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地震能否預測”之爭的幕后故事

侯福龍 · 2010-05-11 · 來源:烏有之鄉
地震預測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世界博覽》第10期科技欄目

“地震能否預測”之爭的幕后故事

記者:侯福龍

汪成民和眾多地震預測專家的最大愿望,就是面對未來頻發的地震,能有更多“海城預測”的成功案例。

正文:

   “地球被調成了震動模式!”汶川、海地、智利、玉樹等先后地震過后,這句詼諧的話語在人群中廣為流傳。然而對于大多數科學家來說,地球卻沒有手機那么聽話,因為它的震動似乎隨性而發,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看起來都難以準確捕捉。

 “以目前水平來說,地震是肯定不能預測的。科學要找普遍規律,而這個規律現在絕對沒有找到。”面對媒體,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主任劉杰作出了這樣的論斷。劉杰的觀點表達了世界性難題——地震預測的現實困難。

然而,并非所有科學家都是悲觀主義者,在地震預測的“世界級難題”面前,國外很多專家選擇了放棄,中國的地震預測專家們卻迎難而上。

地球“病”了

一份美國五角大樓2004年的“秘密報告”在網上廣為流傳:“2010年前后,中國南部地區將發生持續10年左右的特大干旱。2010年后,中國將從‘南澇北旱’變為‘南旱北澇’……寒冬延長、夏季高溫增加。”這份“氣候預測”恰好符合今年影響全國的極端天氣狀況。

“其實,五角大樓預測的結果,和我國學者在2003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十分相近,只是后者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退休教授楊學祥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楊學祥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從事全球變化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全球災害的發生存在一個約60年的時間周期,地震、干旱、流感、氣候無不在此循環往復之中。這個周期過程被稱為“拉馬德雷冷相位災害鏈”。

從東北趕到北京參加“全國天災預測研討會”的楊學祥走在街頭,不禁感慨道,“本以為4月的北京已經很暖和了,沒想到和長春差不多!”在他看來,今年是氣候突變之年,而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活躍也將接踵而至。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從氣候研究的角度證實了以上的觀點。錢維宏告訴《世界博覽》記者,西南干旱發生在全球范圍同一緯度的干旱帶,而全球氣候正在進入變冷的曲線上,因此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研究組(IPCC)的全球變暖報告存在質疑之處。

面對全球氣候問題,錢維宏試圖講一個“大故事”,這個大故事里不僅包括干旱、低溫、熱浪、雨澇,還包括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它們共同存在于一個聯動的機制之中。

雖然楊學祥并不認為地球有所謂的“2012末日災難”,但是根據全球進入“冷相位時期”的假說,氣候變冷所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將確實存在。

而所有災難之中,地震的破壞性最大。5.12汶川地震、1.27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4.14玉樹地震……巨大災難激發了從事地震預測研究的科學家們的斗志。

 “若把目前的地球比作‘生病’了,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不管是用‘中醫’、‘西醫’或者專家會診的辦法,如何做出有效的預測意見,形成預防決策,以減少災難對人造成的危害。”中國地震預測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震局研究員,年逾古稀的汪成民教授仍奔波呼號在宣傳地震預測的第一線。

在他看來,預測地震就等于治病救人,是急切要完成的事業。

“青龍”一夢30年

地震預測咨詢委員會成立于2004年,是中國地震局的下屬機構,主要由一批已經離退休的老專家組成,目的是“關注地震預報事業的發展,努力開展地震預測研究”。

汪成民作為中國地震預測領域的先驅,曾經是唐山大地震的奇跡——“青龍縣18萬間房屋倒塌,而47萬人無一人因地震死亡”的功臣。

時間定格在1976年的7月18日,來自華北、東北等市、縣、區地震辦公室代表一百余人在唐山市舉行了一次“地震工作群測群防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一位20歲左右的小伙子,認真地做了記錄,詳盡了解了當前震情的各種不同意見和它們的依據,他就是青龍縣地震辦公室主任王春青。”汪成民在30年后的文章《青龍縣事件的經過和經驗》中回憶到。

汪成民在會議上傳達了對湯、灤一帶震情的擔心,受到了王春青的重視。作為青龍縣地震工作的負責人,王春青被當地稱為“地震人”。

7月21日散會后,這位熱血青年回到青龍縣,還未放下行裝就直奔科委,報告了地震震情,要求盡快向縣領導匯報。因此,有關當地近期震情分析在7月24日反饋到了縣委冉廣歧手里。在冉廣岐的指揮下,青龍縣群眾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得以及時疏散,避免了傷亡。

回顧歷史,汪成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青龍縣事件的產生是在及時獲得信息的條件下,恰好遇著一個十分認真負責的好干部,又恰好遇著一位敢挑重擔的好領導?!?/p>

34年后的今天,汪成民已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但是談到地震預測的問題時仍舊精神矍鑠。

“目前人們的心態是,地震是天命,因而是不能預測的,這種觀念需要改變。”汪成民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汶川地震之后,汪成民協同“兩委”——中國地震預測咨詢委員會以及地球物理協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的多位專家,進行了三次較大余震的“實驗性”預測工作:2008年5月18日四川江油6.0級地震、5月25日青川6.4級地震和8月1日平武6.1級地震。

“三次余震的預測都相當成功,而預測的主要依據是HRT波監測曲線。”汪成民激動地說。

以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錢復業、趙玉林婦夫為主導的HRT波技術,是目前我國地震短期臨近預測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謂HRT波,全稱為潮汐力諧振共振波,這是一種當下還沒有被業界普遍認同的地震先兆。測量這種先兆的方法被人們稱為“黑箱系統”。

除過HRT波的分析,三次預測也集合了多位地震專家的意見。“蘭州郭增建、上海林命周與沈宗丕、北京耿慶國和李均之等專家都參與了這三次預測。”汪成民介紹道。

面對地震預測,汪成民的理想是匯合集體智慧,利用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實現“專家會診”、“群測群防”的效果,最終達到防震減災的目的。

所以,在積極組織各種研討會議的同時,汪成民也從民間搜尋地震預測的奇才、怪才。   

比如,通過網絡成功預報攀枝花地震的楊智敏、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方法預測地震的孫延好、河南鄲城縣農民張德亮,以及余向紅、李均、劉國昌等等。

“只要誰能準確預測地震,誰就是好專家。”他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

所謂群測群防,是1966年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地震防范措施。

1966年3月8日,邢臺地震發生6.8級地震。翌日,周恩來總理趕赴地震災區視察慰問,到處殘壁斷垣、遍地狼籍。有一位無家可歸的老人對周總理說,“出現這么大的災害,能不能做到在震前給老百姓打個招呼?”總理無言以對、默然心痛。隨后,他便緊急召集各路專家,探討地震預測預防一事。

有些專家提出,要準確預測地震三要素,即時間、地點和震級,科學上還沒法實現??偫肀慊貞?,“精確的科學預報暫時做不到,你們力所能及地、實時求是地向政府打個招呼不行嗎?”

于是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石油系統翁文波等專家都被抽調來搞地震預測工作。1967年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組,李四光任組長。中央地震工作組就是中國地震局的前身。

李四光主張地震可以預報?!半m然有些科學家說,地震是世界難題,但是李四光獨排眾議,認為世界上不能解決,并不能由此推論我們就不能解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地震預測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徐道一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自此,在李四光的積極組織下,群測群防不僅匯集了各路專家,還招募了很多普通民眾,形立成了一支“專群結合、土洋結合、聯合作戰、多路探索”的中國地震預測預防大軍。

而后,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取得了人類地震預報史上巨大的成功。

兩種科學的對話

“雖然海城地震預測非常成功,但是預測方法沒有普遍性?!遍L期從事地震學研究的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雷軍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科學家、尤其是西方地震專家的觀點。

從笛卡兒、牛頓開始,西方對于自然界的認識中有“鐘表”的比喻。他們認為,大至宇宙天體的運作、小到分子原子的活動,任何有生命的、沒生命的事物,其中的運作過程都可以拆解為基本的單元,用物理、化學的原理進行解釋。認識自然,就是認識鐘表內部的彈簧、齒輪,這種思想被稱為還原論。

因此,在地球“大鐘表”的內部機理,即“齒輪”和“彈簧”被完全認識之前,持還原論的科學家認為地震的預測是不可能的。

“目前地震預測水平離精確預報還相差很遠;而模糊的預報,不能給公眾提供有用的信息,不能作為科學的依據?!崩总姀娬{的是一種西方科學的規范問題。比如,如果不能找到類似萬有引力定律那樣的規律,就不能精確計算衛星的軌道,從而航天事業就是一句空談。

因此在雷軍看來,真正實現地震的精確預測,還要經歷幾代、幾十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

而另外有些科學家則斷言:誰說地震能預測,不是瘋子,就是騙子。“這些科學家從根本上否認了地震預測的可能性,以表示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徐道一告訴記者。

1997年,地震學家蓋勒在《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直言“地震不能預測”。1999年,英國《自然》雜志在網上組織的“地震預測”問題討論,一部分學者堅持認為,“地震依然是無明顯先兆的突然降臨?!?/p>

   和雷軍的觀點有所區別,這些科學家認為“地震本質上不可預測”——無論科技水平多么發達,地震都不能預測,像上帝擲骰子一樣,地震何時、何地以及多大震級,都不屬于科學所能解決的范疇。

該言論的主要依據是一種被稱為“自組織臨界性”的理論假設。持這種理論的科學家把地球比喻作處在自組織臨界狀態的事物,任何小震都可能演變成大震,而這種演變是高度敏感、非線性、混沌狀態的,因此無法精確預測。

而這種理論用在地震預測方面,也僅僅是地震專家的一種“借用”,并沒有得到全部地震學家的認同。

國際著名地震學家L.諾波夫就反對這樣一種簡單的“借用”,他并不認為地殼可以類比作自組織系統臨界狀態,即不能機械地類比。“四條腿的桌子和四條腿的狗到底在何種程度上等同?”諾波夫氣憤地反駁道。

 “現代科學在向三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極大,比如天體宇宙;一個是極小,比如分子、原子、電子和更微小的粒子;第三個是極復雜,比如地震。因此,地震研究、地震預測屬于復雜科學的范疇?!敝袊卣痤A測咨詢委員會主任、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委員會名譽主任郭增建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由錢學森先生所極力倡導的復雜性科學,興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復雜性科學想要建立的是一種幾乎囊括所有現象的理論體系,曾經被譽為新一輪的“科學革命”。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有關復雜性科學的研究,引起了一場 “真偽科學”的世紀大爭論。比如,“中醫是不是科學”曾經被一次又一次作為兩大科學陣營爭論的話題。

所以地震能不能預測的問題,和中醫是不是科學的問題同宗同源。

“人體是不是很復雜?但是西方科學試圖從細胞、DNA層面上、解剖的細微處認識生命現象。當細胞從機體中取出,放在冷冰冰的實驗臺上的時候,它便失去了真正‘生命’的成分。認識它也便無從談起。所以西方科學‘以物為本’,沒法從整體著眼。研究地震、預測地震也是如此?!毙斓酪魂U述道。把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引進地震預測之中,結合各種方法進行有效的預測,一直是他所努力的事業。

 “隨著科學的發展,還原論受到了其他一些新科學思維的沖擊,比如復雜性科學,講求‘整體涌現’。這其實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思維?!惫鼋ń忉尩?。

“比如中醫穴位理論,人體作為一個整體涌現,只要找準了穴位,就可以治療身體疾病。相比之下,如果地球找到了地震的‘穴位’,那么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地震,而不去計較其它一切次要的細節?!?/p>

在郭增建看來,未來認識地震、預測地震方面,東方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曲突徙薪”者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雖然確定性的預測還不能現實,但是有一定效果,減少人民損失的預測,還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年輕的地震專家郭安寧告訴《世界博覽》記者。

郭安寧認為,不能籠統地論斷地震能否預測,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地震預測在概念上進行區分:其一,確定性的預測,即地震三要素的精準預測;其二,能進行一定防震減災效果的預測。

郭安寧的觀點,和2004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的主旨不謀而合,這篇文章名為《思路的劇變》。文中也區分了兩種預測的概念,認為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預測是可行的,而確定性預測還不太現實。

郭安寧是郭增建先生的兒子,也是郭增建地震預測理論體系的傳人。著有《中國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地震預報回顧》等書籍,此外,《1966年—1976十年天災備荒祭》的出版正在籌備當中。

2006年3月,郭氏父子聯合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青海7級以上大地震發生時間特點的研究》,刊登在《西北地震學報》上。

文章以確鑿的數據和嚴格的推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2010年及其前后2年內青海境內可能再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至于發生的具體地段尚需進一步研究。所研究的方法可采取空區法,靜中動判據以及立交模式法?!?/p>

緊接著,他們在2007年《國際地震動態》第6期上發表論文,按前一篇文章中所提的具體確定發震地點的“靜中動判據”進行研究和推論,明確指出發震地點就在青海玉樹。

“結果非常令人鼓舞,今年4月發生在青海玉樹的地震,恰好又印證了這些方法的科學性?!惫矊幷f。

    1999年1月,郭增建利用三性法、靜中動判據、異年倍九律等理論方法,對臺灣地區當年可能發生7級以上地震進行了預測。同年9月21日,臺灣發生7.6級地震。

“父親的預測讓臺灣有關方面關注。2002年,應臺灣方面的盛情邀請,父親前往臺灣講學?!惫矊幐嬖V記者。在此期間,郭增建預測了2004年臺灣恒春附近發生7級地震的可能。

2006年12月26日,臺灣恒春發生了7.2級地震?!半m然時間晚了兩年,但是震級、地點很確切。”郭安寧說?!翱茖W是可以反復驗證的,我們的理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檢驗。”

郭氏父子不但用歷史上400多年的地震數據樣本對理論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還預測出未來的地震,用以驗證體系內各種方法的可靠性。

所以他們的工作就是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尋找規律、預測未來。

提起國外某些人對中國地震預測專家的惡言中傷,郭增建有些激動,他說,“有人說中國地震預測專家們存在集體造假的可能,我十分生氣!地震預測是一件世界性難題。但是我們的努力的目標十分單純,不求其他,只求能夠提前給老百姓‘打個招呼’,盡量減少災難的損失。”

所謂“曲突徙薪”,出自《漢書·霍光傳》,和“焦頭爛額”相對。說有過客路過一個人家,看到他家煙囪是直的,而且旁邊還堆著柴禾。過客便告誡主人,讓他把煙囪改為彎曲的,柴禾放遠一些。但是主人不聽告誡,反而嗤之以鼻。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鄰居們都來撲救,弄得焦頭爛額。待大火撲滅之后,主人便殺雞宰牛,款待鄉鄰,奉為上賓。

郭增建幽默地將自己以及多數地震預測專家的工作稱為“曲突徙薪”。

“德亮常數”

張德亮和汪成民的相識,發生在1983年11月7號。

這位從小就愛觀天象、喜歡做試驗、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農村小伙子,從20多歲開始對地震產生了興趣。他從家鄉的井水變化、潮汐的觀察以及歷史上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等規律,推測出200多公里之外的山東菏澤可能會發生地震。為此,他自籌路費,親身前往,目的只是驗證推測是否正確。這樣,張德亮在菏澤遇到了正在進行震后地下水勘查的汪成民。

“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汪老師聽到我的來意后,特意載我一程,臨別時還‘指派’我一個任務——搞清地震和地下水位的升降問題。我鉆研地震預測的熱情,或許是從那時候激發出來的?!睆埖铝烈荒樇儤?,為《世界博覽》記者解娓娓道來。

張德亮對于地震的看法,突破了以往對地震機理的認識。他將地震看作由“行星有規律運轉中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如果歷史上某個震區發生了地震,則該地震必然對應一定的天體位置組合,下一個相同的組合到來的時候,該地區會再次發生地震。

“我一直堅信,任何現象都是有規律的,地震也不會例外。歷史上,1983年之前發生在菏澤的上一次地震時間是1937年。兩次地震之間間隔46年。當時老人們常傳言有一個災害周期是12年,于是我就用46除以12,得出3.8333…。這個數徹底改變了我研究地震的方向。”張德亮發現的第一個常數0.83333,成了其掌握地震規律的開始。

“對于這個常數,我有8年的時間沒有讀懂。夜以繼日地思考著、計算著……之后才慢慢明白,時間相近、同一經緯度上發生的地震,都適用這個常數。后來,我又發現了另外11個常數。在1997年新疆喀什發生的地震,驗證了我的預測?!?

  張德亮接著說,真理應該是簡單的,比如萬有引力定律、比如愛因斯坦相對論公式,因此地震發生的規律,計算起來也應該十分簡潔。

  2002年,由于他癡迷于地震研究,妻子一氣之下服毒自殺。張德亮生命的色彩開始變得暗淡,鄉里雖然稱他為“神算”,但是往往帶著調侃的意味。懷疑、鄙視、嘲諷無處不在,作為農民,沒有好的收成、沒有蓋上小洋樓,就是一位失敗者。

  汶川地震之后,汪成民開始著手搜集震前民間人士的預測信息。張德亮對5.12地震的震級、地點、時間預測的相當成功,這令汪成民贊嘆不已,于是他專程趕赴河南省鄲城縣,找到了這位曾經相識、卻還“藏”于民間的地震預測高手。

2007年,張德亮寫出了的平生第一篇學術論文,名為《用地震周期律常數0.83333更正余震時地震》。

2010年初,受到北京國際天災研究會會長李伯淳的資助,張德亮離開河南老家,前往北京參加了一系列地震預測研討會。在此期間,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繪制了一副《中國1654年至2008年大于6級地震信息圖》。

2010年4月21日,張德亮在中國地震局召開的地震咨詢委員會上發言,闡述了他的地震預測方法。

次日,他被邀請前往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進行演講。

“我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地震信息數據庫,這樣就可以計算出未來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然而限于個人的精力和資料來源,目前只完成了30%左右?!睆埖铝聊贸鰩妆景l黃的資料冊為記者講到。這些小冊子,是當年群測群防時代發放的地震知識手冊。他的天空星圖、季候對應地震活動圖,則畫在廢舊硬紙背上……

德亮曾賦詩一首的心情庚寅紀年多關注,云藏冀蒙臺記清。巳奇功?!笨上驳氖?,他的“德亮常數”正在逐漸被業內人士所承認。他所發現的地震規律,還需要接受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預言?謠言?

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說,沒有足夠的理由能讓人確信,明天的太陽會照常升起。因此,任何對于還未發生事物的預言,都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從懷疑論的角度來看,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沒有必然性。

對于地震預測來說,虛報是一件十分棘手的問題。

“全球每年有500萬次各種量級的地震,平均每天發生1萬多次,很多地震我們都感覺不到。這樣,就很難甄別哪些是準確預測,哪些是恰巧碰到的。”雷軍告訴記者。

汪成民總結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到2010年玉樹地震之前,全球所發生的影響較大的11次地震?!皬闹袊卣鹁值恼焦婵?,除了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級地震,當地根據牟雅源的成功預測取得一定效果外,其它地震均無成功預測的實例,短期臨近預測成功率仍停留在10%以下的極低水平。”汪成民告訴記者。

他接著說,“如果分析這11次地震發生前的預報情況,可以發現每次都有人預報準確。可見,關鍵是要善于篩選、精于綜合。把每次真正準確的信息挑揀出來,避免誤報,這是當然很難的事情!”

“如果預報不能給公眾以有用的信息,預報了卻沒有發生,這樣造成的后果同樣嚴重。”雷軍說。從一個從事地震學研究,而不搞地震預測的專家角度,雷軍說出了自己的憂慮。他的解決之道便是,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公民的災難意識、大力宣傳地震和自救知識。

因此,在某些人看來,地震預報未取得成功的時候,“預言”就變成了“謠言”。

郭安寧的新著《1966-1976十年天災備荒祭》中記錄了這樣的故事: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臺再次發生強烈余震后,由于震級很大,北京有感覺。于是當天下午謠傳:“北京晚9點半要發生強烈地震,中國科學院已向周總理做了預報。”

消息很快傳開了,黨政軍都進入到“一元化”的避震緊急行動中去了。很多北京人往外搬箱抬柜,有的人披著衣服,蒙著被子在街上避震,大人叫,小孩叫,甚至有人嚇得發抖,呈現一片混亂狀態……

面對這種情況,國務院立刻組織有關部門緊急會議。周恩來總理做出了這樣的批示,“對待地震的發生盡可能做到提高警惕與保持鎮定,作為一個領導者,處理任何事情,只有保持冷靜的頭腦,才能掌握情況,悉察動向,制定措施。地震區要提高警惕,預做準備,減少損失。對謠言要追究,要區分兩類矛盾。一種是以訛傳訛亂傳一氣。對這種情況,要追究來源,予以批評教育,及時解釋,以鎮靜的精神使謠言自釋。另一種,對那種別有用心造謠生事的,要徹查嚴懲?!?/p>

后來,北京市公安局很快查清謠言的來源,原來是北京市一名干部誤傳造成。有關部門對傳播謠言的同志給予批評教育,責令其本人做出檢查,并做了妥善處理。

“那個年代,這是引起首都恐慌而接受處理的事件中,處罰最輕的。地震謠言是一把雙刃劍,它促使人們提高了警惕,增強了防震的意識;同時,它又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因素。包括北京及各大城市,需要這樣一個剌激,甚至于演習?!惫矊幵跁羞@樣寫到。

中國科學院院士翁文波在中國地震預測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在1984年出版的《預測論基礎》一書奠定了中國預測學的基礎。翁文波指出,“不預測絕不會出錯,但應該預測而不預測本身就是一種錯誤?!?/p>

徐道一對翁文波的話銘記于心,他進一步指出,“借口‘地震不能預測’而不進行預測,則是更大的錯誤?!?/p>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日韩精品在线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二区不卡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