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華的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的爭論和建議上
我國一些官員和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已經是無國界的全球性企業,因此,“在華的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本文作者認為,大量事實充分說明,在華的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投資企業不是中國企業,也充分說明在華外資企業與其母國政府的密切關系。深刻認識跨國公司的屬性和特性,全面認識外資企業帶來的效益和競爭,從而采取相應對策,更有效利用外資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李長久
跨國公司仍有國籍
我國是引進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截至2009年年底,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達到68萬家,外商投資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據中國美國商會2009年底的統計,美國目前在華企業達58400多家,其中包括谷歌公司。
谷歌公司2007年進入中國后,短短3年時間,搜索業務快速發展。據美國《計算機世界》周刊網站2010年3月8日介紹,谷歌公司占中國搜索市場的份額已高達31.3%。據韓國《朝鮮日報》介紹,到2010年1月,谷歌公司在韓國互聯網市場占有率為23.1%。韓國國會議長金炯 2月份接受達恩社采訪時表示:“在韓國的外國互聯網企業應該和韓國本土企業一樣,受到韓國法律的限制。” 谷歌公司既要在中國賺錢,又不遵守中國法律法規。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宣布,將該公司在中國的搜索業務由內地轉至香港,并表示“歡迎您來到谷歌搜索在中國的新家”。從嚴格意義看,谷歌公司并沒有“退出中國”。但是,美國政要對谷歌公司的商業活動政治化惡意炒作行為卻給予支持。谷歌事件充分說明,跨國公司仍有國籍并以其母國政府為堅強后盾,跨國公司仍然具有兩重性。
美國摩根士丹利集團亞洲區總裁斯蒂芬·羅奇指出:“從谷歌到人民幣,美國正把各種自己頭疼的問題歸咎于中國。遺憾的是,這既反映出美國在政治上尋找替罪羊,又反映出其拙劣的經濟政策——這兩者結合起來可能造成極大危害。”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前所長李琮指出:“誠然,當代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是全球性的或國際性的,但進一步追究,則會發現,它們的‘根基’仍然在它們的國家,也就是不能說沒有國籍,甚至失去了任何民族和國家色彩。多數國外學者和評論家,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不同意把大跨國公司看作是全球化公司。英國《經濟學家》周刊1998年11月12日一期載文認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世界資本、貨物和服務等流通的主力,但‘沒有幾家公司’是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即使人們最熟悉的已經家喻戶曉的公司也是如此。”例如,波音公司。英國《金融時報》2007年7月9日刊登題為“制造波音飛機的比較聰明的辦法”一文介紹,20世紀50年代,波音707飛機只有約2%的零件是在國外生產的,而波音787飛機是波音公司在全球外包生產程度最高的機型。按價格計算,波音公司本身只負責生產大約10%——尾翼和最后組裝,其余零部件是由40家合作伙伴提供的,機翼是在日本生產的,碳復合材料機身是在意大利和美國其他地方生產的,起落架是在法國生產的。但是波音公司仍是美國企業。
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表《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提供的數據,全世界約有8.2萬家跨國公司,其國外子公司達81萬家。跨國公司以全球市場為舞臺,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其中,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屬于發達國家,主要服務于這些國家。日本《經濟學人》周刊2007年5月8日一期刊登武者陵司題為“世界進入空前的超額利潤時代”的文章認為:“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一體化時代,盡管如此,日美歐等發達國家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工資差別。如果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勢必會獲得顯著的超額利潤。通過跨國公司,這些超額利潤將會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在今后更加受益。”據中國美國商會對338家美國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其中三分之二的美資企業認為他們在中國盈利。在中國投資20年以上的美資企業中,93%的企業都認為他們在中國盈利。
跨國公司的兩重性
跨國公司不僅仍有國籍和從全球特別是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超額利潤的特點,而且仍然具有兩重性。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美國經濟學會顧問陳寶森指出,跨國公司仍然具有強化壟斷和加劇競爭的兩重性、追求利潤和促進發展的兩重性以及高效運營和畸形分配的兩重性。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擴張,又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它們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正面的和負面的不同影響,必須正確認識這些兩重性,采取明智的對策,才能趨利避害,使東道國處于主動地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隨著外資的強大,早先的一般資本如今已演變為壟斷資本,正積極謀求對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產生影響,并實現控制與壟斷,以獲取暴利。為鞏固和擴大在華利益,這些壟斷資本依靠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與母國強大的政治后盾,通過各種方式活躍于中國各級政府部門與重要民間團體之間,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經濟與政治力量。他指出,“外資給中國帶來的并非都是陽光雨露,隨著外資在華成長壯大,作為壟斷資本的本性開始顯露,其積極作用日漸削減,消極影響逐步顯現,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危害正日漸嚴重。”
隨著外資企業壟斷范圍擴大和壟斷程度加深,我國經濟安全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和廣大群眾的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經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已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特別是技術密集等高附加值產業越來越多地為跨國公司控制,跨國公司已在中國的網絡設備、計算機處理器與服務器等行業占有絕對壟斷地位;最大的5家電梯企業已為外資企業控股,占有中國電梯產量的80%以上;外企已控制彩色顯像管市場的65%,在程控交換機和移動通訊電話行業,外資已分別占有90%和95%的份額。
商務部在2008年對中國鋼鐵、石化等十個重點行業產業安全進行的評估顯示,外資并購正從一般消費品行業向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等基礎性行業拓展,并購中國知名和規模企業甚至龍頭企業現象增多。在此過程中,外資的獨資化傾向日趨明顯。從1984年到2008年,外商在華投資中,外商獨資企業所占比重已從3.8%上升到78.3%。
2009年7月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前夕,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在中國汽車、化妝品和家電等消費品領域,外國品牌和進口產品分別占據了中國市場的70%、75%和50%的份額。2009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外資控制狀況報告指出:近十年來,外資對中國制造業的市場平均控制率已接近1/3,超過一般行業市場控制度的警戒線。外資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的控制度在2004年以后均在80%以上,對中國經濟轉型意義重大的高新技術產業,總體外資控制度近幾年來也保持在近70%的水平。據《國際先驅導報》2010年3月12日—18日一期刊登該報記者調查顯示,“裝備制造業大裝備的概念已經成為29個工業分類當中第一大產業,總產值已超過10萬億元。”但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壟斷強勢地位逐漸被外資企業占據。”廣東康菱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舉例說,國內發電機組一年需求總量為500億—800億元,“然而,70%的市場大蛋糕被外資企業占據了。”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已廣泛涉足中國礦藏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早在2003年,中國有關公司與美國兩家公司在山西兩個地區開發煤層氣資源,面積達606平方公里。2009年11月27日,中國石油公司與殼牌公司合作開發的中國首個頁巖氣合作項目,即《富順—永川區塊頁巖氣項目》在成都啟動,雙方聯合對區塊志留系、寒武系頁巖氣的勘探潛力進行評價研究,區塊合作面積達3818平方公里。目前中國國內探明黃金儲量最大的云南東川博卡金礦(達300噸),已由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控股90%以上,中方持股不到10%;探明黃金儲量至少150噸的貴州爛泥溝金礦,則由澳大利亞澳華公司控股85%。
2005年中國頒布《直銷管理條例》,正式開放直銷市場后,近千家直銷企業中只有13家獲得直銷牌照,其中外資企業就占10家。迄今中國8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公司或百事可樂公司吞并;年產量超過500萬噸的啤酒企業合資率已超過70%;4家大型洗衣粉企業已有3家被外資企業吃掉。跨國公司自2002年敲開中國城市飲水供應的大門后,加速向城市水務領域擴展。僅法國威立雅公司已收購中國25個大中城市水務項目,以相對或絕對控股方式取得了20—30年的經營權,并在合資契約中明確把水價調整與電價、職工工資、化學用品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聯系起來。2010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蘇寧電器公司董事長張近東對外資企業在一些地方享受到的“超國民待遇”憤憤不平。他介紹,在某大城市,蘇寧想在一個很好的地段開店,談了半年都談不下來,可是某外資連鎖企業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到了,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外資企業已控制中國80%以上的超市。2009年以來,以沃爾瑪、家樂福等為代表的外資零售巨頭完成在一線城市布局后,正在向二、三線城市擴展。
引人關注的是,外資企業正在加速向中國農業生產和糧油市場滲透和擴張。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全國有1.5億畝土地適宜種植大豆。但是,2009年,中國進口大豆4255萬噸,比2008年凈增加500萬噸,中國已到“確保國產大豆30%市場份額”的地步。在中國現有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已有64家被跨國公司控股。目前,美歐四大跨國公司“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已控制中國75%以上的油脂市場,它們憑借諸多優勢,不僅已經完成對原料加工、品牌、渠道和供應的絕對控制權,而且足以讓上游種植業大部分虧損破產。美國孟山都公司已控制中國約50%的蔬菜種子,西方跨國公司正在從大豆、蔬菜向水稻、玉米生產和銷售領域滲透。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局2009年1月4日發出預警:外資企業在中國糧食領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強。跨國公司控制中國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和糧油市場,不僅將掌握中國某些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權,而且13億人糧油供應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值得指出的是,西方跨國公司并不滿足已經控制的中國一些主要產業和相關市場。2010年1月26日,美國計算機、軟件、信息產業、醫療產業、服務業等19家企業團體聯合致函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司法部長、商務部長以及美國貿易代表,要求美國政府聯合其他國家,對中國自主創新相關政策施壓。他們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對美國公司長遠發展和美國國內就業至關重要,而中國近年來陸續出臺一系列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如專利及標準化政策,反壟斷政策及稅收政策,將對美國依靠創新的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造成障礙。
大量事實充分說明,在華的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投資企業不是中國企業,也充分說明在華外資企業與其母國政府的密切關系。
(作者系中國美國經濟學會顧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