
對于地震預報在地震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地震不能預報,而另一種便是地震可以預報。
1997年,美國四位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地震不能預報》一文,文章一出在全球業內引起巨大震動。
在鄭大林、張肇誠(原中國地震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等多位地震預報專家看來,美國科學家之所以出這樣的觀點和他們的國情有極大關系,在美國的地震研究均是基金會贊助方式,而地震預報不像其他的研究,可以驗證的成果很少,如果出現虛報,連鎖的風險更是不可估量。
“美國是不搞預報的,美國政府依據蘭德公司的報告,比較研究納稅人的利益,在得不到效益的情況下,美國決定不搞地震預報。美國人認為現在地震預報水平不高,是不是從抗震來講更為合理。但美國人并不反對中國開展地震預報。”上述地震學家對記者介紹說。
顯然,美國的觀點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地震局官方的認識,據多位專家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一直投入很大,1975年,中國海城的成功預報更是聞名世界。正是這些積累,中國的地震預報實際上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
但在2000年后,中國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在逐步發生變化,一種地震不能預報的觀點開始在國內興起,時至今日,這種觀點已經成為主流觀點。
地震學家何永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地震應該是預防為主的方針,不能全理解為地震預報。預報是預防的一部分。因為以今天的科學技術,對地球的認識,符合三要素(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準確的震級)的地震預報,要做到比較準確相當困難。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很困難。
地震局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地震不是天氣預報,又不能鉆到地底下,這對全球都是難以解決的難題。
記者了解到,地震預報思路分為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長期預報指長期趨勢性的判斷,例如哪些地區屬于地震活躍期,目前地震工作人員也主要是做長期預報方面的工作。而短臨震預報,是整個地震預報中最為艱難的部分。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中國地震局官員稱:“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多數地震學家也認同地震不能“精確”預報。
對此,中國地震局預測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汪成民認為,不能做到科學上的精確預報,并不妨礙在實踐中作出具有減災時效的預報。
“地震局的領導對外界表示,地震是絕對不可能預測的,這讓我們非常憤慨。”汪成民激動地說,“在沒有科研經費的條件下,我們成功預測出了汶川地震的3次余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三要素。汶川地震后,中國境內的12次地震,其中10次地震很好預測到了三要素,只有一次被采信。怎么能說地震是不可預測的?”
其實,類似的聲音時常縈繞在地震局的耳邊。
4月22日,玉樹地震過去8天之后,在國家地震局3層會議廳,中國地震預測咨詢委員會召開例會,記者看到,綿綿細雨中,一位身穿僧服的年輕人來到地震局門前,請求約見,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次地震之后,都有各行各業的人來地震局上交他們的預測報告。”每年收到的各種預測有幾萬條,國家地震局也深陷在數萬條“預言”的海洋中。
2010年4月14日早晨7:49,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傷亡慘重,值得一提的是4月14日7.1級地震之前發生了一次4 .7級地震,時間是5時39分,震中也位于玉樹縣境內。7 .1級強震震中位置是北緯33 .2度,東經96 .6度。5時39分的震中位于北緯33.1度,東經96.6度。經度相同,緯度相差0.1度,換算到地面是相差十幾公里。
在鄭大林看來,這是此次大地震的震前前兆之一。他認為玉樹地震應該是比較好預測的。他之所以這么肯定,是因為早在2007年《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中,鄭就指明在青川版塊歸屬的四川境內的巴塘水溫、康定折多墮塘和甘孜水氡等檢測點都發生了明顯的異常變化。
對于這次4.7級是不是震前前兆,青海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這個沒有規律可循,有的地震在主震之后會小震頻發,有的時候沒有任何其他的跡象可以證明會發生下一次地震,目前的科學解決不了。”
記者在玉樹采訪時曾采訪了玉樹地震局的有關人士,就此次4.7級地震發生后,當地地震局有什么反應?該人士介紹說,在4.7級地震發生后,當地地震局將第一時間監測的數據發給了上級部門,通常情況下,等待反饋的時間也比較長,但這位人士還介紹,現在全國地震局的監測系統是聯網的,國家地震局的預報部門也能在第一時間監測到某個地方地震發生的情況。
1998年12月17日,國務院頒發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具體規定為: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并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弱化的職能
在鄭大林等專家看來,目前的國家地震局對地震預報的態度含糊不清,正是這樣的官方認識直接影響了地震預報的積極探索,緊接著,地震局的工作思路也發生了轉變。
“國家地震局現在是三大工作體系,一是地震預報,二是震災防御,三是應急救援。如今,無論是從科研經費和待遇上看還是從工作重點上看,對后兩者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地震預報。”鄭大林認為。
記者采訪了多個從事地震預報的現任工作人員和退休的工作人員,對鄭大林的表述,他們均表贊同。
“一個搞地震預報的研究員出差每天的補助是80元,而一個搞應急救援的研究員出差每天補助是120元。”一位不愿具名的臺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地震預報很難有成果驗證,評職稱方面也受很大影響,很痛心的是,現在從事地震預報工作的一些工作人員也開始向地震救援等方面游離。”鄭大林說。
事實上,地震預報研究層面的變化只是一方面,在地震局官方也發生了對地震預報弱化的傾向。
4月2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來到位于北京三里河的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記者在臺網中心看到,地震局臺網中心預報部目前有30多個人在一辦公室辦公,據鄭大林介紹,最鼎盛時該部門有109人,另外,地震局曾經的主力地震預報部門——中國地震預報分析中心,在2004年時被撤銷并入其他部門。據當時在該中心任主要領導的退休專家介紹,中心人數最多時曾達到500多人。
對于地震局對地震預報的看法和工作思路,遺憾的是,并未得到地震局給本報的回應。
在中國地震局網頁的政策法規一欄中,其對地震局機構的介紹顯示: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經國務院授權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賦予的行政執法職責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國地震局的主要職責共有11項,這11項中包含防震減災發展戰略,法律法規等行業標準擬定,也明確對地震預報功能進行了描述,其中第6項中寫道: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并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報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報國務院批準后組織實施。
怎樣的應急
“實際上,地震局現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應急救援方面,而應急救援就是震后的救災、救人工作。”鄭大林說。
張肇誠認為,地震局在地震救援方面并不是自己獨有的優勢,“消防,武警部隊越來越專業,大地震后,應急救援更多的需要舉國之力,不是地震局一家之力能做的。”
那么,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地震應急體系來減少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呢?
汪成民則認為,一個最基本的機制是“領導坐鎮,急事急辦,重大情況不過夜。”
他透露:“目前地震局的流程是,召開會議—研究—調查落實,整個過程完成需要3到5天的時間。這與地震的緊急性完全不匹配。”
“地震局應該成立專門的分析機構負責匯總意見,并獨立分析預測,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僅僅發揮一個上傳下達的義務。”汪成民說。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認為,美國的應急機制或可借鑒,“美國這樣的國家都是分級管理、分級響應。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責任,他們是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規模、可能產生的影響大家分開來管,這樣能提高管理效率。”
在丁元竹看來,應急機制應該更強調部門協作,大家共同快速有效的采取措施。因為突發事件一般是有綜合性的特點,還有跨地域的特點,這個就需要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甚至像交通運輸等等的一系列部門的合作。“比如在英國倫敦爆炸事件當中,警察部門、情報部門、交通文化部門等密切合作,這個是他們的特點。另外,要增強全社會的突發事件意識和能力。不斷進行全民訓練,通過這種培訓來提高各種突發事件的管理水平。像美國‘9·11’事件以后,它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就是通過一個市民服務隊對全國的居民進行了一些應急的培訓。”
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的地震防范也需要各個政府部門一起聯動共同建立一個協調機制,更需要制定一部細致的法律法規來為地震預報 “護航”。另外,是不是可以設立一個“防震日”,在這一天可以進行全民地震應急培訓和演練,這樣既能提高對國民的抗震培訓還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有地震局人士對記者表示:“地震局也很想加強對國民抗震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但對于平時的宣傳和培訓擔心會引起恐慌,我們往一個地區發些地震宣傳的小冊子,都可能被傳出一些要地震的謠言出來。”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簡介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是中國地震局直屬事業單位,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臺和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臺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處理與服務;地震信息網絡和通訊服務以及地震科技情報研究與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于2004年10月18日成立,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更名,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技術部及預報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根據工作職能及任務,中心內設14個部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