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etanyetan.blog.sohu.com/153258869.html
高盛與權貴交易一拍即合
2010-6-3 新民周刊
針對國內對于高盛風險投資中越來越多的質疑,高盛直接投資部與媒體首次直接對話。但對話并不能為高盛釋疑,高盛的解答是曖昧的,在受到質疑的投資項目上的表態含糊不清。
高盛在中國投資市場上的角色并不是純潔的天使,他們在帶來市場理念的同時,也帶來了貪婪、泡沫時代的瘋狂與美國國內同樣的灰色游戲。基本來說,高盛在中國投資市場身兼教父與大鱷之職,同時獲取高級教練、主要選手之利,充分利用了自身在金融標準、企業估值方面的影響力,在中國資本市場或者通過各懷心思的中國公司大獲其利。
高盛投資中國金融機構利用的是中國金融機構急欲上市融資的急迫感,高盛對于航空公司燃料油名為套保實則投機的誘導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影響價格的能力,在雙匯案例中,高盛還揣摩透了國內企業主們不惜代價、不顧誠信進行MBO的心理,而在西部礦業案例中,高盛對于礦業定價權的影響與中國企業對知名投資公司攀龍附鳳的心理一拍即合,在高盛高華公司成立的過程中,高盛對中國金融業監管規則、對于中國的高層公關學,使用得爐火純青。
高盛聲稱對創業板上市公司海普瑞的投資,獲得近百倍收入,目前仍是紙面富貴,并強調自己是長期投資。海普瑞的紙面富貴遲早會轉變為現實富貴,事實上,高盛對中國工商銀行的投資讓他們獲得了百億港幣以上的收益,并且獲得了曲線進入中國證券領域的機會。海普瑞所面臨的一系列誠信指責,諸如虛增利潤、聯手哄抬發行價等,難道作為資本市場的高端游戲者,高盛一無所知?
高盛對于中航油的圍剿,在西部礦業的投資回報,全都成為境內投資者不堪忍受的慘痛記憶。
高盛投資部人士聲稱高盛股權投資有三大理念,均存在漏洞。
首先,是一項長期的投資,平均股份持有期是5到8年。但是,高盛給雙匯管理層提供的曲線MBO通道,從持有到退出,遠遠不足5年。作為深諳中國國情的大投行,高盛不可能不懂得雙匯管理層曲線MBO對中國法律意味著什么,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遲遲不公開相關信息,對于投資者意味著什么。
第二個理念是,高盛的股權投資希望能給公司帶來價值,而不是僅僅提供錢而已。高盛有時候僅僅提供錢,比如對于普通公司,但在大多數時候,確實不僅止于提供錢。比如,高盛對于工行的投資換來的是中國金融市場對高盛網開一面,高盛用一粒芝麻換來了西瓜。又比如,高盛涉足豬肉食品行業,從生豬、中間制造者到未來可能出現的生豬期貨,無不提早落子,也滿足了中國農業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在受到質疑之前,高盛所到之處,被奉為上賓,幾乎很少遇到境內競爭對手與政策的真正挑戰。
高盛的第三個投資理念是,所做的投資必須要有利于企業客戶、有利于高盛業績,同時也有利于中國整體經濟。高盛的股權投資未必有利于中國企業與整體經濟,高盛對于西部礦業的投資起碼就很不利于中國的普通投資者。
撇開股權投資不談,高盛以金融顧問角色參與的重大并購案,有一些未必對中國企業有利,比如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比如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20%股權案,以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等等。尤其是TCL的合資企業,幾乎可以作為跨出國門失敗的典型安全,TCL不得不依靠國內的市場繼續存活,憑空背了一大筆債務。TCL固然有責,但高盛是否提醒了TCL在歐洲并購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的法律成本,與可怕的人工費用,這是無法中國制造企業不能承受之重。而聯想與IBM個人電腦部的并購,聯想是否成功實在不好說,柳傳志不得不重回第一線,在并購之前的銷量令人疑竇叢生。
如果以金融泡沫時代的寬松標準衡量,我們也許應該承認,高盛并沒有違法,只不過巧妙地利用了規則的灰色地帶,但多虧高盛所代表的金融巨鱷們的貪婪,加上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縱容,全球才飽受危機之痛,而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慘遭池魚之殃,目前歐洲所受的沖擊甚至比美國更為嚴重。
還應該追問的是,為什么高盛在中國金融市場如此如魚得水,為什么企業主們如何熱衷于利用特殊項目公司進行各種各樣的運作,為什么中國金融機構在引入高盛等投資者之后,對于治理結構的深入改革仍然一籌莫展?
也許我們可以自我安慰的是,當金融巨鱷遭遇行政權貴,遭遇變革中的市場,會產生什么怪胎,我們現在有了經驗。至于說股權投資的高風險,股權投資之后投資家們的擔憂,拜托,不要說這么幼稚的話,在市場中生存的投資家,哪個不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